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关于“横折”与“横折钩” 
手机尾号0776的老师短信留言:
焦老师: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日、田、电、白”都有一笔是横折钩吗?书中田字格看起来是,而“电”第二笔是横折。以前好像在《小学语文教师》一书的答疑上看到的类似问题的解释是“手写楷体字为了书写上的美观写为横折钩,学生写成横折钩或横钩都对”。我也认为这种解释合理,不然要一年级学生去记这类字(很多噢)哪些字的横折写成横折钩,难度太大,也没必要。但教师教学用书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在“写字”部分的“日”后面写道:认识新笔画“(横折钩)”。请焦老师在百忙中答疑解惑。
采芹人答复:
“日、田、电、白”中的笔画形体,有的老师说是“横折”,有的老师说是“横折钩”,可以说都有根据:宋体“日”
字第二笔确实是“横折”,而楷体“日”字第二笔则是“横折钩”。
虽说都有根据,但不能说都正确。如果讨论的是写字,对象当然是楷体,那么,第二笔就是“横折钩”。写成“横折”,人们也能看出是个“日”字,但不是规范的楷体汉字。请大家看一看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65页关于“日”字的写字指导。
宋体汉字(印刷体)和楷体汉字(手写体),字形基本一致,但也有部分字,在笔画形体上存在细微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印刷宋体汉字笔画是“撇”的,楷体字相应笔画是“点”。如:“东”的第四(东—东),“小”的第二笔(小—小),“亦”的第五笔(亦—亦),“京”的第七笔(京—京)等。
2.印刷宋体汉字笔画是“竖”的,楷体字相应笔画是“撇”。如:“花”的第三笔(花—花),“血”的第五笔(血—血),“垂”的第六笔(垂—垂)。
3.印刷宋体汉字笔画是“横折”的,楷体字相应笔画是“横折钩”。如:“目”、“自”、“国”、“团”、“电”“曲”等字的第二笔(目—目、自—自、国—国、团—团、电—电、曲—曲)。
4.印刷宋体“走之儿”(辶)的第二笔,是“横折”,楷体字相应笔画是“横撇弯撇”( 辶—辶
),如:通过—通过,这边—这边。
5.个别汉字笔画行上的差别:如“美”字:印刷宋体是第三横最长,楷体是“大”字的横(第四横)最长(美—美)。再如“心”和“必”字的第二笔:印刷宋体是“竖弯钩”(乚),楷体是“卧钩”(心—心、必—必)。
还有一些汉字,宋体和楷体在笔画组合关系上存在一些差异,从略。
仔细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楷体字(手写体)的“口、目、白”等字的第二笔是有规律的,简单地说就是“‘口’是横折;‘口’中有横是横折钩”。
一、“口”是横折。第二笔是横折,而且最后一笔横长过第二笔。
1.“口”以及“口”字单做偏旁的字,如“听、叶、吃”,“古、右、台、句、可、向、问、积、给”等。
2.类似“口”的字,如“己、已、尸、尺”等。
3.“口”中间有竖笔或有笔画从中间竖插下的字,如“巴、色、中、虫、眉(不包括这个字中的“目” )、尹、肃、隶”等。
4.一个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口”的,如“哥、哈、宫、品、器”等。
二、“口”中有横是横折钩。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第二笔是横折钩,最后一笔与横折钩的钩相接。
1.“口”中间有横笔的字,如“日、目、白、自、田、曲”等。这也包括这些字做右偏旁和下偏旁的,如“阳、伯、泪、奋”等字。
2.有偏旁“大口”的字,如“国、团”等。
3.其他几个字:“四、西、面、酉”。
(二)第二笔是横折,最后一笔在横折里侧相接。这实际上是为了书写时好看。
关于(一)类情况的笔画变化。
1.“口”中间有横笔做其他字的偏旁,如“的、明、睛、但、早、臭”等
2.类似“口”中间有横笔的字,如“良、根”等
3.一个字里除了有横笔,还有其他笔画的字,如“申、电、龟、更、里”等。
4.在两个或三个“口”中间有横笔的字组成的字中,如“昌”上边的“日”,“晶”上边和下左的“日”。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化了写字教学,建议教孩子写字时还是将“日、田、电、白”按照手写楷体写成“横折钩”。至于这个字的笔画名称,我倒赞成教学定为“横折”,写字的时候强调手写体应有一个“附钩”,这样写出来的字更加美观即可。
妥否,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