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职称制度妨害了谁的利益
不知道中小学职称制度妨害了谁的利益,网上时不时出现一些言必咬牙,言必动怒的言论,仔细一读,无非“评上后职业懈怠再无进取心”“指标太少都被领导占了”“歪风邪气靠关系”等等,但大多缺少论据和分析。所以现有些人被煽动起来,鼓噪而前,“职称制度”大有被黑化和污名化的势头,导致有些人对职称制度言必称“取消”,必欲灭之而后快,似乎职称乃万恶之源,坚持只要取消职称就会天下太平,教有系统再无矛盾,教育质量必定大为改观。
果真这样吗?果真取消职称之后就会让教师安心教学,不再出现新的纠结吗?我看未必。职称的意义至少有:
一、教师专业化的必然选择
教师的工作具有专业性吗?教师的专业性又如何体现?难不成教龄越长就越有专业性?如果教师的工作不具有专业性,是否意味着谁都可以教书?一种职业失去其专业性将意味着什么?专业性果真无关紧要吗?用什么方式来取代职称制度?这些问题不弄清楚之前,最好慎言毁灭。毁灭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就是一场悲剧。
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职称制度存在几十年,其评价标准和使用办法一直在与时俱进,比如评聘分开,比如破格申报,比如按学校等级分配指标,比如述职和公示(举报)制度,总体而言是在不断完善和健全,也受到多数公正人士的认可,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职称制度都在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治疗剂
不可否认,教师职业缺少上升空间,有人戏称“一入职就知道退休的情境”,的确,普通老师除了从政就只能走专业发展之路,好在现在有职称制度,相当一部分老师为了高一级职称而努力工作,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成长,如果贸然取消,至少职业倦怠会更严重。
四、行业间职业技能的平衡器
不仅教育行业,其他各行各业都有技术职称等级,他们评高级职称同样很难,为什么其他行业评不上的人就不像某些老师那样吵嚷?其他行业的职评工作就一定更公正公平一些?我不知道哪个领导胆敢在职评过程中弄虚作假、以身试法!或者其他行业的职称“含金量”“吻合度”及说服力更高一些?假如各行各业都有职称制度,只有教育行业取消,那么大专院校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意吗?真正有能力有实力申报的老师愿意吗?
五、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举措
职称制度是对教师进行业务和专业管理的重要举措,尤其是聘任制度,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评上不等于聘上,聘上要靠教书育人的实绩。比如一般来说提拨中层干部必须是一级职称,如果只按教龄来提干,或者靠选票来提干,可行吗?再比如现在要求申报高级和正高级必须担任多少年班主任,以及相关的电子档案的建立,都是教师队伍培养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低估。
六、行业、专业、个人、用人单位与社会都需要的多赢平台
很多评为高一级职称的都在感谢职称制度的引导和激励,对照评比条件可以不断补短板、增特长,比如参加教研、教改和素质大赛,为教师专业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真不敢想像取消职称制度之后谁还愿意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谁还愿意做班主任和科(级)组长?谁还会愿意教毕业班?反对职称制度的人认为教师一上评上高级就坐等退休,那么采取到了年限就自动升级,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做法之后,谁还愿意多干?估计中层和校级领导也没有人愿意干了,更不用说担任班主任和毕业班教育教学等苦差事了。职称制度是个多赢平台,你好我好学校好,大家都好!
所以暂时未评上或聘上的老师不必怨怪职称制度,还是冷静下来“反求诸己”,须知评聘上的人之中或许也有个别人靠弄虚作假成功的,但多数人是经得住公示和监督的,实在觉得不公正、不合理,你完全可以实名举报,只要举报真实,相关部门绝对会一查到底,绝不纵容。另外,每个当年未评上的人都会收到反馈意见,会说明落评的具体原因,只要引起重视,下一年又可以重新申报。本人九十年代末申报高级职称,第二年才过,就是按反馈意见把相关材料补齐了。记得当时有位初三数学老师连评8年才评上,他也从未放弃,不断改进,最终如愿以偿。他的感触是:评高级是评出来的,更是自己拼出来的,职评让我找到了专业尊严!
职称制度还远远未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这是普教系统的特点决定的,你总不能这样介绍自己和学校的实力:本校师资雄厚,共有30年教龄的老师××人,有35年教龄的老师××人,有40年和45年教龄的老师分别有××人和××人,师资力量广受社会美誉…………
完善职称制度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少一点毁灭之心,多几分建设善意,让职称制度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我们何乐而不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