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素云:《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分析 (摘自:《我爱语文》)

(2011-08-24 18:37:43)
标签:

杂谈

白素云:《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分析 (摘自:《我爱语文》)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板书:《阿房宫赋》杜牧)上一节课,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 

〔投影〕 

(元朝)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赋辨体》) 

(清朝)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读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 

今人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从古今之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阿房宫赋》的确很有欣赏价值。下面首先来欣赏它的结构:师:(板书:一赏结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投影〕思考:①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②《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③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生边读边思考,2分钟) 

师: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生:(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宫中美女、金银财宝。 

师:同学们说得比较细致、具体,如果把前半部分对阿房宫的叙写归一下类,分几个层次?写了阿房宫的什么? 

(生沉默、思考) 

1:分三个层次。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都是写宫殿,第二层写妃嫔媵嫱,第三层写宫廷的摆设。 

师:表述上再简练一些。(生思考) 

师生共同归纳:三个层次分别写了宫殿、美人、珍宝。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板书:宫殿--美人--珍宝)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 

1:写秦的贪得无厌。 

2:写秦的灭亡。..

师:秦为什么灭亡? 

生(部分):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腐败堕落、肆意挥霍导致亡国。 

师:很好。〔板书:(秦)奢侈亡国〕 

师:第四段重点写了什么? 

1:劝戒统治者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 

师: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在劝诫谁?第三个后人指谁? 

2: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很好。(板书:(唐)勿蹈覆辙) 

师:《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叙事,后半部分是议论。 

师:结合的特点,说说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铺事,后半部分是写志。 

师:的特点是铺事写志,又叫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 

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思考) 

1:铺事是写志的基础。 

2: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师:(板书:(基础)(目的)) 

师:文章的第三段与第四段可不可以对调?为什么? 

生:(沉默片刻,后齐声)不可以。 

1:第三段是由一二两段引出的议论,紧承第三段,所以不能与第四段对调。 

2:前半部分是现象,第三段是透过现象揭其本质,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第四段承接第三段,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言之成理。三四两段确实不能对调。理由是第三段的感慨是由上文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的对比中引申出来的;后一段的议论则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把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开去。 

师: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生(部分):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师:由此看来,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齐声):严谨、巧妙。 

【点评】结构美,在于它为内容的排铺提供了舒畅的空间,并具备使前文后语有机承接的逻辑机制。授课教师抓住了这一要津,从概括《阿房宫赋》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感受课文结构与内容的和谐,其间注意引导学生审视各段文字的内在联系。教法合理,推进顺畅。“假设置换”,给学生以深入探究的机会,亦属妙着,果然有收效。 

《阿房宫赋》铺事的材料极为丰富,作者精心切分、钩连,由物及人,再由人及物,为写志奠基蓄势,堪称巧妙。欣赏这点,似应着力强化。 

师:欣赏完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再让我们欣赏它的语言之美。《阿房宫赋》的语言之美是众口同声的。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颜色、有声响的。你甚至可以听到百姓的叹息声、宫女的啜泣声、帝王的呵斥声、戍卒的呐喊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去领略美、品味美吧! 

 

师:(板书:二品语言)下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句子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哪句话、哪段话最精彩?为什么? 

(生读书、思考3分钟) 

师:(巡场、了解学生情况)同学们画出的值得品味的句子很多,比较集中的大概有十几处,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共同咀嚼品味。 

同学们先看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很多同学都画了这一句。它好在哪儿? 

1:简洁。两组偶句,12个字极俭省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资。 

2:概括。从六王毕四海一,历史漫长,作者只用了六个字。 

师:好。从(秦)孝公据肴殳函之固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从,横扫百年时空,可谓力扛千钧。这六个字体现了的什么特点? 

生(部分):跳跃。 

师:对,跳跃。非诗非文,亦诗亦文,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跳跃。除此之外,这句话还好在哪儿? 

(生沉默) 

师:同学们看”“两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儿? 

1:用得好,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 

师:留下什么样的想像空间?想到了什么? 

2:我想,用的木料一定很多。 

3:我想,为建阿房宫死的人一定不少。 

师:请同学们再从地理位置上考虑,由蜀山到关中,要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砍伐者为什么放弃距阿房宫较近的秦陇,而偏要舍近求远,去蜀山砍伐树木呢? 

3:蜀山的木材好。 

4:附近的木材全都砍光了。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从一中,同学们想到了路途之艰、用料之多、死人之众。这六个字里有没有什么暗示或者说伏笔? 

5:有。暗示六国已亡,唐不久将亡。 

师:看来,这句话为此后许多文字埋下了根,真不愧是大手笔,起势雄健,涵盖无穷。 

师:再看第二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句话用了什么写法?好在哪儿? 

1:用了比拟的写法,非常形象。 

2:运用骈句,句式整齐。 

师:还用了四个表示动物官器的名词,有------

生(齐声):腰、牙、心、角。 

师:好处是什么? 

生:用这种器官比拟建筑物杂然交错的样子,形象、新颖。 

师:今天钩心斗角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内心的活动,不是也很形象、很生动吗? 

请看第三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好在哪儿? 

1:用排比和夸张的写法,渲染美女之多。 

2:写美女之多,用意是突出秦始皇骄奢淫逸。 

师:说得对。作者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又用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写美女之多,实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真可谓笔里藏锋,意在言外。” 

请看第四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钉头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好在哪儿? 

1:同一意思,不重复,而是变化多端地加以深化。 

2:虽然是议论,但极为形象,没有枯燥之感。 

师:这六个排比句极为经典。前半句写阿房宫的事物,后半句写有关民间事物,前后对比,尽情夸张,把封建帝王将奢侈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质,揭露无遗。用笔真是精彩! 

请看第五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好在哪儿? 

1:简练。14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始末。 

2:这句话意味深长,让人深思。 

师:可怜焦土!与开头哪句话照应? 

生(部分):阿房出。 

师:对了。可怜焦土4个字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于严峻中包含无限感慨,并引出末段议论。 

最后看第六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好在哪儿?句中后人共出现4次,重复吗?所指一样吗? 

1:有哲理味儿。 

2:精辟。后人出现4次,没有重复之感。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所指一样,都指秦以后的统治者。 

师:答得很好。这句话是超越时空的预言,精辟奇警,如夜半鸣钟,远天走雷,令人惊心动魄。前面令人目眩的铺张描写,都要在这里结穴,找到依附与归宿。 

下面请同学们小结一下《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生思考) 

师:刚才我们所举的六句话,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 

生(部分):夸张。 

师:对,夸张。夸张的效果怎么样? 

生(部分):真实。 

师:(板书:夸张------不过度)文章后半部分用了什么写法? 

生(部分):议论。 

师:对,议论。议论的效果怎么样? 

生(部分):形象生动。 

(师板书:议论------不干枯) 

【点评】教师以精准而儒雅的文学语言作导语,带领学生进入《阿房宫赋》这座华美的语言殿堂,别具匠心。文学鉴赏课需要教师制造艺术气氛,授课者深谙此道。 

品语言的过程中,恰切自然地输出精要的知识(如“赋”的诗歌性)以指导鉴赏活动,体现了中学文学教育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议论性文字的审美价值,是提高他们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课上,教师很下了一番功夫,也确见收效------所谓“议论------不干枯”的评价语,便是学生在教师点拨下通过语言品味后的“发现”。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最后,我们再读《阿房宫赋》,重读《过秦论》,然后比较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再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投影〕思考:①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②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生看书、思考4分钟;师板书:作评价) 

师: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 

1:同是借古讽今之作。 

2:均涉及了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及秦朝灭亡之事。 

3:一个希望汉文帝以仁政治天下,一个希望唐敬宗勿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 

4:都使用了的写法。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请看屏幕:(投影) 

相同点:1,同是借古讽今之作;2,均涉及了同样的史料;3,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4,都用了的写法。 

师:也许有同学会问《过秦论》既然通篇用了的写法,为什么不叫《过秦赋》?这就涉及了《过秦论》的中下两篇,教材所选是《过秦论》的上篇,就上篇而言,的确通篇用,但中下两篇却是以议为主的。 

好,了解了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下面请同学们再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1:在材料详略安排上,《过秦论》比《阿房宫赋》要详;比如,六国灭亡、陈涉起义等。 

师:对,这点讲得非常好。 

2:在艺术构思上两篇文章有明显不同。《过秦论》是借助历史史实言志;《阿房宫赋》是借助丰富想像托物言志。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

不同点: 

1,《过秦论》陈涉起义等史料详写; 

《阿房宫赋》陈涉起义等史料略写。 

2,《过秦论》借助历史史实言志; 

《阿房宫赋》借助丰富的想像托物言志。 

师: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这两篇文章不愧是文言文中的极品,难分高下,各有千秋。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生思考,师巡场并与学生交流) 

师:(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还记得《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是多大年纪离开人世的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贾谊33岁忧郁而死。(学生笑)同学们也许觉得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忧郁而死?如果换成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差不多,但是贾谊的确因忧郁而死。贾谊才华横溢,遭人嫉妒,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因此忧郁而死。苏轼曾经对贾谊就有过这样的评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我们读读《过秦论》,看看真的如其人吗? (生读《过秦论》思考) 

1:《过秦论》写得很有气势。 

2:针砭时弊,说理透彻。 

3:很有男人气,不像其人。 

师:同学们评得很准确。贾谊虽然性格内敛,可文章却写得汪洋恣肆,似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很有男人气,这种男人气又叫------

生:(齐声)阳刚气。 

师:如果用一个短语来表示就是------

师生:阳刚之文。(板书:阳刚之文) 

师:《阿房宫赋》呢? (生思考) 

1:脍炙之赋。 

2:华美之作。 

师:哪个说法更好? 

生:(几乎异口同声)华美之作。 

师:好,华美之作阳刚之文还是个对句呢。 板书:华美之作) 

师:今天这节课欣赏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同学们一致认为它是一篇华美之作,确是古来之赋,此为第一。这么好的文章,我们是不是该把它背下来?(生:点头)中学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些古代诗文,将是人生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点评】比较,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在“比较”中,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感悟优劣的灵性都会得到提升。坚持这样做,思路、视野就会越来越开阔。 

这节课的“比较鉴赏”自有特色。教师将示范与引导结合起来,据文说理,扎扎实实,一步一进,不断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交流渐入佳境。 

鉴赏课,在师生共识中收束,就本节而言,很完美;但,它不是固定模式,仅是一种样式。同一篇作品,同一个鉴赏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有分歧,见仁见智,不仅是正常的,恐怕还是经常的。但愿文学鉴赏课百花齐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