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先云老师评课有感
(2018-10-07 20:11:04)陈先云老师说自己评课的心情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其实,我感觉这个歇后语同时适用于上课的那些老师。凡有作课经验的老师,那个不是“小心肝砰砰跳。”话归正转,今天我想试着从陈先云老师的评课中,窥得一些统编教材新理念,不知能否取得真经。
一、真语文有“三要”
真正的语文课,要有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而这个目标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语文教学规律。
真正的语文课,要有基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而这些活动要重学法指导,要真正关注学生。
真正的语文课,要平实、扎实和真实。装腔作势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二、问题意识是个问题
陈老师提到教学过程的问题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那什么是问题意识?我想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流程吧。
生成问题——梳理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从“问题”这个方面给予评价。包括学生怎么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怎么反馈学生的提问,还有就是教师怎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可分为假问题和真问题。真问题又可分为不懂得问题和有价值的问题。如果在一节课上,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可以算是有价值的课。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提假问题的现象比比皆是。可是即使不提假问题,我们提出的问题也可能指向不明、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联系或问题间的梯度与发展性存在问题,让学生不知所云,这样的问题比假问题好不到哪里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反馈解答,不知其他同行怎么样,反正我是极度欠缺。
三、穿新鞋走老路
陈老师提出说一些课,教的是新教材,用的还是老方法。到底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才适合新教材呢?我想到了吕老师经常说的“一课一得。”陈老师也提到这个词。不过他还提到了“差异”,并举例三年级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和五年级习作“写人抓特点”。两者虽都写人,虽都提到“特点”,但差异何在?联系何在?由于没有通览新教材,只能根据课标进行揣测——三年级的学生刚学习作,估计要培养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把自己想说的内容写清楚;五年级学生,可能就有具体的写人要求了。
从陈老师的评课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学术性的人,这类人喜欢咬文嚼字。就如我弟弟的爱人,是个博士,会不经意间纠正别人用的不准确的词语。
如果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课后思考练习题是“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先猜猜它们意思,再查字典验证。”此时,某个老师还教学生怎么猜词语的意思。哈哈,就有问题了,教就是让学生“学习”,而非“运用”。亲,专家就是这样。
四、要有一双火眼金睛。
这也就是说,教师要读懂文本,吃透文本。明白文本的主旨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不,又回到教学目标上来了。可见,一节好课,是从好目标开始的。
五、了解已知,方能真实
一节课,老师不知道学生本来会什么?不会什么?怎么能开展教学。
那么多不会的东西,都交给孩子吗?显然不可能,就教给他们一点吧。一点学扎实,做到一课一得,就可以了。
六、统编教材好在“统”
统编教材按陈老师的话来说,好在整体性。年级段是整体,每册是整体,单元是整体。其实我想说,整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是整体。每个阶段干好自己的该干的事情,就是最大的负责。现实往往是,该自己干的不干,干一些别人的事。幼儿园认字,小学奥数班等怪现状比比皆是,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陈老师提出,在每一单元中,既考虑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之间横向的联系,也关注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独立性。说白了,就是该有联系就有联系,没有联系也别大惊小怪。其实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统编教材也把“口语交际”当成了整体,把“习作”当成了整体。
都是整体!
七、我举双手赞同他的这句话。
我赞同的是这句话——“我个人不太主张习作指导过于强调习作方法。”至于有怎样的好方法,陈老师也是泛泛说到——习作强调的是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怎么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可见习作教学是一个盲区,值得好好探究。不过,也许是雷区,稍有不慎就会......
八、我一直都在教修辞
陈老师说,小学不要教文体知识,不要教语法修辞,这一点好像我一直都再教。
除此之外,陈老师还谈到文道统一,教育公平这些话题,建议大家多看新闻,多关注时事政治,毕竟教育关系着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马虎不得,也不得马虎。
今天,我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不知道说的对不对,且莫见笑!
前一篇:九一八国旗下讲话稿
后一篇:国旗下发言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