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游记 |
分类: 浪迹天涯 |
义炳乾坤
——解州关帝庙记游
永乐宫的观壁画结束后,我们就按地图上的路线驶往解州方向,去朝拜关帝。解州的“解”字在当地念作亥(hai),可是新华字典上“解”字没有这个读音。解州古称解梁,是三国名将关羽的祖居之地。关羽,字云长,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为今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常平村人(解州镇东南10公里)。相传,关羽从幼年开始,便喜读《左氏春秋》等儒家经典,深明大义。青年之际,因打抱不平,杀死乡里恶霸而远走他乡。遇刘备、张飞后,与之结义,发誓辅佐刘备,匡扶汉室。此后多年,便跟随刘备灭董卓、破袁绍、战吕布、退曹操,屡建战功,实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权割据,后因大意失荆州而败走麦城,悲壮去世。蜀汉丞相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曰“绝伦逸群”,被后世封他为“大帝”、尊称为“武圣”。在古代名人灿若繁星的天穹中,关羽是一颗耀眼的星宿。解州南依气势滂沱的中条山,北临烟波浩淼的古盐池,山明水秀,地杰人灵。关帝庙就坐落于运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西。
天下究竟有多少座关帝庙?有资料显示,在全国大约有30多万座,还不知道是否包括台湾,也不知道我老家房后那座连人都进不去、建筑面积只有两三平米的关爷庙是否被统计在内。自从关羽被封为“忠义”的化身之后,千百年来各地纷纷修建起了关帝庙,后来随着中国人走向世界,也把这种忠义文化带到了五洲四海,中国人走到哪里,关帝庙也就随之建到哪里。国内规模大些的关帝庙在河南洛阳、湖北当阳和山西解州,当然解州关帝庙雄居首位,为武庙之祖,故有关帝“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之说。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历时十载而重建的。清朝末叶,该庙又曾数次失火,损失惨重,民国年间再度修复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解州关帝庙这座古老的建筑群落极为重视,不仅将它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单位予以保护,而且多次拨款进行维护修复。
一条东西大街将关帝庙分成南北两大部分,街南称“结义园”,街北是正庙,总占地面积约7.3万平方米。
我们首先走进街南的“结义园”。该园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由高大、华丽、威严的结义牌坊下进入园内,里面古木参天,桃林满园,山水相依,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错落其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高2米的残存结义碑犹在,上面白描阴刻三聚义场景,人物气宇轩昂,桃花吐艳,竹枝扶疏,构思奇巧。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若在春季,满园柳雨桃烟,更加渲染出“桃园三结义”的情趣。
街北是正庙,座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横线上分东、中、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主轴线上又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以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为中轴,两侧分立石坊、木坊、钟鼓楼、崇圣寺等系列建筑。前院多为朝殿,是祭祀关公的主要场所。后宫以“气肃千秋”木坊为屏障,春秋楼为中心,刀楼、印楼两侧而立。前后两院自成格局,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是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庙宇建筑群。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殿阁嵯峨,气势雄伟;屋宇高低参差,前后有序;牌楼高高耸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物既自成格局,又和谐统一,布局十分得体。庭院间古柏参天,藤萝满树,草坪如毡,花香迷人,使磅礴的关帝庙氤氲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我们从忠武门进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东西钟鼓楼巍然耸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雉门”,东面是文职官员行走的“文经门”,西侧的是甲胄之士通行的“武纬门”。雉门楼上嵌有“关帝庙”三个金字竖匾。雉门后部的台阶上是戏台,内有周仓、廖化塑像,横匾“全部春秋”,与上、下场门的“演古”、“证今”相映成趣。
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轩昂威武。北面左右两侧,彩绘着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只是没有走麦城这个情节。
穿过午门,经“山海钟灵”坊进御书楼。该楼原名八卦楼,清乾隆年间为纪念康熙御书改名御书楼。
过御书楼,便是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崇宁殿堪称关帝庙之心脏,周围筑以回廊,26根石柱上蟠龙飞舞,殿中塑有关帝王装坐像。此殿由北宋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封关公为“崇宁真君”而得名,并有清代康熙手书“义炳乾坤”、乾隆手书“神勇””、咸丰皇帝所写“万世人极”等三块御笔亲书牌匾,反映了关羽在历代帝王心中的地位,同时也作为书法珍品而流传于世。殿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配以石质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使人顿生敬佩之感。
穿崇宁殿而出,入后宫南门,就进入寝宫。过花圃,有“气肃千秋”坊,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风动影摇,翩翩婆娑。《汉夫子风雨竹》碑刻,以竹隐诗,诗曰“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多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传说出自关羽手笔。
后宫后部,是关帝庙扛鼎之作的春秋楼,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名花异卉之间,巍然屹立,大气磅礴。春秋楼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是关帝庙中最高的建筑物。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雕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工艺精湛,剔透有致。楼顶彩色琉璃覆盖,光泽夺目。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一楼内置“关圣帝君”像,有木制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传说是象征历史上山西108个县。世传春秋楼有三绝:建筑结构奇巧别致,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楼,有神龛暖阁,正殿内有关云长秉灯夜读《春秋》塑像,神态自若,栩栩如生,有如关羽再世,重现人间。楼阁板壁上,正楷刻写全部《春秋》文章,谓之二绝;楼当顶正对北斗七星,谓之三绝。
关帝庙除古建筑外,还有琉璃影壁、石头牌坊、万斤铜钟、铁铸香炉、石雕饰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几十块,诸如“义炳乾坤”、“万世人极”、“气肃千秋”、“正义参天”、“精忠贯日”、“万代瞻仰”、“威震华夏”、“义勇”、“忠武”、“飨圣”、“崇圣”等各朝题诗、题匾60余幅,无不显示出后人对关公的尊崇和敬慕,同时,也作为书法珍品流传后世。
走出关帝庙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国正史上的关羽,只是一员普通武将,也没有创造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忠义”之事似乎也不到惊天地、泣鬼神的程度。可为什么国人把他身上的“忠义”精神进行了“深挖”、“拔高”、“上纲”、“上线”,并给予了无限神化光大?其原因何在?我想大概有以下三种缘由:
一是在过去那个社会里,人们身家生命的安全缺乏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这就必须依靠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团结起来,让自己在社会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结朋友、拜弟兄、认干亲、歃血为盟等等,成为血缘之外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
二是关羽的结拜代表着当时社会的“正统”的观念。因为他所结拜的兄长是汉室的后代刘备,而且关羽一生都在追随刘备,因此他的忠义就更具“正统”,从而为后世历代帝王所推崇。
三是后代的《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籍对其“忠义”思想给予了艺术的夸张、高度的歌颂,于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不管怎么说,关羽的忠义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忠义文化,关羽也从一个人走上了神坛,各地的关帝庙随之越建越多,这种忠义文化也逐渐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
美哉,关羽!圣德服中外,大节共山河;伟哉,云长!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