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文化之旅十七
马来民俗民居——民族文化之根










在云顶天空晴朗,阳光灿烂。下山的沿途两边棕榈、橡胶树等植被覆盖,郁郁葱葱,风光妩媚。可是导游王礼义却指着山下的吉隆坡说:“糟糕,吉隆坡正下大雨。”我们俯视山下的吉隆坡市,只见密布的乌云垂下道道雨线。山上山下两重天啊!我不仅为下午的旅程担忧。
然而,车子进入吉隆坡市后,雨停了,明亮的太阳散发出热辣辣的光焰。汽车在一个还属于闹市区的一片红瓦房子前停下,让我们首先参观马来民俗馆。民俗馆很小,并且有点简陋,我们进去后好像没有多少团队便显得有些拥挤。展示马来民俗文化的地方,搞成这个样子,可见国力之贫乏。
马来西亚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主要由马来族、华族和印巴族三大民族组成。他们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各异。马来人一度曾是婆罗洲沿岸一个民族,后因贸易及航海生活扩展到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马来人的文化深受其他民族文化之影响,主要是暹罗人、爪哇人和苏门答腊人的影响。马来人在历史上所受印度教文化影响很大,在15世纪改宗伊斯兰教之前,大部分都是印度教徒。现今马来半岛的居民中有很多印度人和华人。
在这块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的大地上,马来人自古辛勤劳作,创造了繁荣兴盛的社会,也创造了灿烂夺目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奇异独特的风土民情。
马来人90%以上信仰伊斯兰教,所以马来西亚把“伊斯兰”定为国教,生活习俗忌讳较多,重传统礼节和礼仪,待人热情而忠厚,性格善良纯朴。
马来穆斯林一般较虔诚,每天都祈祷五次,到麦加朝圣过的人倍受尊敬。回历九月是斋月,马来人一般情况下均昼禁夜食。马来人平时一般忌讳用左手,习惯用右手用餐或接受别人的东西。马来人普遍喜好辣食,忌食猪肉,不饮烈性酒,在正式场合也不敬酒。马来人最禁忌的动物是猪,但喜爱猫。
马来西亚人普遍喜爱绿色,并视绿色为吉祥之色。马来西亚伊班族人崇拜犀鸟,并把其奉为神灵。他们相信有犀鸟的保佑,就会吉祥如意,就会有好收成。
马来人男女传统礼服分别是:男士为无领上衣,下着长裤,腰围短纱笼,头戴“宋谷”无边帽,脚穿皮鞋。女士礼服也为上衣和纱笼,衣宽如袍,头披单色鲜艳纱巾。马来人男女礼服和便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又宽又长,遮手盖脚且色彩鲜艳,图案别致,样式美观。
在这个“民俗馆”里,主要展示马来族的历史、文化、服饰、习俗、传统工艺等。







出了民俗馆拾级而上是一座马来民居——高脚屋,又叫“浮脚楼”。“浮脚楼”是一种单层建筑物,它的房顶用树叶铺盖,现在也用木板和其它材料盖成,墙面和地板用竹木材料构建。地板离地有一两米高。门口有一张固定的楼梯,来访客人必须先脱鞋,然后登梯而上。一般一幢房子有一道门,同时设晒台,上楼要通过晒台才能进屋。
据导游介绍:早期马来西亚人的住房与海、河密切相关。为了捕鱼、喝水、运输的方便,就在海边河畔搭屋成家,渔村建在水上,所谓街道就是一些连接起来的小桥。在首都吉隆坡,到处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和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群,但在乡村或城郊,马来西亚人却喜欢住在传统的高脚楼里。马来民居,主要是指马来民族(也包括沙巴和沙捞越原住民)的传统民居,而不是指华人、印度人,或殖民而来的欧亚裔人的住宅样式。马来西亚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建造者十分重视民居的通风性和耐热性,窗户开的特别大,有的采用屋顶与墙身稍稍离开,以保持房间的凉爽通风。为了防潮以及防范热带蛇虫,房子的全部结构都建在离开地面的支柱上,屋前搭出一个长方形的凉台,一个可随时取下的梯子就是上楼进门的唯一通道。这家“民居陈列馆”则是专供展出的“样板民居”了。占地数百平米的庭院式展区,花草茂盛,还有几座欧洲殖民者的塑像,让游客感受到在这片土地上漫长的殖民史。
马来人屋内大多无床,而是打地铺。这个民居里面居住的可能是贵族,有一张床。导游介绍说马来人以前是一夫多妻制,特别是部落首领更是妻妾成群,首领与妻妾们同居一室,妻妾们轮流侍奉首领,当晚轮值的妻或妾与首领睡床上,其余的妻妾就睡地板上,所以在民居的屋子里,只看到一张床,其余的房间地上铺着席。
房子的后侧设一个大泥盘子,上面架设锅灶作为火塘。房子底下关水牛或其它家畜。在住房外,还建有一两个储藏稻谷的粮仓。我们参观的马来高脚屋,是马来人生活场景的模拟建筑物。




在民居外面还陈列老式的火车等穿越历史,保留民族文化 的记忆,与周围的高楼大夏、川流不息的车潮在反差中和谐相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