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感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015-10-16 21:54:25)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教育随笔原创


    我对孔子的了解,多年来一直停留在课本知识性的介绍上。几年前,我花几个月的时间专读《论语》,像上了瘾一样,把《论语》读到几十遍之后,孔子变成了我身边的人——厚德博学的老师,仁爱敦谦的长辈,笃志好学的朋友,温良俭朴的邻居老大爷,为什么呢?    


孔子以修德为主的教学内容


    
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学什么以及教什么

    《论语》中并没有记载孔子自己学什么,但我们可以从孔子教学生什么判断他学了什么。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自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自己从小学习六艺,教学生六艺。相当于语文、数学、体育、音乐、政治,可谓素质教育。从这四段话,看出古代求学是把修养美德放在首位的,如《弟子规》中说:“有余力,则学文。”即行有余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弟子们自己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夏曰:“贤贤易色,侍父母,能竭其力,侍君,能致其身,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生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期望去做的,而且做到了,教学效果良好。

    另外,从师生问答老师的问题看出老师教什么,孔子问志、孰愈、得人、学诗、学礼,生问仁、孝政、君子、士、达、问礼、智、明、崇德、修忒、辨惑

   总之无论老师讲解还是侍坐问答式教学,内容都是以培养品德为主,兼而学习传统文化艺术以及职业技术。


正如历史学家
钱穆《孔子传》中说:“孔子之学,非追随时代之风气,志在求业而学,孔子之志于学……乃是一种超越时代,汇通古今之学……可谓卓尔不伦……而不随众而俯仰。”    


 
    感悟: 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人立于世,教什么学什么都不如学美德重要。孔子“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可谓醒世恒言。

孔子学而不厌的自学精神

    作为读书人,我从《论语》读到了孔子学而不厌的自学精神


 
 、孔子对学习的态度

  1、孔子喜欢好学精进的人。


  
季康子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他批评不学无术的人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不知其可也。“


    
  子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尤贤乎已。“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四忧


  
2、孔子自己好学乐学主张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出生之时,其父年事已高,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孔子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十五岁孔子立志学业,十七岁母亲去世
也就在那一年,把握朝政的季氏宴请士一级的贵族,孔子去赴宴却被季氏家臣阳货拒之门外。孔子失去了本可以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地位,他只能靠自己了。为了养家糊口,孔子在二十岁左右开始做管理仓库和牛羊畜牧的小吏。据孟子说,孔子将仓库和牛羊畜牧管理的很好,账算得很细,牛羊茁壮成长。

  所以,孔子从生活学习。


入太庙,每事问。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跟从老师学习。


卫公孙朝问于自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唐代文学家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从中可以看出孔子
从师求学的虔诚。


孔子从书中学习。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
,可以无大过矣。”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觉得学习是快乐的事情。


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


    
  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晚年的孔子依然好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周易》……读《周易》,韦编三绝。”


现在我们提倡终身教育,其实孔子早就以身示范。


 
 、孔子的博学


  孔子三十岁时,已经有博学之名,开始授徒设教。


  
太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 固从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学生最了解老师的学问,学生这样评价老师


  
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虽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去世之后,叔孙武叔等人诋毁孔子,
贡勇敢地站出来,维护儒学和孔子的尊严和地位,也是从内心表达对老师博学笃志的称赞敬爱。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孔子的谦


  
  孔子厚德博学,在世时已有圣人之名,但他自己却非常谦虚。


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感悟:读书人须终身学而不厌,特别是老师,博学谦德,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引导学生求知进取,才能赢得学生的敬爱,在学生心中不朽。——“学而不厌”,可谓警世通言。

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

教作为师,我读到了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

一、孔子热爱教育事业

孔子一生从教四十多年,从无职业倦怠。

1孔子了解学生

孔子弟子三千,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天赋、特长和思想状况都了如指掌。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僻,由也彦。


子问曰:“女与回也孰愈?”子贡曰:“赐也何敢忘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季康子打听仲由、端木赐、冉求的情况,他不假思索便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2爱生如子。


伯牛有疾,子自牖执其手,
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
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3师生关系其乐融融。

孔子教书育人,教学质量很高,“授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当然,学生也很爱老师。


子畏于匡
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子在回何敢死?


子曰:“道不行,乘桴桴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孔子有时也和学生们开开玩笑,调侃几句。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生们既感受到了老师的和蔼可亲,又再一次聆听了老师的教诲。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从事教育事业,探索教育规律,在亲身实践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 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孔子抓住历史的时机,开创私学,不分贵贱等级,都予教诲。他不仅教官家子弟像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还教像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等这样的贫民子弟,还有子贡这样的富商子弟;不仅教中原人士,还教被当时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还有吴国的子游,还欲居九夷”“乘桴浮于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现在许多学校抢夺生源,有悖于祖宗正道。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谓仲弓,曰
:“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今天,无论于什么目的,既然我们是教师,我们有义务去践行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2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同一个问题,孔子有不同的表述,如对孝、仁、政、士、崇德辨惑、君子等的解释,最有名的事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路问曰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正是由于孔子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所以培养出一大批有专长的杰出人才,孔门四科十哲,这些人才既是孔子的高足,又是中国的文化精英。


   
 3启发式教学原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周游列国去实践仁道的政治主张,行动本身就是这一原则的最好诠释。

    5、巩固性原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曾子曰:“为人某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及时复习,保持记忆,从中有的体会。我们的“四清”教学法就是依据这一原则操作的。

    6、学思结合原则

    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的这些教学原则,对现代教育学产生巨大影响。

感悟: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来自深厚博大的教育情怀。爱是给孩子最好的营养,教会爱胜过教会一切知识。人是世上最复杂的工作,不倾尽身心,不会香飘四野。诲人不倦——对老师,可谓喻世明言。

孔子的告诫

 作为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女人,我从《论语》读到了孔子对我的忠告。

一、身为向老年过渡的中年人,更要修德修学——戒恶戒得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不闻者,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原壤夷俟,子以杖叩其胫,曰:“少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子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从现在开始,学习做老年人,做值得敬爱的老年人。

二、身为女儿、媳妇,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孝顺。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身长辈嫁女择媳首选——美德

   子谓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宫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长,南宫适都是贫寒子弟,但孔子看中他们的美德,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把侄女嫁给了南宫适。


   
四、身为妻子,规劝好酒的丈夫——节酒


   
有酒食,先生馔。


   
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   


   子曰:“
出则是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  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上好酒作为佳品奉养父母,节假日节制地喝点可以,古人说的好:“酒是穿肠毒药,饮酒不醉最为高。


   
五、为女人,任何地方不添乱——力戒难养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有的女人是攀缘的凌霄花,借男人的高枝炫耀骄慢,有的女人是花瓶,有的女人是累赘,不,女人要终身自强不息,内外独当一面,顺逆平舛,自信泰然,逊而不怨。


感悟:女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戒恶戒得戒难养,修德修学修来生,实现女人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山景行,驯致圣贤。

结语

山东乃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传统文化之乡。从台儿庄到省会济南,区区三百里,途经:

 滕州——墨子、鲁班故里

 峄城——荀子晚年居住地 

 邹城——孟子故里

 曲阜——孔子故里

 济南——李清照、辛弃疾故乡里

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 作为老师,专职的文化学习者和传播者,弘扬传统文化义不容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