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柴桑》2021年秋季刊

(2024-02-18 13:44:51)
分类: 柴桑杂志

《柴桑》2021年秋季刊

 

柴桑文艺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1116/4adbe637ec974a98aa953360e9f0719b.jpeg

《柴桑》2021年秋季刊

目 录

散文

“人间月亮 ” 帅美华

秋天不雷同 罗旭初

秋天里的麦西湖 桂孝树

山中秋情 陈思敏

走进陶渊明 张新慧

诗歌

陶渊明纪念馆雅聚咏荷诗辑 刘斐 夫唯 陈三甲 龚前美 张端阳 蓝芸 刘咏絮

诗六首 施 展

越秋(外一首) 罗 旺

柴桑之秋 邓立群

歌词

丰收的歌儿唱起来 何先梅

摄影

陶馆秋菊 方乐新

散文

人间月亮

帅美华

当我问及母亲,她小时候过中秋节是怎样赏月的?没想到她沉默良久,竟念起两句歌谣来:

https://p1.itc.cn/images01/20211116/983b2f0913f7416795239662155fba38.jpeg

凉月光光,顶顶当当。

日插田,夜扯秧。

我听了一怔,转而惊叹起来,“顶顶当当”这是我所听到的形容月光最生猛、最劲道的词语。以往所识的月光,轻、薄、温柔透明,如水如纱,如烟如雾,给人的情思总是低回而婉转的,甚至带有几分幽怨,而在“顶顶当当”中,我仿佛听到月光如裂帛般清脆的声响,一曲劳动者激昂的号子在银光闪闪的稻田里穿梭激荡。这是《诗经》里的“风”,是最简洁、最朴素的民间语言。

在这一瞬间,我才恍然明白,小时候,乡村里所有的人,为什么不称月亮,而称“凉月”,祖母嘴里的“月”,父亲嘴里的“月”,所有张开嘴的“月”,都是“凉月”,不是“月亮”,也不是“亮月”。“别用手指凉月,小心凉月割你耳朵。”“凉”相对的是“热”,“月”相对的是“日”,我们渴望着“日”的光焰和热力,又惧怕着它利剑般穿透骨头的杀伤力,在抢收抢种,整天伏身于土地的庄稼人眼里,“凉月”的光是洒在他们背上的清泉和甘露,洗去白天的灼热,清凉每一寸肌肤。

在母亲的记忆里,没有中秋赏月的细节,月光的温柔与深情已经深入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肌肤之中,是无需刻意去赏的。“有钱就斫刀菜(村里人嘴里的‘斫菜’指的都是买肉),大家吃一顿”,但中秋的仪式感还是深入到了民间,它以“人间月亮”的甜美和圆融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沟通情感的桥梁和媒介。这就是月饼。

一年说起来短,其实也很长,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便有一个节日像引领航程的浮标一样冒出水面。端午过后,最盛大的节日就是中秋,既然是正而巴经的节日,就要送节。端午送扇子、送用新麦揉的粑,新油炸的麻花;中秋节就送月饼。对农家人来说,这些吃食不是随时都有的,所以格外郑重。送的人如此,收的人更是如此。节日过后的很多个日子,祖母逢人就讲:“这是我冬秀(姑姑的名字)买来的。”或“这是我某某某送来的。”宣扬他人的美德,不仅自己体面,也有一种对人间恩情的珍惜和铭记。谁也不能活在真空里,不论是亲人,还是朋友、邻人,相互的支撑、帮助,总会令我们在人世的屋宇更坚牢、更温馨。

月饼有送一斤的,也有送半斤的,看亲戚的重要程度。在乡间流行的月饼有两种,一种是发饼,以面粉为原料,加以白砂糖,用酵母发酵,佐以白芝麻,烤制金黄而成,松软醇厚;另一种叫擀酥饼,在面皮里裹上冰糖、桂花、黑芝麻等馅料,表皮上敷一层厚厚的芝麻,香味十足。这两种月饼,都可做大,可做小,大的,如银盘,一个就是一斤;小的,如碗口,四个一斤。都用纸包着,打开包皮纸,就是打开一个节日,一份情谊,一份口腹间久藏的渴望。因这些渴望,我觉得祖母的厨柜一年四季都是香的,她像变戏法似的,总能从柜子的哪个角落里变出惊喜。

姑姑的到来,则把每个节日的狂欢推向高潮,搬进城里的她,带回来的也是城里的风潮。中秋的时候,除了发饼和擀酥饼,姑姑还会捎上一斤龙酥饼,那可是乡间的稀罕物。龙酥比小发饼和小擀酥饼都要小,除了馅料软糯齁甜之外,它的包皮,一层叠着一层,层层酥松,每一丁点皮渣,都油光光的,一入口,就化在唇齿间,酥软了整个身子。

现在的月饼可以说花样繁多,有甜的,咸的,咸甜的,麻辣的;有豆沙馅,莲蓉馅,五仁馅,蛋黄馅……货源的充足,物流的迅捷,让我们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和抵达的可能,但不管选哪种,都吃不出原来的味道。那味道是对逝去岁月的缅怀,是对童年时光的追寻,是嵌入一代人心中的朱砂。

当我们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里,颇多感慨,现今这丰富多端的月饼品尝,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却是人生蓝图上的第一笔。他们的记忆将在这里恒久地定格,并经岁月无数次的发酵,终成人间至味。

最圆最亮的月,一年只此一夜。再重见,又要等待一年的时光。在这一夜里,我们望着天上月亮的圆满,捧起“人间月亮”的香甜,月圆人也圆,将爱与思念流传,让美好的祈望与丰美的味蕾相互交织,描绘出人间一道恒久的风景。

秋天不雷同

罗旭初

https://p4.itc.cn/images01/20211116/95eca099296843d1a725b293f0b444ea.jpeg

虽然自己进城工作有些年头了,但我骨子里却是一个地道的乡下人。秋天乡下人最敏感。因为乡下人是在望秋、盼秋中拥秋入怀的。乡下人最多的靠秋天,而不仅仅是靠翻日历或读温度计得出结论:秋天来了!

秋天最有韵味。秋天自有秋天的韵致,秋天自有秋天的声息。不仅仅因为春华秋实的迷人,能使人联想人生如四季轮回,连风吹草低、大雁南飞、小蛐低吟、叶洒小径、月满西楼、红叶点点、唢呐声声,都是耐读的意境。

秋天亦最无情。不仅仅是因为秋天能证明一切,亦不仅仅因为“秋风扫落叶”的残忍,对所有的时尚、时髦和花架子均无情。秋天只信奉“大浪淘沙始见金”。

其实,无论是从秋瑾“秋风秋雨秋煞人”的悲愤绝笔,到毛泽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胜利喜悦,还是从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悲秋离别,到苏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文绝唱,我认为,秋天是带着扁担和农用车来的,秋天是带着深沉和相思来的,秋天是带着透明和广博来的,秋天是带着谦虚和轻音乐来的!

林语堂说:“我爱春天,但是太年轻。我爱夏天,但是太傲气。所以我最爱秋天。”每年,摇曳风中的一片叶子,就这样把我带进了秋天。如此,“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又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悲秋,从楚国屈原的《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咏秋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因此,我国有了“丰收节”。在这收获的秋天里,人人都会感到充实,人人都会有着喜悦,生活也就更富有色彩。

常言道:“万美之中秋为美”。在我看来,这句话一点不错。南国的秋没有北方的那遍地落叶的壮观,但当漫天飞舞的落叶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秋林却依旧秀颀挺拨,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东西来装饰的洒脱与孤傲,丝毫不逊于北方的秋天。同时,相比之下,春天的勃勃生机,夏天的累累果实,冬天的皑皑白雪,显然已略输一筹。

https://p1.itc.cn/images01/20211116/819e78cf22ec46248dbc93b575ea310f.jpeg

一位诗人说过:“秋风,因第一把飞舞的镰刀而火红;菜地,因少女的丰满而碧绿”。我没有顾城的浪漫,亦没有席慕容的文采,更没有张晓风的深情。对于秋天,我写不出动人的句子。其实,在秋天面前,任何漂亮的句子都难以精彩地描写秋独有的美,一种暗淡中略带悲凉,寂寞中略带萧瑟的美,一切尽在不言中。如此,正是帘卷西风,秋意渐浓时节。秋夜,若你来到人群聚集多的地方,关于秋的话题,随便抓一把,都不会雷同……

不知你是否认识到,秋天和夏天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秋天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早晚退凉突然快些、天空高远些,很容易使人感受到微风的美妙、宁静致远的境界。接着是雨天多了起来、连绵起来。节日亦多了起来,很容易使人重读乡情、亲情、友情。往事像电影一样在脑中放了起来。说不定突然有人悄悄站在背后为你添衣。再接着,是有雾、有霜……

https://p1.itc.cn/images01/20211116/34afb1e98842418ca82f812cd7e223d9.jpeg

有人把秋色比作金色或黄色,我觉得都不是很确切的。秋天什么色都有,主色亦不仅仅是金色或黄色,秋天亦不仅仅是收获和快乐,秋天亦有失落和伤痛。秋天是七色花,秋天是百衲衣,秋天是五味果。

秋天在一年四季中最长,这是我对秋天最深的感受。这不仅仅因为科技发展使果实向夏冬延伸,亦不仅仅因为地球的“温室效应”和秋天白天利用率高,而最主要是秋天能使人在忙中亦平静,使人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其实,不管是“高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的秋雨也好,还是“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的秋风亦罢;或是“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情愁”的秋愁;抑或是“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点点总是离人泪”的秋思,只需把秋酿成一坛美酒细细地品,就能怀抱着整个秋了,无比惬意!

秋天,我阅读唐朝诗人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心中感慨,当下的金秋,无论是乡村的金秋,还是城市的金秋,都很美,都很美,美如一行行的诗,让人收割不完。所以,秋天,能使人左心室装着大海,右心室装着高山。这就是秋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韵律!

秋天里的麦西湖

桂孝树

麦西湖是美丽的赛城湖分支,完全靠人工筑起的大湖,湖中荷花朵朵盛开,岸边青山景色迷人,那景色秀丽、风光迷人的青山上的野山楂、板栗、柿子给了我童年无穷的美味,那碧波荡漾的湖水在我童年的天空画上一道道美丽的色彩,我是喝着湖水,吃着鱼虾,在年复一年的大雁鸣叫声里长大的。

https://p4.itc.cn/images01/20211116/c7703307990a447d8d7c28f74263f690.jpeg

湖中水肥草美,鱼虾甚多,每当冬天来临时,家门前退水后浅浅的湖滩就成了候鸟的乐园,那洁白的天鹅经常在湖中自由地游走,因天鹅是国家保护动物,很少有人去伤害它,那些天鹅的胆子都很大,即便人靠得近它照样不为所动,自顾在水中寻找食物,若有人故意惊动,就见一只天鹅,叫声亲切、呼声婉转飞起,随后,十只、百只、成千上万只天鹅在空中起舞,犹如簇簇盛开的百合花。一旦飞累了它们就在湖滩各自梳理着羽毛,边歌边舞,在湖滩上悠闲而高贵的漫步,乍一看去好像是一片晶莹的白雪,景象甚是壮观。每年的冬天因为有了天鹅的光顾,让我那寂寞的童年多了一份别样的美丽。

宁静的秋日邀几个朋友回到离别很久的麦西湖玩,天亮没多久就赶到湖边山脚下的村庄,此时的村庄变得热闹起来,漂亮的公鸡咯咯地啼个不停,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院子里年轻的媳妇打开了鸡栅栏。到湖边挑水、洗菜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几个少女互相取闹,用手泼水,水凉丝丝的,一溅到身上,就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好一幅田园乡村美景图,让人陶醉。

贪睡的艄公在甜甜的酣睡中被我叫醒,一睁开朦胧的双眼,见太阳已上了山头,一骨碌下了床,洗漱完毕,便让我们一行人上船,随着船桨不断地在水中起伏,船头向前移动,船尾摇曳起的一圈圈光波,惊动了这平静湖水的酣梦。湖面上荡漾着层层细浪的水圈不断散开扩大,望着这清澈如镜的湖水,我想起小时候我们一群男孩们光着屁股下湖,在水中嬉逐打闹情景仿佛就在眼前。那时的我们比游泳,比潜水,比抓鱼、打水仗把平静的湖面搞得天翻地覆,甜甜的湖水时不时让在船上不会嬉水的伙伴呛了个够。

当船行到湖的深处,就见秋阳下,湖面光波闪烁,湖水也由刚入湖的青蓝变成了幽蓝,水下也是,不过却清晰地映上了蓝天、白云和湖岸边的群山。行船划过,船桨扬起的水花,四下飞溅,如下起的雨,快速地打在上面,似要将之融在满湖的幽蓝中。与湖水零距离亲密接触,感受来自麦西湖的大气,我分明感受到湖的厚重和湖的深沉,那种在外漂泊多年的思念都融进在青山倒映的湖水之中。躺在船上看着天空飞行的鸟儿和清清的湖水,闻着荷叶的清香,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置身于天上人间。在湖中的小船上,我什么都不去想了,只一味地看着湖水。我看到一两片被秋风吹落的黄叶子在水面上漂流,蓝色的水便搅进去一两点色彩。

船行到对岸的山脚后,我们便弃船上山,那山因为有了水的环绕,显得更加幽静,只是不知眠地知了打破了山的静谧,很多叫不出名的野花竞相开放,走到山上的指月庵,看秋阳流泻在寺庙的黄墙之上,使得黄里有黄,黄得透彻,黄得澄明。站到寺庙的高处,我环顾四周,就见寺庙三面环水,湖光山色,一览无余,就觉得有水就有灵性,那水流声淙淙相通,使这个佛界净地更显得明静透彻,愈加使人对寺庙产生一种神秘与敬畏感。

夕阳西下时好像在山前点了一把火,将西边的云彩映得红彤彤的,那一抹晚霞久久地留在山前不愿离去,一阵微风吹过,就见那满山的绿草在风中轻轻地摇摆,湖面上清澈如镜,微风拂过碧波荡漾,在夕阳的照耀下泛起了无数星光。此时放鸭的大爷摇着小船,伴着咯咯咯叫个不停的鸭子慢慢地走向岸边,吆喝声和鸭子的叫声在这黄昏时分浑然溶为一体,湖面上荡漾着层层细浪。

等我们乘船返回时,就见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都欢快地收了工,聚集在村前的大樟树下相互拉家常,每每说到高兴之处,总是引起大家的笑声,淘气的小孩们则围着大树旁,四下捉迷藏,而大樟树就象一位安静的老人在倾听着村民们欢歌笑语。看到眼前的景象我好像回到了童年。

多么美丽的山村黄昏啊!多么静谧的麦西湖啊!所有的人们都沉醉在你那迷人的景色中,你带给我的是无穷的思恋和割舍不断的乡愁。

山中秋情

陈思敏

https://p6.itc.cn/images01/20211116/0732ab212f364a8ab6b0629a29382579.jpeg

时光流转,季节轮回,终是时光太匆匆,岁月太清浅,不经意间,一脚就跨过盛夏的绚烂,迈进秋的门槛。

虚掩的门外,似乎还有流火的酷热,风中凌乱的风景,在冷热之间还有一段时间的交接仪式,但是,季节到了,就已经有了秋的气息。素来钟情于秋天,总感觉秋天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它时时牵动着我的笔墨。一点秋思,一地秋情,一片秋心……秋天里,时时都是诗情,处处都是画意。

芦苇荡越来越妖娆时,秋风渐起。它摇曳着美丽的头颅,晃动着灵动的腰肢,跟随着阵阵秋风,把秋天舞得让人心驰神往。就连青草慢慢枯黄,也带着秋风的爱情,才逐渐老去。“去山中赏秋吧!”同伴相约,是秋日里浪漫的事情。山中秋色,有着别具一格的野趣。野草疯狂,长得有半人高。落叶松软,厚得让人生出遐想。

那是一座不知名的山,山石沉静,草色苍茫。临秋必登高,这是赏秋的至高境界。山中秋色连绵,眼前的景色,皆在目中,尽我享用。

https://p4.itc.cn/images01/20211116/eb32e7742de34e7d98e559ddb2119cb3.jpeg

山路两边的野果遍地都是。野山楂、野山枣……山枣树是矮小的,但是每一棵都挂着许多小灯笼。红的,青的。野山枣个头都很小,酸甜在口中缠绕,咂吧几下,唇齿之间便是甜甜的滋味。

山楂更是风情万种,探出红头巾来招摇着。野山楂,口感特别硬朗。可能天生具有大山赋予的野性,它挑战着路人的视觉与味觉。它看着有人被它的酸味倾倒,自己也咧着嘴偷偷乐了。

我的脚步徐缓,走在秋天里,空气里到处氤氲着野草的味道。其实,我特别喜欢这些草木无言的静美,因为它们着实迷人。它们在山间摇曳出自己的风情。风来时,它们与之拥抱。雨来时,它们与之亲吻。阳光散落,它们撒着欢地生长。

山中景物,都是有爱的。野草密密麻麻,野山楂偶尔点缀其间,野山枣需要有缘相见。山中秋景,一览无遗。我们沿路品秋,品的是那一份豁达与纯粹。这些植物把自己袒露着,让天地有了颜色。这些山中风物,我们来时它在,我们不来它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我们寻了厚实的草地,席地而坐,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沉默不语。天地间,草色与野果相伴,足够我们欢愉。

https://p6.itc.cn/images01/20211116/a313d4e1c71a4770a0acb022eb66a3b5.jpeg

迎着山顶的秋风,俯瞰大地的丰盈,我是幸福的。能够拥有如此盛大的秋天,即便是与秋风平分秋声,与秋色平分美丽,与秋果平分甘甜,又有何不可?此时,繁华依旧,正是秋意浓……

走进陶渊明

张新慧

https://p6.itc.cn/images01/20211116/89db1a5017434bf793f9a196b458fd93.jpeg

两个月的暑假,伴随我们的都是炎炎烈日。明明是放假,却显得几分无聊,这样的日子就如同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奇,没有味道。

那天的夜晚和平常并没有什么不同,蝉还是和往常一样在树上鸣叫,青蛙依然在芦苇丛中呱呱大叫,那声音听起来却有些嘈杂。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打开一看原来是“星火文学社微信群”中发来消息,邀请我们去“陶渊明纪念馆”上课,接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心里便非常的激动和开心,就如同那白开水添加了一点儿糖,有了一点甜味。

接到这个消息,就想起了上个学期每个月都来学校为我们评讲作文的帅老师,以及在上个学期快结束时帅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两位新的老师,现在想起来也有一个多月没有见面了,也可以通过这次课程让我们再看看三位老师。

在上次课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评讲作文,我们还了解了许多关于陶渊明的诗作以及他的生活,说到陶渊明,帅老师在前几次课程中也为我讲到了许多。我们知道了陶渊明不仅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诗人,在陶渊明的诗中大部分是写关于田园生活的诗,如:《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让我们想到陶渊明在自己的田园中悠闲地采摘菊花的情景,以及《归园田居》中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便能让我们联想到陶渊明自已种植蔬菜的场面,还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归去来兮辞》等等一些经典的诗作。

说起陶渊明先生的历史背景,帅老师在之前也为我们讲到了一些,在这次课程中馆中的讲解员也为我们讲到了这些,总的来说,陶渊明的一生迫于生计,五仕五归,曾经也做过几年的小官,后来因厌烦官场上的生活,而更向往于田园生活,便辞去官职,从此隐居柴桑,躬耕田园,读书写诗。也是因此陶渊明诗作的主要题材源于田园生活,他因此被称为田园诗派的鼻祖。

辞官还乡的陶渊明,他的房屋并不是那种金碧辉煌的大宅,而是比较简陋的房屋,虽然没有见到陶渊明先生真正的房屋,但历来人们纪念陶渊明的场馆却是一修再修,讲解员告诉我们说,这个“陶靖节祠”就是根据马回岭面阳山的原祠,一砖一瓦拆建过来的。讲解员还带我们参观了陶渊明先生的墓,在到达他的墓之前,还要走过六十三阶台阶,而过六十三级台阶就表示着陶渊明活了六十三岁。多么有意义啊!

走进陶靖节祠,看到陶渊明塑像时,我一眼就看到他手中拿的书卷,就知道他非常爱读书。

既然是“作家教你写作”,那自然少不了评价作文的这一阶段,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获奖了,自己的心里难免有些羡慕,但和他们的作文相比自已确实相差甚远,自己也是自愧不如,所以我要加倍努力,争取赶上他们。

这次的课程让我学习到很多。回到家中,蝉的鸣叫声不再那么刺耳了,而是变得更加清脆了,青蛙也伴随着清脆的蝉鸣声在芦苇丛中歌唱,月亮也伴随着它们的歌声昏昏欲睡了。

让我们走进陶渊明,了解陶渊明的不朽精神。

(作者是港口中学八年级学生)

诗歌

8月10日陶渊明纪念馆雅集咏荷诗辑

荷 说

刘斐

走进八月的季节深处

看你在风中摇曳

水和泥土孕育了你的婀娜多姿

而你脱离了世俗

尘世所有的羁绊

于你而言都是尘埃

在这陶馆里

一群热爱生活的女子

寄予对五柳先生的缅怀

常聚于此

或吟诗或谈论哲学

菊花虽未盛开

而你却是这庭院里最美丽的风景

今晚我们不赏菊

不谈《桃花源记》

闭上眼睛闻你的清香

沉醉不知归路

懂得最纯的诗意不是在虚构的章句里

而是在自然的生存状态里

如你,清新自然

懂得即便生如夏花之灿烂

即便有着冗长的岁月

转身

便是秋

https://p5.itc.cn/images01/20211116/555001d86b2d4d0a9dc4d241ad21fbce.jpeg

说 荷

夫唯

喧嚣有很强的穿透力

养一池静水不易

而在静水中长出花来,更是难上加难

很多时候,我们互为过客

一丝念想在新鲜里陈旧

又在陈旧里新鲜

一场雨,能叫停匆匆的行囊

曾经的构想也叫停过

那时,风止云静

记忆花开,一只荷

占满天空

秀 莲

陈三甲

风吹来,绿绿的禾苗一阵起伏

秀莲在耘它们,她带着草帽和袖套

弯着腰

远远的,没人知道她的心

也在随风起伏

田野尽头的湖汊里,莲花

开开合合

莲蓬已具雏形。一个后生

在水里游来游去

没多久,后生的草帽里

堆满莲蓬。莲蓬下压着

一支芙蓉

我真不知道这盛夏的莲子

肉有多甜,芯有多苦

我只能远远地望着秀莲和他

并排坐在田埂上

任骄阳似火,任夏风吹拂

因为那时我还没长大

我不敢下湖去摘莲子

我不识一朵莲花的

娇羞

风驻荷塘(外一首)

龚前美

任东湖的风吹来

任白鹭的鸣声滴落

这满塘的绿

满世界的粉

那么清新

那么招人

徜徉在你的怀抱

敞开我的怀抱与你相拥

潺潺,湲湲 荷香在瓣隙间 浮升,

浮升……

又一次

我又一次,看见了你

池塘里远不够

在雅室,被高高托起

粉嘟嘟的笑脸,被赞许

一遍遍抚摸

请允许我多待会儿

撑着荷盖,捧着莲篷

品茗,诵诗,拍照

乘着良辰,让我

又一次

忐忑却欢喜地走近你

清 香

张端阳

走进陶渊明纪念馆

满眼的绿绿的荷叶中

冒出许多朵荷花

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污泥里你短暂的停留

荷花是你永恒的模样

虽然你不是夏天花朵中最热烈的

但绝对是众多花朵中最高洁的

荷塘深处

有的花瓣跌落绿围裙里

徐风送来阵阵清香

请不要猜想陶馆的荷花

东湖二首

蓝芸

来东湖看荷花

原本,我的脚步很轻很轻

不想惊动任何

荷叶田田,莲花亭亭

身在其中,我离

她们这样近,又那么远

没有一只白鹭认识我

它们从一个农人的身边跃起

飞到另一个农人的肩头

白天鹅离开,则更久

如果到冬天,我还想来看看

归来的天鹅会认识我吗?

一群孩童渴望的眼神

眺望着更远的远方

而我,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东湖的白天鹅

仲夏 ,来东湖

我口念到:

白天鹅不知,是否

还在风雨兼程,或许

已经飞到了西伯利亚

在那么无期的远方

它们是否凉快了

生活是否安逸、舒心

它们会获得幸福吗?

假若,它们也

偶有不幸福的时刻

会想起南国的东湖

还有,这里

惦念着它们的人儿吗?

浣溪沙 陶馆赏荷

刘咏絮

又看蜻蜓立小芽,莲池陶馆绿无涯,佳人似水梦如纱,

山雨欲来风乱荷,大江东去浪淘沙,婷婷袅袅此时花。

诗六首

施展

把床放进夜里

当我抛开一切躺在黑夜的地上

忘掉白日琐事和刺眼阳光

于是 万物开始逆着规律

在夜里生长

土地和山川将我抬高科技

直到我孤自面对月亮

皎月的光洁是无私且怜悯的

它告诉我规律是不可以改变的

它也只是我心中的月亮

月光穿透雾做成的纱

洒在大地上 洒在我身上

于是 万物开始恢复原样

急剧萎缩的土壤

将我重重砸回地上

我更喜欢黑夜

因为

在深夜 我便能短暂远离

人间疾苦

尘世喧嚣

我更喜欢黑夜

因为

在深夜 我是睡着的

在白天 我是醒着的

解题过程

我把自己浸在屋里

想靠脑子去解题

室内的混浊空气

像迷宫

我的思路像被实质化了

四处碰壁

窗外的鸟叽喳不休

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噪音

于是

我尝试放弃

到屋外透口气

所以遥远天空

好似向我靠近

我更听到了蝉鸣、虫宴

还有花语

他们没有让我豁然开朗

而是引诱我心中干涸的泉眼

使它再次缓缓流出

温热水源

我觉得全世界的噪音都变成了风铃

清脆且动心

我的目的达到了

于是再次尝试

继续解题

母亲的手镯

在典当行

他颤颤巍巍的手

将玉镯递了出去......

嘴里念叨着

郎中先生嘱咐的药方

双足拖着草鞋

一个丢了魂的人

打开了屋门

屋内卧床不起的老妇

和跪在其床前的男人

像是一副被虫蛀的油画

从典当行里换来的钱

只够为其母换得数日的草药

那玉镯 已是当掉的最后一件

母亲的值钱物

他不知所措地牵起母亲的手

才发现 布满青筋的手已稍显微凉

不知是碰巧

还是老天都流泪了

雨是伴着冷意来的

在房檐上的老鼠

都不忍久视

吱吱两声 隐匿起来

谁都没想到

用来给母亲续命的当品

成了遗物

而典当行

成为了母亲的坟墓

他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

只想卖血

再把典当行里的母亲

给赎回来

一只雄鹰的殒落

一只雄鹰展翅翱翔

用高昂的斗志秒杀一切

它从长空飞扑雪地上的猎物

因猎物的抗争

与自身的负重

雄鹰跌落冰崖

折断了双翼

从此失去飞翔的功力

雄鹰在雪地

和湖面飘摇啄食

它连追捉小鱼的能力都丧失了

只好窜上岸边

在陆地上 那群秧鸡和田鼠

相互追逐 轻轻起舞

仿佛忽视以往天敌存在

日复一日

雄鹰望着往日高冷的天空

拨动陨失的断翼痛苦绝望

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我当心自己误入歧途

竭尽所能

不让自己残破的身体

侵蚀仅存完整的灵魂

直到这只在地上走的鹰

抬头凝望另一只天上的鹰

它开始走向悬崖

跳了下去!

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

让我时常想起它······

积 木

遮蔽的阴影下

一块积木落了一层厚厚的灰

它沉眠许久

似乎连自己的价值都已忘却

它渴望重新被发现

残旧的城堡

因为缺少一块遗失的元件

无法辉宏 只好破败

软耷在角落

被遗忘的积木

它希望小主人能努力找到它

让它重归整体

即使岁月荏苒

即使身上布满尘埃

后来有一天

阴影终于消散

积木又被发现

但找到它的那个人

已经长成少年

再也没有时间

也没有心思

去搭建那个

儿时向往的城堡

被遗忘的标记

触动人的往往是些细小事物

那是一个红色的叉

标记在儿时伙伴们一起

用蜡笔绘制的地图上

其实那是一扇高墙

当时望不见墙的对头

我们一起奋力过

结果却是膝盖破皮

和家长的数落

但几个调皮孩子

还是站在一起

望着墙的顶端

想靠眼睛翻越

这是有关于这个标记的故事

我的心头颤了颤

想到了现在

身高 早已足够

可以任意翻越

那堵高墙 其实也不过是

一大块破旧的混凝土

并且不知何时

被拆成一条小路

原来 那墙的对头

就是一条

再普通不过的

车水马龙

儿时的朋友无了联系

我就站在马路旁

看着车辆

从左到右

从右到左

(作者施展,柴桑区籍,1998年岀生,2021年毕业于天津传媒学院本科编导专业,现居深圳,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9年开始写诗并在《光明日报》《青年作家》《诗刊》《诗歌月刊》《深圳诗歌》《诗潮》《星星诗刊》《诗林》《海燕》《飞天》《现代青年》等报刊发表作品。)

越秋(外一首)

罗旺

在秋天的风里

我站了很久

等着看

树影的婆娑

等着看

一棵树的自怜

那片叶子

落了好久

看了我好久

我低着头

数着节拍

犹豫着 犹豫着

多想趁着一阵风

越过秋天

在一片

苍茫的日子里

去到冬天吧

到了冬天

思绪也许就会僵住

更加坚定的

去化为记忆的永恒

秋天,落下的第一片叶

天色不早了

在傍晚

天色渐暗下时

携着一份洒脱

安静的出走在

一片香樟树林里

绵叶间夹杂着

摇摆的轻语

不知觉的

慢下了脚步

渴望着

带着几分小心

融入进去

入夜秋微凉

像有仪式感的

收紧再收紧

一点儿衬衣

路灯的光

从远处辐射而来

你有没有看见

那秋天的第一片叶

已经开始落下

或者早已落下

等它飘下来的时候

你或许能听见

应该能听见

听见一个声音

在这风的怀抱里

低声的呜咽

轻轻的

不打扰谁

就连和大树告别

都好像是故意忘记

在春秋的这段时光里

只自顾自地

酿起一杯长酒

浇醉那浅浅的光阴

如梦秋天

那落下的第一片叶

带着洒脱和安然

不再风雨中飘摇了

安安静的回归

回归到那

久违的长眠之地

愿化作来年新的沃土

柴桑之秋(诗三首)

邓立群

雨夜逢一中下晚课

秋风催雨点点袭,

寒树落水匆匆滴。

街灯高举照远近,

又逢学子亥时归。

沙河观钓者

一河涟漪分南北,

四时深浅不同声。

秋水从容絮絮说,

钓翁虚座静静闻。

涌泉遇葡萄园

山野高低渐无花,

秋田远近稻粮黄。

葡萄重义连枝采,

又逢农家别样忙。

歌词

丰收的歌儿唱起来

何先梅

一垄垄庄稼,

泛起金灿灿的浪花。

妈妈飞舞小镰刀,

放开亮堂堂的嗓门,

脸上笑成一朵花。

一台台铁牛,

收获沉甸甸的庄稼。

爸爸手握方向盘,

哼起脆生生的小曲,

田野流淌一幅画。

秋收到农家,

一幅七彩画。

赤橙黄绿青蓝紫,

庄稼地里种出一堆堆金疙瘩。

秋收到农家,

一幅锦绣画。

山欢水笑心情靓,

小康生活结出一串串幸福花。

摄 影(陶馆秋菊 方乐新摄 )

https://p3.itc.cn/images01/20211116/9ffb3568593d458683cdcb27b166255c.jpeg

https://p4.itc.cn/images01/20211116/b20757f1e9e649c18484542ffae749cd.jpeg

https://p2.itc.cn/images01/20211116/4c643fe235074130a84af7a9c41d290d.jpeg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1116/cd5e64534a3a49348ff11ce9868ac6be.jpeg

https://p2.itc.cn/images01/20211116/795f5bdf260f489083e6268785b6afac.jpeg

https://p6.itc.cn/images01/20211116/246933e698b84b60a0c5d8f6a4154957.jpeg

https://p6.itc.cn/images01/20211116/62c6d11dee954f5a99d730ef6a970535.jpeg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1116/9adc892b39d94fc98de2f33894ff366c.jpeg

https://p4.itc.cn/images01/20211116/43f0e3d148b04fe98fbb6d50df441f4c.jpeg

https://p1.itc.cn/images01/20211116/9f78e81607a44c7bb8b39e4df3539b29.jpeg

https://p6.itc.cn/images01/20211116/6423ef4e062a40c99aefd80ee8affa46.jpeg

https://p9.itc.cn/images01/20211116/4be3e838b820475a9e9e6f1b135e0480.jpeg

https://p6.itc.cn/images01/20211116/66cb1feceda94f31b86004b8c0ad36e9.jpe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