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湖山来眼底——攀登黄石市第一高峰南岩峰记事
标签:
旅行游记七峰山南岩峰度假村三教山余一梦青山水库杂谈 |
分类: 雪泥鸿爪 |
http://s6/middle/4abf8967x81d39bc206f5&690
http://s16/middle/4abf8967x81d39cd718df&690
四面湖山来眼底
——攀登黄石市第一高峰南岩峰记事
文/余一梦
2010年3月13日,我和各路朋友十余人一起,赴阳新县七峰山风景区游览,成功登上黄石市第一高峰——南岩峰。
一
七峰山风景区位于阳新县白沙镇境内,距武汉市区106公里,距黄石市区36公里。七峰山东麓有罗北口水库,西麓有青山水库,境内群山连绵,林海幽深;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主要景观有:“一峰”(南岩峰)、“一寺”(七峰寺)、“一庙”(三教山庙)、“一墙”(太平天国古城墙)、“一海”(七峰林海)、“两村”(三教山度假村、龙岩湾生态度假村)、“两洞”(琵琶洞、老虎洞)、“两场”(狩猎场和山地自行车场)等等。其中南岩峰为七峰山系大王山的主峰,又名南岩岭、龙岩峰,海拔高度约862.7米,既是阳新县第一高峰,也是黄石市第一高峰。
我们一行16人中,大人12人,小孩4人,11男5女。最大的生于1964年,最小的生于2005年。两辆车,一辆别克商务车,一辆福特小轿车。包括司机在内,商务车上9人,6大3小,福特车上7人,5大2小。两辆车都挤得满满的。11个成年人从事不同职业,来自不同单位,包括中学教师、民营企业家、省直机关公务员、市直事业单位人员、通信企业职工等。除商务车驾驶员陈师傅,15人参加了登山并全部到达顶峰。
我们的行程路线如下:从黄石市区出发,经发展大道,过大冶城区,到达阳新县白沙镇,自主街道边“七峰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牌坊处右拐直行。至上坡处,右侧有村名胡必显湾,祠堂门楣上书“明经世泽”,据此推测,该村村民姓胡,系唐朝帝王后裔聚居之地。略上行,路之左侧即白沙镇七峰学校(七峰山林场总部好像也在附近),自此向前即进入七峰山景区。
二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向七峰山深处行进,地势不断抬升,路时陡时平,两旁是茂密的森林,以松树和杉树为主,间有白玉兰、桃树、枫树等多种杂木。有一种树木,正值花期,满树是粉红色的花,还有一种树,满树是粉白色的花,白玉兰树叶子落尽,也是满树白莲一样盛开的花朵,不时映入眼帘的还有映山红,都十分醒目。路是水泥路,右侧是一人多高至数丈高的陡壁,裸露着红褐色的土壤或石质的山体。路随山势不断拐弯,一个弯接一个弯,每至显要处,路的左侧都布满水泥墩,以策安全。一路上很少遇见行人,偶有三五山民背着不知名的中药材从密林中钻出。山里很静,除了风声鸟声和我们的说笑声,几乎听不到其他声响。路的右侧是连绵不绝的群山,路的左侧一会儿是山,一会儿是险峻的深谷。越向前,地势越高,山下的村庄和原野就越遥远。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无限风光,一览无遗,驰目骋怀,爽气顿生。
不知拐了多少个弯,数百米开外的右前方,出现一座陡峭的山峰,我从网上看过照片,推测那就是南岩峰。下车向几个修路的当地人打听,果然正是。于是我们下车,将车停在路右侧的开阔处,以南岩峰为背景合影留念。有一拨游客比我们早到一会儿,他们将车停在此地,沿公路徒步前行,说是此地离三教山林场尚有五六公里。他们不上南岩峰,只去林场附近的七峰禅寺。而我们是要登顶的,不能把时间花费在公路上,于是继续驱车向前。
终于到达三教山林场。那些老旧的红砖平房想必就是当年林场驻地,而红砖房的不远处,是数年前兴建的三教山度假村(又名七峰山拓展基地)。据福特汽车的记录,自七峰学校至三教山林场(度假村),山间公路大约16公里。听说七峰禅寺就在附近,但我一心想要登顶,没有打听具体所在。回到黄石才后悔莫及。抬头向度假村右后侧望去,一座长满白茅草的山峰巍然屹立。我们在此下车,稍作休息,然后按照度假村工作人员的指点,从一条小路上山。除商务车司机陈师傅外,一行15人开始登顶之旅。我看了一下手机,时间:10:40。
三
上山的路,有时宽,有时窄,有时平坦,有时陡峭而险峻,有时是土路,有时是石头路,有时跨过小溪,有时越过山谷,有时穿过竹林,有时绕进石林。路两侧,无非是树,或草,是高大的杉树,或丛生的灌木,是人工梯地,或自然清泉,是满目红霞,或一片纯白。路上不时有人失足遇险,吓出一身冷汗,或引发一阵惊叫。孩子们一会儿冲到最前面,一会儿落在最后面,一会儿夹在人群中,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笑声不断;偶有受伤,便变笑为哭,几句抚慰,又破啼为笑。上山不久,后面跟上来一拨人,数了数,大大小小共9个。我们在一片相对平缓的林地间停下,让他们先走。这时才出发不久,但各人的衣服已经汗湿,有些人的腿已发酸;小孩子们却挺活跃,兴致正浓。有人提议在此稍作歇息,众人赞同。于是取出准备好的各种食品饮料:矿泉水、鸭锁骨、瓜子、花生、话梅、葡萄干、果冻、桔子等等,各人找个树墩,或者草丛,或者石头,坐下或蹲着,分享美味。这一行中,有的先前就认识,有的相互间是初次见面,但大家一见如故,谈笑甚欢。
途中又停下休息和补充给养若干次,到了一处路口,向左是一座山峰,向右是另一座山峰,看上去右边的更高些,更陡些,凭感觉应是主峰。于是选择向右攀登。路两侧自然仍是密密的树林,但我们行走的山脊上,很少有树,却遍布裸露地表的怪石。我们在石头丛中行进,或穿行其间,或跳跃其上,时上时下,时隐时现,别有情趣。其间又停下休息一次,约20分钟。前面上山的那拨人返回了,问到顶了吗,说到顶了。问看见水库了吗,说没有水库。看见寺院了吗,说没有。我猜他们走错了,我们也错了,这不是上主峰的路,他们到的不是南岩峰。但既已到此,不如上去看看,回头再登背后那座山峰。
再上不足百米就到了顶,果然不是主峰。站在山顶,向左前方望去,看见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路的右侧是连绵不断的划有红色斜线的水泥墩,那应该是我们来时的路。观察了一下方位,基本可以确定,主峰是我们左侧那座山。现在才发现左侧的山要高得多。我提议回头去攀登对面的高峰——那应该是南岩峰,或者南岩峰还在山那面更高处。虽然有的人已经累得半瘫,但没有人反对,于是大家振作精神,再次冲顶。
不上去不知道,左侧那座山峰,实际上比我们看见的要高得多。山坡上几乎没有石头,只有细碎的黄土和砂石,自上而下,被山洪冲刷出一条沟,宽约一尺五,深约一尺。远远望见山顶,走近了才知道,上面还有好远。又坚持向上,越过一处陡坡,才发现前面一道斜坡上面还有好远的路。我们就这样一次次被欺骗,被引诱。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前面是断崖绝壁,无路可走;而且,我看见了远处山脚下的水库,没错,正是我曾经到过的青山水库。从山腰的岔路口算起,感觉这段上坡路大约有800米之遥。攀登的路上,大家瞻前顾后,相互扶助,亲如一家。四个孩子都表现出色,刘雨沛多次参加登山活动,比较有经验,一路上一直走在最前面;才四岁半的小朋友刘珩,在队伍中特别引人注目,他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不走寻常路,独立性强,总想摆脱大人的束缚,而且对山间的花草树木和鸟鸣泉声都表现出强烈的好奇。邓总13岁的儿子文康一路上不声不响,努力攀登;而荆丽娟的女儿张宇轩,首次登山便遭遇“最高”,显得有些拘谨,路上滑倒几次,还哭了鼻子。不过俗话说得好,一切经历都是财富,相信孩子们经历了此次探险,日后再遇类似活动,就会拥有一份平常心。
四
到得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山下是低矮的群山,群山的右前方,是青山水库,水库对岸是大冶境内的黄坪山(海拔约600米);左前方,是一条深深的峡谷,峡谷对面又是一座高山,那是大冶市第一高峰太婆尖(海拔839.9米)。黄坪山、太婆尖、大峡谷(九曲涌翠峡),我都曾经去过。在2009年10月5日,我和另一群朋友则从大冶龙角山镇翻越黄坪山,经黄坪山隧道、林场、黄坪山村到达阳新白沙镇青山村内龚湾。当过翻过黄坪山,站在黄坪山村头,猛然看见天边那高耸奇绝的山峰,心中便产生了渴望和震撼。当时还以为是黄坪山的一部分,问了村民才知道,那就是七峰山主峰龙岩峰(即南岩峰)。2009年11月14日,我和朋友共20人,自大冶市殷祖镇董家口水库大坝徒步进入峡谷,经高墙村、九曲涌翠峡、坳头村,越黄坪山南麓,抵达阳新县青山水库尾端的龙岩湾生态度假村。那一次,我在青山水库刘璩渡口迎风伫立,仰望这座壁立高耸的山峰。当时就很想登顶,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感受,但因天已向晚只好放弃。那时我已决定,一定要征服南岩峰,今日终于得偿夙愿,真是不虚此行。
南岩峰最高处,是一处怪石丛林。我们在巨石堆上或站或坐,前后错落地排列着,背对绝壁合影留念。然后,在山顶散开休息。我们几个在右侧的山顶上发现了一株离群孤立的松树,虽不高大,但颇有黄山顶上那棵迎客松的风姿。我登临鄂东浠水、蕲春两县交界处的三角山时,也曾在最高处看见一棵大松树,主干上朝北一面,只有略略突起一些树瘤,朝南的一面,则是一根根粗壮而几近与地面平行的树枝。这些位于顶峰的松树,因为位置的特殊,便与山间其他同类迥然有别。它们承受着最烈的风涛,却也造就了最伟岸的形象。在那棵松树附近,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奇异的草本植物,此前从未见过。它绿色的叶子与公园里习见的一种喜阴兰草有点像,但每株草的根却有若干个分支,每个分支上生长着一个椭圆形的块状物。我猜这是一种罕见的植物,而且很有可能是一种难得的中药材。我和同伴们用手挖出几棵,带回家栽在花盆里,我希望它们在城市里存活下来,并繁衍生息,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一点野趣。
顺原路下到山腰的度假村。我看了看时间:14:15。这次七峰山之行,绝大部分路程是由汽车代步。从此地登顶到回到原地,包括登山、休息和赏景,花费了近3个半小时。看见厨房升起的炊烟,我才感觉饥饿难耐。而历尽崎岖登临绝境再回到烟火人间的那种感觉,复杂得难以言说。
参加人员是:余一梦、朱世杰、伍小燕、朱俊峰、荆丽娟、黄发平、邓传忠、黄道静、黎杰、陈克斌、刘良博、燕晓红、刘雨沛、张宇轩、邓文康、刘珩。
2010年3月14日记于余梦斋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5&id=330253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