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龙起寺(2)

(2007-05-22 21:58:25)
标签:

旅行

探险

分类: 雪泥鸿爪
寻访龙起寺(2)  此为白塔寺
 

寻访龙起寺

文/余一梦

 

5月19日,星期六。

 寻访龙起寺(2)寻访龙起寺(2)寻访龙起寺(2)寻访龙起寺(2)寻访龙起寺(2)寻访龙起寺(2)

小径

 

沿白塔寺前马路西行约百米,靠沿湖路左侧,白塔山山脚的灌木丛中,醒目地矗立着一座牌坊样的建筑物,细看却不是牌坊,因为那门的正中刻着“龙起寺”三个大字,两旁的横梁上则刻着“名山古刹”四个字。原来这竟是一座寺院的门楼!多少次自门楼前的马路经过,多少次在心里揣度这是一座什么建筑,现在才弄明白。

可是寺院在何处呢?多少次在乘车经过时远远近近地寻觅,却没有发现门楼附近有寺院或人家啊。转到门楼的背面,发现左右两侧各有一块碑记,靠西的一块刻的是捐资兴建门楼人员的姓名及金额,东侧那块,刻的是《白塔岩龙起寺山门新建记》,是2000年所立,仍是李声高所撰。碑文约二百字左右,大意如下:

这个碑记更加勾起了我寻幽探胜的兴趣,我仰头望山上望去,依然没看见寺院,但可以望见,在那满山葱翠的半山腰,离山脚约四五百米远的地方,隐隐可见一座小亭子,黄色的琉璃瓦顶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放光。我想,那里一定是寺院的最高处了,那么龙起寺的主建筑应该在亭子下不远处,而且规模似乎不小。我带着女儿,沿门楼后碎石块铺成的小径,开始了寻访之旅。

山路全是就地取材,以石头铺就,每块石头约一本书那么大,从做工看,几乎没使用现代化的铺路工具,仅凭手工完成。一般是依山就势,并没有许多开凿的痕迹,因而很不平坦。而且仅一尺多宽,仅容双腿并行。路两旁的林木十分茂盛,放眼四望,除路左前方远远的半山腰有一段壁立的石崖,其余的地方看不见山体,全被密密的树林和藤蔓覆盖着。

寻访龙起寺(2)

舍身亭

 

走了约50米,转了两个弯,却没有发现寺院所在。不由得心中生疑:到底在何处呢?看这山势如此陡峭,好像没有一大块地盘能容得下一座寺院啊。但既然有门楼,有碑刻,这龙起寺肯定有。这龙起寺倒不寻常,离门楼较远,而唯一的进寺之路两旁却没有铁栏杆或扶手之类的物事,也没有任何说明或指路的文字,倒叫人愈加迷惑了。见我小声嘀咕,女儿也有些犹豫地问:“你说的寺院在哪里呢爸爸?”我鼓励她:“应该快了,可能还有几分钟吧。”于是我二人继续迤逦上行。

路依然是那样陡峭,大约与地面呈六七十度角的样子。每前行约二十米左右就会遇到一个弯道,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又向右。就这样又向上攀登了十余个弯道,竟然还没有看见那座小亭子。而路只有一条,并无任何分岔,应该是没有走错。有几处颇为艰险:没有铺石头,而是天然的巨大岩石,只在石头上凿了些齿印,以防行人滑倒。女儿走累了,要休息,我也有些倦怠,便坐在那巨石上小歇片刻。我们没有水,也没有任何食品,虽然有些口渴,却也无法可想。我对女儿说,快了,到了寺院后一定要向老和尚要些水喝。她问:和尚是什么啊?和尚就是慈祥的老爷爷,我这样解释。

继续攀登。脚下的路似乎是越来越陡了。不过,终于望见那小亭的尖顶了!一鼓作气赶到亭子前,不由得很失望,哪里有什么寺院,就这一个小亭子而已!

然而,既来之,则安之。虽然我很失望,但女儿更失望。我一定要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样子才行。我让女儿坐在亭子间休息,自己则左右打量起来。小亭子就在路边,四周都是峭壁,并无回旋的余地。亭共三层,一层靠近二层的四壁,刻着捐资人姓名及金额,还有建亭碑记。有新的旧的胡乱的刻痕,或是粉笔画的,或是石块刻的,都是“某某到此一游”或“某某我爱你”之类的记录。亭名舍身亭,看名字无非是老一套,可能会杜撰一个神仙故事,赚取行人几分敬畏,如此而已。此时我并无闲心琢磨这些。我看亭子前还有路,又相信前面还是有寺院的,于是决定继续前行。

越到高处,太阳的光线越强,照耀到的范围越多,我感觉很累,女儿更是累,但刚在一块稍平的石径上停住脚,竟然感到头重脚轻,冷汗直下。于是倒不敢歇息了。

又绕行了上十段弯道,奇怪的是仍无寺院的影子。山道这么逼窄,看不出有曲径通幽之所,龙起寺究在何方?女儿的怨言渐渐多了,她抱怨我不该带她上山,说我骗人,哪里有什么寺院呀!不过,到了此时,我倒沉下心来了,不到长城非好汉,只能进,不能退,必须一走到底了。修建门楼的人们不会骗人的,那么这座寺院就更叫我惊叹,哪有这样的寺院,寺门与寺院相隔如此之远?寺门在山脚,而寺院主体建筑却在山顶——可不是,眼看就要到山顶了。东方山似乎是这样,但细想却又不一样。东方山山脚下铁道边的门楼写的是“东方山”而不是“弘化禅寺”,可这门楼上写的是“龙起寺”。——龙起寺,你到底在哪里啊?

 寻访龙起寺(2)寻访龙起寺(2)

舍身亭远眺开发区

 

寻访龙起寺(2)

胜利在望

 

寻访龙起寺(2)

再遇弯道,我不再先就惊喜一番,免得上当。就这样,终于望见前方高处,远远地露出一座寺院的房顶。虽然总算见到了苦苦寻访的寺院,但又带来另一种失望:那寺院规模并不大,而且似乎很小,看上去也并不庄严,倒像是普通的农舍。从望见寺院到站在寺院门前,又有约百米的距离。寺院果然很小,主体建筑与一栋普通的民房并无多大区别,也是白色墙壁,黑色的瓦,只有门前一座水泥砌成的烧香炉,和门楣上着塑的“龙起寺”三个字,才让人确信这就是龙起寺,我寻寻觅觅踏破铁鞋才找到的龙起寺。

寺院的门紧锁着,从门逢往里瞧,什么也看不到。寺院右侧,有几间破旧的小房子,看样子是厕所。还有几小块菜地,种着丝瓜、黄瓜之类的东西。菜地中有一座石头砌成的坟墓,坟墓上的石头缝里长着杂草。一只大公鸡在菜地里踱着慢步找吃的,它并没有因我们的造访而感觉惊奇,似乎见惯不怪,又似乎早有预料。寺院左侧相隔约十米远处,也有一座房子,走近去看,是专门用来烧香的所在,里面有香炉、烛台,烟灰,烧剩的香火。被烟火熏黑的墙壁里有个小洞,洞中置有三尊菩萨。转到寺院背后,再无其他建筑,只有一条碎石小路,通向山的更高处,这里离山顶不远,也就四五十米的距离吧。山那边就是大冶市了。

寺门前靠近下山的路旁,有两座坟墓,墓碑上刻的是“故恩祖程老仙师之墓”,同一块墓前另一块小些的石碑上刻的却是“陈天师之墓”,这是指同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是不是还有这样一种可能:墓主生前姓名不扬,人们甚至弄不清他究竟是姓陈,还是姓程?墓主当年也许是出家人,也许不是剃度出家,仅仅是看破红尘,寄身寺院,要不怎么称作仙师?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想必生前人们就已经不知其俗家姓氏,而他想必也无需人们知道,对一个了却尘缘之人而言,肉体都能舍弃,何况姓名呢?

那只大公鸡在坟墓周围悠然踱步,旁若无人,似乎也受了香火,成了精灵了。

寻访龙起寺(2)寻访龙起寺(2)

那一只公鸡

 

寻访龙起寺(2)寻访龙起寺(2)

龙起寺远眺

 

我和女儿在寺院门口的台阶上坐着歇息了约二十分钟,便起身告辞下山。这才发现那座小亭子,其实离寺院还远着呢。

在亭子中,我们又坐下歇息。我仔细地阅读了碑记,不由得肃然起敬。亭记称,这山上的龙起寺有数百年历史,战乱中几经兴废,历尽沧桑,但时隔不久总有人入驻,重塑寺宇,再燃香火。虽然远离山脚,地处偏僻,但也算代有人传,香火不绝。公元一九八八年,一七旬比丘尼寻访来此,见寺宇坍塌,便向本地居民提出愿意筹资重修,得到远近居民的响应。数月后修葺一新,老尼自此住持此地。后数年,其俗家儿子上山寻母,才发现老尼仆匍于山道,已久死矣。山民闻讯,皆叹惋有加,感其重修之德,集资在老尼羽化处修建此亭,并命名为舍身亭,以彰其德。

这故事让我泫然似欲下泪。不由得感慨万千,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我毫不怀疑这故事的真实性,我为之感动莫名。

想起这次寻找龙起寺的经历,再回味这个老尼舍身求佛的故事,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今天真是不虚此行。

起身抬头,远望山下,但见开发区人烟渐密,工厂住宅远近高低错落,马路上车来人往,一派繁忙景象。一道门楼,隔开了红尘与空门,这之间的距离,需要多少人多少年才能消融?现世与来生,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是否历尽艰险,踏过这一条崎岖不平千回百折的上山之路,就能脱离万丈红尘,进入另一个绝然不同的境界?这一切的一切,多么让人迷茫~~~~~~~~~~~~~

见我久立不动,沉吟不语,女儿问:爸爸,你怎么啦?是不是很失望啊?我摇摇头,说:“不。爸爸一点也不失望。”

龙起寺,这样一座寺院,不起眼,难见面,却注定会让我铭记,怀念。

                                     ———5月22日夜追记,匆匆不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