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水影
水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06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美,欣赏美——旅游审美几点谈

(2007-02-12 15:52:55)
分类: 热点问题

中国是旅游古国。很早以前,就有周穆王西游的记载。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虽然用意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以自然山水来作比喻,但山水之美能使仁智之乐。通过旅行游览,使人稀释烦恼,精神舒畅,得到情感愉悦。圣人将旅游与悟道结合在一块,魏晋南北朝著名的山水画家宗炳则认为对山水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是进而飞跃到悟获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层次。

由此可见,旅游并不仅仅停留在“看山、看水”上,关键在于通过旅游,通过对景观“美”的观赏,我们能学到什么?能否体会它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这里就涉及到“旅游美学”的概念,即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电脑、手机这些新的通讯工具如雨后春笋般进入我们的生活,生活变得忙绿起来,旅行成了工作过后一种消遣。到一个地点,看看,买买当地的特产就是旅行,人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景点的历史背景、人文底蕴。同时随着旅游的市场化运作,什么微观景致、以至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缺乏历史深度、理性深度,旅游审美更无从可言了。

快餐似的文化,快餐似的生活正在一点点吞噬我们的审美观。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而以上的景观,在违犯“真、善”的原则下,又有什么“美可言”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叫欲……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

我们虽没有古人的闲情雅致,今天的旅游审美也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寄情山水,但也绝不可以沦为低俗、倒退。时代在变,我们对旅游审美的认识也变,如何在现今新景点层出不穷的的情况下,去辨别美,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旅游。、提高审美素养,继承发扬古人的高尚情操将成为一大重要议题。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谁说我们的教室非得拘泥于课堂?前些日子,有报道说要让孩子们真正明白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让他们走一回“红色经典”,书本上的知识背得再熟,总不及亲眼见证来的印象深刻。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回想半个多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

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今年正逢长征胜利70周年,暑假中许多高校的年轻学子都参与了“星火长征路”重踏先烈足迹的活动。这在每天新闻中都会有专题报道,有一期节目令我印象特别深刻,好像是上师大的学生吧,他们的目标是翻越江西省某座当年红军跨过的山,其中困难的不是崎岖不平的山路,也不是体力上的消耗,而是草丛中稍不留意就会钻入鞋子,吸你血的蚂蟥

回想当年二万五千里长征,这其中的艰辛又只非区区的“蚂蟥”?先辈们以顽强的毅力翻越大雪山、夺下泸定桥,趟过金沙江,突破敌人重重的围阻,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历史不可能再重演,但如我们有幸,能走在他们曾走过的路,想必心中定会激昂澎湃,感慨万千。对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无畏、乐观精神或许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但是在某些地方,比如州湾澉浦附近,当年日军曾再此登陆,健忘的人们却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可是在我们脚下这块以抗战闻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块纪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说明文字!这是何等的可笑,抑或者是种可悲!

当然“回忆红色经典”是提高旅游审美素养的方法,但旅游不仅包括历史景观,还包括自然景观,同时旅游也是种跨文化的交流。上海旅游者到云南丽江旅游,是“海派”文化的感染者对西南纳西族文化的亲身体念;西方旅游者到中国旅游,感受着悠久的中华文化并与之交流。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的感受,与当地人民的交流,是异域的跨文化的交流,受到自身文化的影响与对异域文化了解程度的制约。然而,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不同可以使我们扩大眼界。好比我们赞赏古希腊的维纳斯等雕像,沉醉于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而外国人则对中国的青铜器、瓷器、石窟塑,书法叹为观止,喜欢我们的黄山、桂林山水。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审美内涵。因此我们不应仅仅拘泥于自己的山水、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多走出去,通过交流,吸取他人长处,弘扬我们的旅游文化

 旅游审美的提升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人们的意志,开发人们的创造思维,促进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增进人们自身健与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们内在精神文明的建造。这在今天的中国尤其值得强调,我们不希望,以后在境外游的时候,再看到“禁止吐痰”的中文字,或是“某某到此一游”的拙劣雕刻,旅游是种享受,但也对自己国家、他国文化的尊重,我们要通过旅游学会欣赏,学会去判别真、善、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