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仿生风雅瀛寰
王仿生风雅瀛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7
  • 关注人气: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雅宗族历史文化巡礼——同根共祖唯祝家

(2013-07-17 20:50:03)
标签:

杂谈

                                       图文/王倣生

 

 

     每当我看到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听到那柔美、婉约缠绵的“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的动人唱调时,不由得使我想起明洪武年,奉朱元璋之诏由浙江上虞迁居洪雅的祝氏来。

   洪雅的大家族有若干姓氏,但说起同宗共祖、一脉相承的只有祝姓一门。

在祝山、祝堰、祝沟、祝河坎、祝水碾、祝坝等地居住着大量的祝姓人家,全县每个乡镇都有祝姓居住。他们的先人对于洪雅的历史文化贡献在清代的《四川通志》《嘉定府志》《洪雅县志》等文献上都有翔实的记载。其中尤以明代的祝之至久有盛名。

   综合四部旧志,得知他为明崇祯壬午孝廉。历任邛州,云南弥勒知州,擢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生平富于著述,所著有《墨戏堂文集》、《墨戏堂杂说》、《墨戏堂诗余》、《谈艺录》、《语录》、《山庄夜语》、《蜀事记》等。清代嘉庆《洪雅县志》上关于他的著作有遗漏,我在《四川总志》上又查出祝氏著作若干来。他是洪雅历史上著作等身第一人,其数量超过了唐代三教首座、悟达国师和天下正人、古之遗直田锡。他尤其擅长诗文,有吟咏洪雅八处名胜古迹的山水诗——“洪雅八景”。虽事隔数百年,但那脍炙人口的佳作至今仍令人津口乐道,回味无穷。他的《稚川溪记》和《瓦屋山紫菜记》被《县志》、《府志》、《省志》刊载,为地方文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他的兄弟之柏、之郊、之恒等都以科举、文史、气节显于乡里,其中尤以之柏为著。据嘉庆《洪雅县志》和同治《嘉定府志》记载“他为庠生,博学茹古,敦行守礼,不谄客于士类,不失敬于农夫,有先民之遗风焉”。

   祝岷是祝氏科举功名最高者,为洪雅清代进士六人之一。在任茂州学正时,将先进的汉地文化大量引进到了羌藏地区,为改变少数名族落后的文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三百多年中,祝氏与著名学者联姻有多人,有明代进士、太常寺博士、著名哲学家吕潜、清咸丰进士、兵部主事傅大贞、贵州遵义知府李昶元等名门望族。

    祝氏在洪雅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在这个家族里,出过显赫一时的门第,也有才学过人的文人墨客,就像祝氏为两部《洪雅县志》留下二十多篇诗文,这在古代洪雅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任何一个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都会有兴盛也有厄运,兴衰盛没是世间万物不可逃逆的规律。祝氏在辉煌的时期也不乏千灾万难。在明末清初,邹简臣《壬辰纪事》有“清顺治六年,大乱中,继以袁韬、武大定,上南烽火再炽。有蒲某者,寓于祝氏;蒲为富家,乱民争欲乘机劫之,祝与蒲各偕室与逃。兹六女者,合祠告其父母,无以儿女累,遂投洪雅河也”等历史记载。

 “杨氏洪雅人,祝之茂妻。与之至妻妾二陈氏,之恒妻宿氏,及其小姑祝氏,皆邑之庠生先祝彭年之媳与女也。后避乱山中,献贼党刘文秀入洪雅,为所劫,六氏拜别父母,俱投雅水死。”这段史实在彭遵泗的《蜀碧》和清人的《四川总志》上都有记述,至今读之,无不令人怆然而涕下!

   历史是发展的记录,是对一个民族起源、繁衍与荣辱的追溯,我们应当铭记、尊重它,但是如何续写它只能由我们现世的人来做。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