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太行看上党之六
滴谷禅寺的传说




湿地公园的守护者说,这里玩不成了你们可到老顶山呀,那里开放。我们离开湿地公园掉头沿着太行大街向东走去。在道路的尽头有一座高山,山顶站立着一尊铜像,那里就是老顶山森林公园。
由于太依靠导航仪了,到了老顶山下仍然指挥向左行,结果走进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林中山路,无意间到达“滴谷禅寺”之前。这是一座很小的寺院,本以为没有什么收获,然而却听到了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传说如下:
在距长治市区约五公里的东北方,有一座绵延几十公里的山脉,传说是中华民族神农炎帝曾经生活的地方,原来叫百谷山,意即炎帝发明五谷的地方。在离山脚约二公里的半山腰有一处村落,名字很是特别,叫滴谷寺。古今村名,有以山水风景冠名的,也有用历史人物命名的,唯独以“寺”为村名的,实为罕见。为什么叫滴谷寺呢?
传说在远古时代,生产力还十分落后,人类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艰苦日子,饿了摘几片树叶或挖几块草茎为食,渴了就喝一口山洞的清泉,饥饿和危险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老祖先炎帝看到人类遭受饥饿的煎熬的痛苦,心里一阵阵绞痛,他决心为人类寻找一种能够提供足以充饥的食物,他历尽千辛万苦,踏过千山万水,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发明了五谷,并教给人类种植的方法,从此,人类再不用为吃不饱肚子而痛苦了。而炎帝发明五谷的地方,也就被人们叫做百谷山。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无数代繁衍生息,大地上人类越来越多,栽种的粮食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炎帝也就渐渐的老了。他想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死去,他担心人们从此以后会再陷入挨饿的危险中去,于是他就在自己居住的百谷山的山崖上,掘了一个洞,把五谷的种子藏在里面,并派曾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神鸽日夜守在洞里,每天向洞外输谷子,炎帝是个有心人,为了防止人们养成好吃懒做的坏毛病,他命令神鸽每天输出的谷子要定量限度,于是每天百谷山的洞口总不停地往外滴谷子,而且总是那么不紧不慢,人们很感激炎帝,为了纪念这位仁慈善良的天帝,人们决定在滴谷的洞口处,建一座寺庙,让后代子孙永远记住炎帝的恩惠,这座寺院就是滴谷寺。自此,前来滴谷寺上香就拜的人们络绎不绝,川流不息,人们在祭奠了炎帝之后,还能到滴谷的洞口接一点谷子回去。
随着上香的人们越来越多,有些香客便不自觉起来,滴谷的洞口总是有人偷偷接谷子。于是,寺院的住持便专门派一个小和尚去看守,并告诫他千万不能捅洞,这小和尚年纪为轻,只有十一、二岁,他早对滴谷的洞口感到好奇,每天念完经文,做完功课后,总要到洞口看一看,他觉得这洞太神奇了。这次师父让自专门把守,他心里高兴极了。一天,他见流出来的谷子总是那么不紧不慢,他想干么不让它流得快一些呢?于是,幼小的他被好奇冲晕了头脑,完全忘记了师父的叮嘱,他顺手拿起一根木棍,就去滴谷的洞口捅去,这一捅不要紧,“扑扑楞楞”从洞里飞出两只白色的鸽子来,转眼之间便飞得没了踪影,再看洞口,流出来的不是谷子,而是一股清澈晶亮的泉水,小和尚用口一尝,又甜又凉。从此以后,滴谷的洞口再也没有滴过谷子。人们把那流泉水的洞口叫“古寒泉”。如今这眼泉水仍保存完好。位于老顶山旅游开发管理局办公室楼的右下角。现在仍在不停地往外滴水,善信男女也还常来此烧香供俸。
对滴谷寺名的来源还有这样一种版本:北齐时期(南北朝)有一云游高僧,来到了上党郡(长治市)老顶山看到了霞云围绕山间,气象迷人就再也不想走了,于是就想在出霞云的地方建造个寺院,应当时战火连连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也没地方化缘,一天高僧找到一个天然的洞穴,发现地上有一大堆的谷子,高僧抬头一看洞壁上又以龙头在往下面滴谷子,这下高僧高兴坏了,就叫人拉走谷子给众僧吃,众僧就有饭吃了,第二天高僧又来到洞里发现又有一大堆的谷子,这是佛祖显灵了,于是就决定盖庙宇,并叫僧人看守好洞穴,经过几年的修建庙宇终于落成了,众僧于是就下山办货,叫一个小和尚看洞,小和尚看着滴着的谷子太慢了,就自作聪明那一长棍去捅掉谷子的龙口,结果飞出了两只鸽子,谷子就再也不掉了。
对滴谷寺名的来源还有第三种版本:曾有二僧居此修行,整日谈论佛教,人们见他二人一不种田二不化斋,晨暮却有炊烟,很是奇怪。后来常上山的樵夫知道了其中秘密:原来寺后石崖中有一缝隙,每晚有谷子滴漏,每早二僧取回,用院内石碾碾成米后,正够喝粥,不饱不饿,日日如此,年年这般,倒也过得安然。
此寺先有圣水溢出,后有滴谷出现,人们口碑相传,圣水滴谷寺的神奇远播四方。一时间,八方香客络绎而来,香火鼎盛。二僧看着丰盛的供品和积德箱里日益增高的铜钱碎银,不再早晚诵经,钻研佛学,渐灭的六根又蠢蠢欲动。月有盈亏,年有丰歉,某年大旱,赤地百里,家家无余粮,圣水滴谷寺断了香火,此时二僧吃惯了香甜供品,一下子每顿面对一碗稀粥,颇觉凄然无奈。一日师兄拉师弟到滴谷处,用铁铲凿之,两双眼贪欲毕现,但是,“咕咕咕”几声后,扑棱棱飞出两只鸽子,落到山崖上,变幻成两棵苍翠挺拔的松树,滴谷处从此成了一段传说。想二僧于此修行半生,渐成正果,却又因“欲”而前功尽弃,是神灵点化?还是佛法无边?让后人喟然叹之。佛身边的僧尚且如此,红尘中我等更是可想而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