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定国寺有悟——禅寺、讲寺、教寺
标签:
文化 |
分类: 踏遍青山 |
游定国寺有悟——禅寺、讲寺、教寺
这些年来都说韩陵山的定国寺重建起来了,今天正好是星期天,孩子休息,于是驱车到此一游。
定国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东北侧九公里处的韩陵山之顶。相传丞相高欢为纪念韩陵山大捷,在山顶建定国寺,树碑旌功。其碑历负“韩陵片石”盛名,为安阳一大名胜。虽说名山,实丘,海拔87. 8米。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北魏永熙二年,毁于1951年。占地66670平方米,1995年至1990年先后经安阳县,市宗教局批准为正式佛教活动场所。原定国讲寺为南北长方形院落,纵深设五层大殿,雕梁画栋,雄伟壮观,一度香火旺盛,高僧辈出,闻名于国内外。然而,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由于朝代更迭,历经战乱,千年古寺,毁于一旦。
法不孤起,遇缘则兴。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就在定国讲寺百废待兴,无依无靠之时,1997年秋,上法下空法师千里迢迢来到安阳,以大悲心大智慧眼来到此地,从此开始来定国寺的重建。1998年我在安阳市委任职时,分管民族宗教局时曾经来过这里,当时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一片废墟。十六年来逐步解决了久拖未决的土地和殿堂问题,分期分批兴建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密宗殿,念佛堂,安养院以及斋堂,僧寮等配套建筑共三十多处。
上法下空法师清苦精进,承担提振宗风,历年坚持子夜上殿礼佛诵经,勤修戒定慧,每天讲经说法,从无间断,兴成如法如律,精进修持的原因吧。法师当年作狮子吼:“我一天不讲法,我就一天不吃饭!”而过度的劳累,亦使法师数此吐血。尤其法师在开讲《菩提道次第广论》之时,磨难重重,口腔严重溃疡,也正是此无法讲法之时,法师一连数日,粒米未进……决心把定国寺办成“定国讲寺”。
为什么称为“讲寺”?“讲寺”,佛教语。指讲经说法的寺院,特指区别于禅寺和律寺的“教寺”。明太祖朱元璋饬令将天下寺院及僧人界划为禅、讲、教三类,是与开设僧官衙门及任命僧人官员同步进行的。洪武十五年五月,太祖诏谕曰:“佛寺之设,历代分为三等,曰禅、曰讲、曰教。其禅不立文字,必见性者方是本宗;讲者务明诸经旨义;教者演佛利济之法,消一切现造之业,涤死者宿作之愆,以训世人。禅寺(丛林)专修参禅,讲寺专主讲经,教寺(律寺)专主持戒、传戒,谓之宗下、教下、律下,鼎足而三。在禅寺、讲寺里,不学戒,不持戒,也不传戒,这是佛教在中国不断本土化的结果。唯有教寺(律寺)主学戒、持戒、传戒。于是僧人也分为三类:“禅僧”,修习禅定,明心见性;“讲僧”,解释讲经;教僧,从事丧仪、法事仪式。
朝廷明令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
明太祖以绝对的权威及强势政令施于佛教秩序,要求“令一出,禅者禅,讲者讲,教者教”。这种规范管理的手段使僧伽组织结构发生变化,而且带有浓厚的功能化倾向,使得标榜清净无为与外化功利效用发生冲突,在佛教发展上以及佛教与世俗关系等方面发生的正负面互动的政策效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