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拼音教学问题与困惑的调查
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小语室
(主要策划人:采芹人、程嗣武、王梅莲、谢媛霞)

拼音是一把开启语文知识的大门钥匙,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孩子们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而语文素养的培养,归根结底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对于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很多老师都感到无奈和困惑。根据省教科院小语室通知,我们组织了部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对“当前汉语拼音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和梳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孩子学习拼音感觉枯燥,学生写字姿势不端正,初学拼音时就出现两极分化。
许多孩子在幼儿园学前班里已经学过部分拼音知识,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没有系统规范地学习汉语拼音。进入一年级再次学拼音时,他们就会觉得拼音很简单,自己已经学过了。从而不重视平时课堂上的学习,心浮气躁,上课开小差,读拼音有口无心,学习不踏实。同时也会觉得拼音学习太枯燥,对学习拼音产生倦怠。
在写拼音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执笔姿势是千奇百怪,最重要的是正确的很少。虽然这个问题暴露出的不是拼音教学的问题,但是,执笔姿势和拼音教学一同进入小学的课堂,并且都将成为孩子一生的基石,因此,我们不能把它排除在拼音教学之外,因为拼音是书写的载体,有必要将写字姿势进行强调。
究其原因是有的学生在幼儿园或者是在暑假里找人恶补,已经学会了绝大多数的拼音字母和拼读的技巧,可是有的孩子却是白纸一张,结果老师进度很难控制,加上孩子的自制力本身就不不强,造成知道的忘乎所以,不知道的无所适从。其实这都是应试教育的思想惹的祸。我们感到很有必要按照省教育厅的文件要求来要求幼儿园和社会上的一些补习机构,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学幼儿园的东西,一年级学一年级的知识。从而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素质。
二、孩子的实际认知特征也使拼音教学困难重重。
一年级的孩子都只有六岁,他们有意注意还没完全形成。他们没有上课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往往一节课四十分钟,能倾听二十分钟就很不错了。他们更多的是做小动作,东张西望。汉语拼音是个复杂的体系,要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教完拼音,而且要达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的:1~2年级学生必须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可谓是困难重重。
一年级的孩子有效记忆能力不强。我们观察,有老师在教学复韵母ai、 ei、
ui时让学生在玩中学,让他们进行拼音游戏,游戏中学生们表现得很积极主动,反应敏捷,认读效果非常好。可是当游戏结束,再出示复韵母卡片让同学们独立认读时,全班二十几个同学竟然有十几个都辨认不出来,有的让人难以置信。课后我们把这几个同学叫到办公室询问,为什么在游戏中认得那么好,在独立认识的时候却读不出来呢?有个孩子就说“我也不知道,后来怎么就不认识了。”这需要教师根据遗忘规律加大复现的机会。
三、读准拼音有着一定的难度。
1.地区方言影响着拼音的教学。对于我们黄山地区来说前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平翘舌音的发音就是学习难点,因为在平时的会话中我们几乎就没有明显的区分。比如教学鼻音n和l时,老师在详细进行了发音指导后,学生也明白了n发音时,气流从鼻腔通过,而边音l在发音时不带有鼻音。可是在自由拼读中又会混为一团了。在书写lún
chuán时会错误地写成lóng chuán,qún zi 写成qín zi……
2.声韵母的准确拼读有着难度。如孩子们在拼读两拼音节时,往往不明白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的拼读方法是,读了p----
a就是读不出pá。特别在拼读三拼音节时,更是出现同样的现象,他们不能灵活按照声轻介短韵母响的要求去正确拼读。
3.教学手段的比较落后,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亟待提高。
很多的课堂上,仍然沿袭着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挂图打天下,可以说比较落后的教学手段也制约了拼音教学的效率。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特别是对于汉语拼音教学,有声的教具显得特别重要,这对于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水平会很有帮助,应该也是推广普通话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语文教师达到一乙的还不够多,二甲的合格率也不是很高,制约了汉语拼音教学和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四、部分孩子不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三拼音节。
1.形相似的声母和声母混淆。汉语拼音中有23个声母,在这些声母中有许多形近的。如b和d,p和q,f和t……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会用卡片,用儿歌,用游戏等形式进行趣味教学,可是孩子们还是会混淆这些声母。
2.读音相同的声母和韵母混淆。汉语拼音中有写声母和韵母读音相同,但形不同。如声母y和单韵母i,声母w和单韵母u等,它们很容易让孩子们混淆,他们会把yú写成iú,
yè写成iè,yóu写成yióu,wǎ写成uǎ……
3.声调容易标错。汉语拼音中有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符号分别是: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ˉ”);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第三声,(上声,或上音,“ˇ”);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在拼音学习中经常有部分学生读不好第二声和第四声,书写时也经常标错声调的位置,即便教会了声调标注儿歌,在实际使用时也还是容易混淆。如把huī写成hūi,yóu写成yoú……
五、音节分类太多,学习比较复杂。
按照结构可分为两拼音节、三拼音节,按照声母可分为平舌、翘舌,按照韵母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特殊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
问题1:怎样讲发音方法?
课标要求学生读准声母、韵母,怎样让学生读准确呢?学生仅靠模仿教师发音是不够的,弄懂怎样发音才是重要的。但是一年级学生对口腔部位名称弄不清。那么怎样讲发声方法才能让学生既听懂又感兴趣呢?特别是一些发音接近的字母。
问题2:带调拼读第二声、第三声,很难读准。
教学中,有教师编排四声标调调歌,“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爬上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借此来帮助学生读准四声。虽然农村的孩对子上坡、下坡这样的比方,容易接受,但是读起来还会出现二、三声不准确的情况。他们就是区分不开第二声和第三声,总是第二声不该转弯他们转弯,第三声该转弯他们又不转弯,哪怕是一边发音一边用手比划,学生也跟着一起读一起比划,大部分学生划对了,可他们的嗓门就是不听指挥!经过反复的练习和纠正,大部分同学免强会读了,虽然常常听到孩子们按照“ā、?、ǎ、?”的顺序读,可一停下来,随便出示其中的某一个带有声调的韵母时,他们又呆住了,有的必须悄悄地从第一声再次读起,至所对应声调处再响亮地读出来。
问题3:“省写”规则麻烦。
汉语拼音里的韵母ü只能和少量声母相拼,它写在声母j、q、x和y的后面时,要去掉上面的两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省写”规则。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我们采用形象生动的图片,讲“小ü有礼貌的故事”、编儿歌等,结果仍有很多学生遇到省去两点的ü把他读成u。尤其是在学生做一些练习题时,写出韵母时两点又要加上,特别容易出错。作业中的错误集中在ü和j、q、x以及n、l的相拼上,不是和j、q、x相拼时多了两点,就是和n、l相拼时少了两点,总是和u混为一谈。另外,在整体认读音节中,其中撮口呼韵母ü、üe、ün、üan前面加y构成的yu、yue、yun、yuan,学生也容易读错或者写错。总是把“ü”读成或写成“y-ü-yü。类似的错误不光是一年级的学生如此,到了高年级的学生遇到ü,也是错误多多。尽管学生很用心地去记儿歌,但还是会弄错。我真的很困惑,试想,如果拼音规则里没有这个变化,是u就读u,是ü就读ü,学生也就不会有这些困惑了。
韵母iou、uei、uen在前面加上声母进行拼写的时候,应写成iu、ui、un,而很多学生却仍把中间的字母拼写上去。再如以“i”开头的韵母,如拼写时前面没有声母,应把“i”大写,如“业”应拼成“ye”而不是“ie”,“鸭”应拼成“ya”而不是“ia”等等,这些问题令老师们头疼。
问题4:三拼音节的教学。
“ɡ-u-ɑ-ɡuɑ”是我们接触的第一个三拼音节,教参中对三拼音节的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教学中,我采用“声介韵连读”的方法,如ɡuɑ这个音节,我让学生先读声母ɡ,紧接着连读介母u和韵母ɑ,一口气连读成gua.同时,我还采用“声介合母与韵母连读”的方法,
如ɡuɑ这个音节,先读声介合母gu,紧接着读韵母a,gu-ɑ就是ɡuɑ了。简单的这些三拼音节学生基本能掌握,但只要稍微难一点的就不能读了,比如“q-?-ɑn-quɑn”和“q-i-ɑn-qiɑn”他们就不能读了,总是区分不开。尤其在书写音节时,学生往往会漏掉中间的介母。如jia,许多学生写成ja。
问题5:如何指导读yan
yan这个音节,它的第一个字母是把i改为y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些难度。学生在拼读过程中怎么也发不好yan的读音,因为按“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的拼读方法,y和an怎么也拼不出“烟”的读音。我干脆直接告诉学生y和an在一起,你不要拼读,直接读“烟”就行了,但教材却没有把它列为整体认读音节。有的学生读是会读了,但作业遇到圈一圈“整体认读音节”时,学生仍然把它圈到整体认读音节一类。
六、孩子不愿意主动去借助拼音去阅读。
第一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1~43页为汉语拼音教学内容、儿歌和情景图句,从第44页起,开始安排识字及课文的内容。教材中编排的儿歌都是非常生动有趣的,但是学生就是不愿意去借助拼音主动阅读,学习比较被动,课上总喜欢在老师的领读下跟读,形成记忆,然后背诵。甚至有些孩子把学习重心摆在了识字上,忽略了拼音的复习与巩固。

带着问题,我们再次走进课堂,感受到部分学校和老师拼音教学有以下特色。
1.儿歌的运用是拼音教学的一个特色。
相比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拼音教学中儿歌的运用成为一个特色。观察一年级教师的课堂,我们发现,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在课堂中使用儿歌辅助教学。我们在课堂中听到比较多的是“我们一起来想个办法记住它”“你自己能拼出来吗”,学生快乐地说儿歌,背儿歌,在拼音教学中的自主性也被得到积极发挥。拼音教学的课堂,有了儿歌的参与,是热闹的,是快乐的。但是,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教师使用的都是即成的儿歌,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选用,较少看见教师自编或者是师生共同编儿歌。
2.注重运用是拼音教学的一个倾向。
相比于原来的抄写、听写加默写的教学方法相比,我们的拼音教学正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那就是教师更加注重拼音的运用。“把音节送回家”
“小白鸽送信”(信封上用音节写着送信人名字,读对了就能送对,给送对的一份礼物)、“长颈鹿请客”(叫出用音节标出的菜名)、“考一考”(拿卡片去考别人),用拼音组词说话,等等,使拼音学习和识字、帮助阅读紧紧地结合起来,较好地发挥了拼音辅助阅读的功能。抄写、听写加默写的形式逐渐减少。但是也有家长对于学生拼音不能像应试时那样书写自如表示担心,并且建议要加强听写和默写,提高学生的拼音掌握熟练程度,从拼音本身来说,这也值得我们注意。
3.多媒体的运用使拼音教学如虎添翼。
走进拼音教学的课堂,我们发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无可否认,拼音教学更加注重的是有声的学习,大声地读、清楚地读、认真地听、仔细地听是拼音教学的一个主旋律,而多媒体正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在拼音教学的初期,因为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习惯还没有养成,教师教学特别辛苦。如果有多媒体的辅助,课堂纪律一定能更加有序,教学效果也一定能更好。可惜的是,我们的教学手段还没有发展到班班都通多媒体的程度,因此,这样的课堂也是在农远课和公开课上才有展示。
4.联系生活多渠道学习汉语拼音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课程来源生活,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学习应该重在运用。在学完了全部声母之后,让学生为身边的一些物品标上音节做成卡片,然后贴在上面,有贴在家里的,也有贴在教室里、寝室里的,给学生营造出拼音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时刻能见到拼音,在多看多读中熟练掌握音节的拼读。在学拼音过程中,送学生每天个小故事,让他们听读;还让学生试着用音节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写得好的贴到墙报上展出。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她永远具有不完美性。新教材拼音和识字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反复呈现是一种有效手段。同时识字随着拼音的出现也不断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如何在拼音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呢?这又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