标签:
福州旅游摄影人文历史古迹名胜 |
分类: 【人文历史】 |
闽清县的岐庐山寨,建于1853年,占地10亩,为清代咸丰年间江西九江知府张鸣岐所建,因而取名“岐庐”。据研究寨堡多年的福建省社会研究所专家学者介绍:岐庐寨堡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山村民居建筑的奇葩,堪与土楼媲美。历史上,闽清县倭患匪害严重。为求生存,明清以来,闽清县的各家族或村落自建了105座寨堡,从大量史实来看,它们是抗倭防匪的实物见证。目前,全县还存有寨堡数十座,散落于乡间山野。
http://www.fzhome.com/uploadfile/2007-3/200731011582318754.jpg闽清的寨堡,呈方形、长方形或回字形,大多为二至三层,留一门出入,堡内依墙建房,中有水井。一楼不开窗,留枪眼,二楼开小窗,为窥敌情;设有角楼,为哨所和武器库;堡内走廊连通,备有滑竿、滑绳以备紧急避险逃生。http://www.fzhome.com/uploadfile/2007-3/20073101158411583.jpg
闽清的后佳乡有古寨堡遗址16处,这些寨堡多建在山头,造型多为圆形、椭圆形,通常留有两门或四门出入,寨墙石堵有1米多宽,墙中留有枪眼。危急时,可拆墙滚石为武器。寨内自成天地,几十户聚居。
与名闻遐迩的闽西土楼相比,闽清寨堡不免有“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但这种寨堡民居,外形与功能都与土楼有相似之处。两者皆造型大方,雄伟壮观,墙高坚固,留有防御枪眼或瞭望窗,堡内设有哨所,挖有水井,一般数十户人家聚居,不同的是土楼大多是圆形,而闽清寨堡多呈方形;土楼给人的感觉是圆润亲切,而寨堡给人的感觉是森严冷峻,更像是防御外侵的工事。如今,闽清县的“寨堡古民居”已成了难得的旅游资源。
这里的寨堡,多为清末民初尤溪土匪陈位铎所建,陈位铎早年曾入黄埔军校深造,大革命失败后投奔后来被国民党收编的尤溪匪首卢兴邦,卢失势后,在闽清后佳(原属尤溪,1956年划归闽清管辖)拉起一帮人马,啸聚山林,成了土匪,为害闽清、永泰、尤溪三县,全国解放前夕,被诱捕枪决。
[发生在寨堡里的抗倭轶事]据史载,1559年至1561年间,倭寇数犯闽清。为保卫家园,1559年4月至6月,闽清县城附近村民自发组建民军,吸收各方丁壮,联络各乡豪杰,修建堡寨,抗击从福州进犯闽清县城的倭寇,清乾隆版《闽清县志》中载:“时倭寇充斥,所在残毁,村落化为瓦砾,独各寨堡不为动。”倭寇无奈,被迫撤走。1561年5月,倭寇再次进犯闽清县城,民众修筑城墙联防,倭寇在城外盘桓5日,占不到任何便宜,只好撤走。1562年戚继光入闽抗倭,路经闽清,取道永泰,偷袭兴化(莆田、仙游)倭寇,苦于埋锅造饭,浪费时间,闽清百姓闻讯,仿寨堡形状特意制作一种中间带孔的面饼,用卤咸草串起来,挂在路过的戚家军将士的脖子上,让士兵们马不停蹄行军,饿了就拿饼子吃,也不停下来歇息。这样,只用一天一夜的时间,赶完了七八天的路程,攻入兴化城全歼倭寇,这种饼,后来被称作闽清光饼。时光悠悠,寨堡犹在,光饼依然,似乎仍在警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先人保卫家乡、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
前一篇:閩清縣“宏琳厝”古民居
后一篇:怡山祥光 古刹西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