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anenough——《绿皮书》

(2019-03-17 13:31:08)
标签:

影评

绿皮书

杂谈

分类: 青梅煮酒


这是我这两年来看过的最nice的一部电影,让我二刷之后还想三刷。听说这部电影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大奖,我很欣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审美。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在黑人运动激烈之时,在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年代,一位黑人钢琴家聘用了一位白人司机,去往种族歧视严重的南部演出,这一路上两人摩擦不断,状况不断,最终放下歧视和偏见,成为好基……好朋友的故事。


网评说,这部影片之所以能获得奥斯卡三项奖项,是因为摸准了奥斯卡的脉,所谓的“政治正确”,大概就是流行种族歧视的话题吧。讲述种族歧视的片子很多,血腥暴力有之,悲伤无奈有之。这部影片却以一位白人的视角,以一种美式的轻松诙谐来讲述了一位黑人的苦闷、挣扎与努力。以幽默的方式说残酷,以平淡的口吻述孤独。


影片运用了大量对比的方式,就像黑与白两色的强烈对比与反差。白人司机一开始有着严重的种族歧视,连黑人修理工用过的水杯他都要扔掉,可他却是混迹在社会最底层的小市民,每天起床就要为明天的生计奔波,喜欢投机倒把,公德心不强。而他一开始歧视的黑人钢琴家却出身上流社会,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良好的修养,说话做事有规有矩,品性高尚,行止优雅。其实影片中不单是种族歧视,还有文化歧视、阶级歧视等等。黑人雪利博士一开始也对来自下层社会的白人托尼有着诸多的“看不上”,只不过他教养良好,在他听不惯托尼的言辞时,只会说“托尼,可不可以让我安静一会儿”。托尼捡了掉在地上的商品,雪利会让他去付钱;托尼将饮料杯丢出窗外,雪利会让他去捡回来。旅程的前半段都在两人这样的强烈反差下进行的,优雅的看报纸、吃饭细嚼慢咽的黑人,粗鲁的讲着荤段子、吃饭狼吞虎咽的白人,你说哪种肤色天生高贵、哪种肤色又天生低贱呢?


这里有个有趣的细节,托尼的设定是意大利裔白人,原谅我并不了解美国的文化,直到看到他们在日落镇被扣留的时候我才明白,白人之间也有一条歧视链,而意大利裔白人,正在这个歧视链的最底端,被称为“半黑人”,也就是说,近乎执拗的歧视黑人的托尼,却被白人歧视着,有没有种相煎何太急的感觉?


然而高高在上的雪利,他的苦恼真的只是肤色吗?旅途的后半段,当两人终于克服了种族歧视,却仍在对比中进行。贫穷的托尼生活快乐,吃到一顿炸鸡就可以让他感到幸福,而雪利却在吃炸鸡的时候担心弄脏毯子、没有餐具、不够卫生,越是礼节繁复,越失去了最简单的快乐。雪利嫌托尼的家书是流水账,他给托尼做情书枪手,然而记流水账的托尼家庭美满,写出优美情书的雪利却婚姻失败。托尼有满满一屋子的家人,而雪利只有一个兄弟,已失联多年。


托尼的家拥挤非常,四口人住在同一间屋子里,却温馨幸福。雪利的家在豪华的音乐厅楼上,摆满了昂贵的陈设,他的家两次出镜,一次是托尼去应聘,雪利坐在高高的椅子上,骄傲而淡漠,他的屋子严肃而拘谨,第二次是圣诞节的夜晚,他遣走了仆人,一个人坐在屋子里,只有一块石头陪着他,他和屋子都太过冷清孤寂。


快乐的白人托尼,和孤独的黑人雪利,一路走来放下了很多的成见,笑容也渐渐的爬上了雪利的嘴角,走到最后一站的时候,雪利因为不让他进餐厅用餐而拒绝了演出,却在黑人酒吧里免费演奏,没有斯坦威,却能让他起身弹奏,笑得那样开怀。


种族、文化、阶级,没有那么分明的界限,也没法用简单的高低贵贱去形容。


两个肤色不同、阶级不同、教育程度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在相处中从互相了解,到互相接受、互相欣赏,再到互相影响。


我随意翻了翻短评,很多人在讨论,雪利博士是不是同性恋的问题。关于他同性恋的论据很模糊,就是在基督教会里雪利和一个白人男子光着身子被警察拷了起来,托尼为了解救他,不得不用100美金去贿赂警察,为此两人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影片对这段一笔带过,首先说,这段有没有同性恋的元素?有的,如果他们是在打架,在种族歧视严重的时代,黑人和白人打架,黑人会被抓起来,白人直接被放掉。片中他们两个都被拷着,说明他们是被怀疑同性恋。为此,我还特意查了一下同性恋有关的时代背景,那个时候同性恋犯法吗?不,但也绝不会被接受。这个故事发生在1962年,而《断背山》的故事发生在1963年,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时候对同性恋的歧视。而那个时候的宗教,不论是基督教还是天主教,都宣布同性恋为罪,这就是为什么在基督教会的同性恋会被警察抓起来。忘了说,雪利很可能是基督教徒,在那个时代美国黑人大部分信基督,雪利也曾说过他小的时候跟着母亲在教会里演奏,所以他会出现在基督教会里也没什么意外。


至于说他到底是不是同性恋,我想说,这并不影响剧情,请不要纠结在“用同性恋讨好小金人”这样无聊的讨论上。


但我必须要为一句台词平反。


I am not white enough,not black enough and even not man enough,then tell me Tony,what am I?影片打出的字幕是:我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告诉我,托尼,我是谁?那句“不够男人”被当成雪利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证据。我真想说,字幕组害死人,man enough可以这样翻译的吗宝贝?这句话是雪利吼出来的,宠辱不惊的雪利全片唯一一次情绪失控,这是他对自己身份的质问,是他对自己尴尬境地的无奈。他为白人演奏,白人贵族们友好的欢迎他,笑脸相迎,却客气礼貌的拒绝他用卫生间和餐厅,看似行走于上层社会,却仍被白人歧视。车抛锚在路上,路边耕种的黑人佃农们纷纷抬起头来,看向这个西装革履、雇佣白人司机的黑人,他们的表情麻木而冷漠,完全没有看到同胞的欣喜与自豪,而雪利,同样的面无表情,没有见到同胞的同情与辛酸,他同样不被黑人所接纳。这是他内心痛苦的根源所在,结合语境,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我不能够融入白人,也不能够融入黑人,我甚至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融入他们,告诉我,托尼,我应该是什么人?确实可悲,却让人敬佩他的勇气,这句话正呼应了后来,他同伴的话,Genius is not enough,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s.(我有10年没记过这么多英语了……顺便安利一首歌《man enoughJessica Simpson。)这段同样呼应了后来,他在黑人酒吧演奏,并在圣诞夜他走进托尼的家里,他融入了黑人的世界,他也走进了白人的家庭。


其实,他是那个真正的be man enough的人,他始终战斗在黑人运动的第一线,在为改变人们固有观念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笑着说,他是音乐学院录取的第一个黑人。那是骄傲,也是心酸,第一个黑人,说明他要打破很多的常规,用他一次次的伤痕去建立新的制度,他披荆斩棘,独自前行。尽管黑人不喜欢他,白人不接受他,那又如何,他有信念、有理想,无论怎样艰难,依旧昂首前行,他是孤独的勇士。


雪利博士演得真是传神,这位演员凭借雪利这个角色拿到了奥斯卡最佳配角奖,但平心而论,这部影片更多的诠释的是雪利博士的内心与处境,虽然把他们二人的戏份一分一秒的算下来,雪利的戏份确实比托尼的少,但他才是整部影片的灵魂所在,除了“精湛”我也想不出更贴切的词来形容他的演技了,顺便说,雪利博士的衣品真的很棒。每个场景一套衣服,没有重复,也不知道那个后备箱是怎么放下这么多衣服的,高大的黑人演员身材有型,真是行走的衣服架子。


看完电影出来,我说,中国就没有这样的种族歧视。我闺蜜说,清朝不是么?满族人瞧不起汉族人。想想也是,最终还是要看谁是统治阶级,谁有话语权,所谓的“歧视”在有这个世界开始,就从没有停止过。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那样的“歧视链”,你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他就是那样的人”“他就会做那样的事”,这就好比托尼说雪利,你们不都吃炸鸡吗,你们不都听爵士吗?潜台词是,黑人不都吃炸鸡听爵士吗?但雪利的确不吃炸鸡也不听爵士。谁该是什么样的人呢?绿茶、红茶、白莲花、雪莲花……同一个世界,同一种鄙视。


我们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踽踽前行,不免给人、也被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放下成见,当你想说“他就是那样”“他该是那样”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沟通一下。黑人也有品行高尚的人,小混混也有他的处事之道。或者你想给自己贴上标签,“我就是这样”“我接受不来”。雪利博士教会了托尼写情书、教会他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但遇到被警察误抓这样的事,托尼依旧会选择贿赂警察,最终雪利也不得不妥协;雪利跟着托尼学着用手吃炸鸡,去黑人酒吧表演,接受了他的幸运石,甚至走进他的家庭,但当托尼再次提起“奶兹堡”的荤段时,雪利仍然接不上话。这大概就是求同存异吧,各有各的生活背景,我们不求改变彼此,至少要在撕下标签后,看到彼此的闪光点。


当我们被人贴上标签的时候,也想想这个故事,想想雪利博士,即便受到不公,即便遍体鳞伤,又如何,道路艰难更要前行,be man enough,才能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公平之路,光明之路!


最后,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拦车的警察不一定是为了驱逐一个黑人,也许只是为了善意的提醒他,该换轮胎了。


一个残酷的话题,一位孤独的勇士,以温馨而温暖的方式画上句号。


If I am man enough,I want to face you.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