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菲兹,一个犹如中国李白似的人物,一个在伊朗属于家喻户晓的伟大而又神秘的抒情诗人。
由于到伊朗前我只注重了解伊朗在国际与宗教方面的问题,对文化方面有所忽略,以至于在我走进哈菲兹纪念墓地时感觉犹如林中漫步。
确实,造访诗人,即便你用一双浪漫的眼睛去阅读一个场景,如果没有文字的再现,再伟大的诗人也只会是一个名字。
导游说:“哈菲兹的诗句太美妙,太感人,太伟大了,我无能力为你们翻译……。”哇,听来很是遗憾。

来自网上的哈菲兹画像
回来后我通过网上查找,我才知道其实在198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本邢秉顺翻译的《哈菲兹抒情诗选》,只是遗憾这本书已无法买到。然让我欣喜的是,终于让我读到了哈菲兹的一些诗句,最著名的一首四行诗:
“如果一位设拉子的美女,
有朝一日能对我钟情,
为了她那颗美丽的美人痣,
我不惜把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献奉。”
通过诗文可以看到,在一个被宗教严格控制下的伊朗,人们依然追捧一个不受宗教约束,崇尚理想,自由,爱情的诗人,可见哈菲兹在伊朗人心中的地位。

绿绿葱葱,游人如织,走进哈菲兹墓地,感觉像是走进了绿地公园。
我看到这里的人们面带微笑,他们嘻哈,他们雀跃,他们没有沉闷,也没有压抑。

哈菲兹生于1320,1389年去世,在纪念墓地我并没有看到哈菲兹的画像。
哈菲兹本名叫沙姆士乌丁*穆罕默德,哈菲兹(Hafiz)是他的笔名。
导游说,哈菲兹在伊朗人的心中就如中国人心中的李白,中国的男女老少都会吟唱李白的诗句,在伊朗,哈菲兹的诗句男女老少也都会吟唱。

这碑上的文字我不识,是波斯文还是阿拉伯文没搞懂。

我看到人们围着哈菲兹的石棺绕圈,他们献上鲜花,以表敬仰爱戴之心。

根据介绍,哈菲兹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做过抄写员,面包店学徒等工作,他一边工作再一边学习,他学法学、数学、书法、天文学……,21岁时他就能背整部的《古兰经》。他少年时开始写诗,20岁时成为了宫廷诗人,他一生写的抒情诗就有900多首,流传至今的有500多首。
哈菲兹被伊朗人誉为“诗仙”,根据介绍,说伊朗每个家庭都会有两本书,一本是《古兰经》,还有一本就是《哈菲兹诗集》。
哈菲兹的诗文不仅在波斯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亚洲和欧洲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哈菲兹的作品先后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还有中文出版,并受到普希金、莱蒙托夫、叶赛宁、爱默生,以及像尼采、黑格尔,恩格斯等哲学家的赞誉。2004年,印度还专门发行了哈菲兹纪念邮票。

哈菲兹于1389年去世,安葬在设拉子的莫萨拉花园,也就是如今我们造访的哈菲兹纪念墓地。
如今墓地鲜花盛开,绿树成荫,也因此成为了伊朗的旅游胜地。

哈菲兹有这样一首诗:
“我与每一座教堂,
每一座清真寺,
每一座庙宇,
每一座神殿相爱,
因为我知道在这些地方,
人们用不同的名字,
称呼同一个神。”

感谢网络让我读到哈菲兹这些富有意味的诗文,哈菲兹在《我已知道如此之多》中写道:
“我已知道如此之多,我无法再把自己称作一个基督徒、印度教徒、穆斯林,佛教徒、或犹太教徒”。
又:“我与每一座教堂,每一座清真寺,每一座庙宇,每一座神殿相爱,因为我知道在这些地方,人们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同一个神。”
阅读与理解,在回味造访哈菲兹墓地时阅读这些诗文,让我倍感亲切。
送上我对哈菲兹的敬意,我爱诗,更爱诗人的精神……。
我的伊朗之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