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了躲避战乱,弃官从陕西流落到四川,在成都西郊一个叫浣花溪的小村里,搭一个草棚,第二年秋天却让秋风掀了棚顶。原本就失眠,那夜却特别长。于是他翻身下地,奋笔疾书,于是才有了泣鬼神惊天地,横贯古今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没想到成都的梅花这么漂亮。
草堂的风格没有象宫殿、
庙宇那般恢宏气派,
与民居大致差不了什么,
它没有雕梁画栋。
朴实得让人倍感走进了
诗人千年的旧宅一般。
流水萦回,
小桥勾连,
竹树掩映。
簇簇翠竹,
依路而生。
阵阵竹香,
萦绕沁脾。
原以为草堂不过是浣花溪畔匆匆搭就的几间茅屋,及至深入,才发现格局宏大,主体建筑包括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其间亭台楼阁林立,古楠翠竹掩映,小桥溪水环绕,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幽深肃静,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
今日之茅屋再也不怕被秋风所破,
人们修葺并保护着茅屋,
以表达对诗圣的缅怀之情。
茅屋周围那水碧山青和现代文明,
足以告慰诗圣。
如果去了成都,
总会有友人问起,
去过杜甫草堂了么?
而实际上每个城市
就是有哪么一些地方,
在外地人的眼里特别的有名,
而在本地人的眼里,
确实非常普通的一个地方。
杜甫生逢乱世,
颠沛流离,
他将自己所见所闻的
万方多难的社会现象,
所感所叹的民怨国恨,
所思所想的辅君中兴,
完完全全地寄托于他的诗歌之中。
如果诗圣至今还在,
他忧国忧民的心境早会舒展,
定会心花怒放地写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壮美诗篇。
草堂的花草、古木、竹林、水榭、
亭台点辍得恰到妙处,
象杜工部的诗一样可去漫漫品读。
仿佛每一株树木都是沾着工部的诗,
在朝夕晨昏的阳光里摇曳。
初来乍到的杜甫,
他借居在成都西郊
浣花溪畔一座古寺里,
生活已是很潦倒。
这是古寺的万佛楼。
目前的草堂已成为一处
集纪念祠堂格局
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
古朴典雅、
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杜甫当年居住过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事实上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因风雨侵袭,无人修葺而荒芜破败,损毁不存。后人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又经历代的整修,最终发展成为现在规模宏伟的祠宇园林。
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
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好、
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