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手持傻瓜机在车上一路拍景,到德黑兰也一样。
德黑兰,因为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而因此成为一个被广告的城市。1979,伊朗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
也许伴随着历史和政治,国家的变迁,都会让一个城市出名,而德黑兰也是。
作为《逃离德黑兰》,片子的内容已经成为过去,当我们从霍梅尼国际机场出来,当有人向导游提出让车子开到曾经的美国大使馆所在地去看看,听到的回答是:“没必要。”
伊朗的导游常很骄傲地对我们说: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们伊朗的历史有7000年。
伊朗历史悠久,然德黑兰作为首都,发展的历史只有200多年。

德黑兰位于伊朗中部,坐落在伊朗高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海拔有1200米到1500米,如今人口已有1100多万。
德黑兰城市的高架据说是中国援建,在飞机上,我们遇到一个到伊朗来的中国刚毕业的大学生,她是中国一个援建工程项目的翻译,由此让我们感觉中国对伊朗的援建一直在进行中。
车行高架,观城市风景是种享受,从霍梅尼国际机场到市中心有50公里,我手持傻瓜机,一路俯瞰,一路随拍,记录真实。

左上为德黑兰电视塔
手持傻瓜机,我不追求画质,只求点点滴滴。
抛开了《逃离德黑兰》,现实中的德黑兰是一个从公元9世纪走来,一个曾经属于“丝绸之路”的驿站,一个如今已发展到相当规模的城市。
在高架上,当德黑兰的电视塔出现在眼前,让我对德黑兰的感受也慢慢变得立体起来。不过在后来的日子,我发觉伊朗电视节目很少,老是那几个台,内容也很单调,不是采访就是讲经,少有娱乐节目。

眼前滑过一个个清真寺,根据介绍,德黑兰拥有一千多座清真寺,作为一个伊斯兰宗教国,感觉清真寺真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当连绵的,并有相当规模的高层公寓一栋栋的跃入眼帘,导游说,这些联排公寓都是在四五十年代建造,这让我们惊讶,该说那时的德黑兰已经发展得很不错。

然,从高架下来进入城区,当今的德黑兰被呈现在眼前,是前进,还是在退化,只有从建筑上来慢慢感受。

似乎如今在建的房屋与四五十年代的建筑没有可比性,虽然墙上有些宣传画……。

这种画法,画风,也有点让人搞不明白。

这建筑上有人物的画作让我搞明白那是在宣传英雄,两伊战争中牺牲的英雄。

进入城区,高架道路上机动车与摩托车相互紧随,摩托车上,男人可以随意着装,只要不露出小腿。男人摩托车上载着女人,女人浑身上下用黑袍包裹,这便是德黑兰的风景。

德黑兰中心城区交通俨然拥堵,人流,车流,很是热闹……。

车行十字路口,不断地看到人行天桥。

天桥也因此成为了城市的风景……,

借着天桥在做广告,导游说,这是戏剧明星的广告。

可有些并不热闹堵车的地方也建造起了人行天桥,感觉有点多此一举。

城区里,大多数的房子都是火柴盒模样,没有装饰,也没有曲线。

而这些钢窗,混凝土结构的房子感觉俨然是四五十年的作品。

这些老房子如今沿街的都成了商业街,熙熙攘攘的人流彰显出德黑兰的纷繁……。

主要交通的路口也用围栏把人流与车流隔开。

感觉德黑兰大多数建筑不注重外墙的装饰,许多属于“赤膊”的那种,像这样的楼房已经属于装饰很好的建筑。

也许是宗教意念与受清真寺建筑的影响,有些新建的建筑把清真寺那种圆顶风格来个变形,呵呵,让我感觉有点突兀。

这种说不出属于哪类建筑风格,因为有别火柴盒的模样,加上涂抹上一点外墙颜色,也就有了“鹤立鸡群”的感觉。

要说德黑兰的建筑真是没啥可圈可点的,倒是绿化,德黑兰的绿化在德黑兰人的眼中属于骄傲。

瞧见这路上铺就的铁栅栏吗,在铁栅栏的下面其实就是水沟。在整个德黑兰,也包括伊朗的其他城市,城市里都有这样的地下水沟网,通过这些纵横交错的水沟网把山上的雪水引入城内灌溉城市绿化,让沙漠成为了绿洲,这便是伊朗的杰作,也是德黑兰变绿的精华。据介绍,我国新疆的坎儿井就来自这里的启发。

就此意义上说,伊朗沙漠造绿的方法真是可为我国所鉴,所学,所赏,沙漠变绿洲,真的不是梦。

坐在车上,我不断看到LG的广告。
伊朗被制裁,有趣的是我还看到了美国苹果公司的专卖店,因为车速快,当我看见已经来不及拍了。感觉当下美国对伊朗制裁,禁止他们销售石油,可自己却在伊朗销售自己的产品。

车窗外的风景是那些无缘露出青丝的美女,然而所有由宗教统治,被宗教约束的似乎只是女性。作为女性我来到伊朗,这种一定要包头的感觉让我犹如在受到来自宗教的压迫,一种人性的被压迫感。
导游说,伊朗现在专门设立了检查风俗的警察,专管女人衣装与露发。当一位前来考察伊朗的导游问我:“如果有人想旅游,问你去土耳其好还是去与伊朗好,你会怎么建议……?”我很果断地说:去土耳其。因为伊朗的宗教束缚让人不爽。作为宗教国,以宗教管制国人可以理解,但对外国人因该宽容。一个国家想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对外国人的人性化尊重是一种态度,也是真诚对外开放的标志……。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