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徐志摩诗文
览剑桥大学美景

我喜欢徐志摩的诗文,不在于徐志摩是一代诗人、散文家,而在于他的诗文具有浓重的情思,给人以浓烈,深厚,酣畅,无尽宣泄的感觉。徐志摩的诗文是他流淌的心与血,是刻骨铭心的愁与爱,可以说诗徐志摩诗中的每一字,每一句如同唐诗,都是炼出来的,诗文的意境美如行云流水,读来如在云里雾里,虚无迷幻,却又饱含着伤痛与悲情。

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大学,徐志摩诗文中的描述成了我眼前真实的场景,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道:“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剑河
剑桥满载着徐志摩的情,我信步走在剑河边,看着流经剑桥大学城里的剑河,感觉宛如系在剑桥大学城上的腰带,由南向北,曲折蜿蜒。环顾着河两岸的翠柳是婀娜多姿,而花草则是绚丽多彩。
叹息桥
横跨在剑河上的是一座座设计精美的小桥,想到徐志摩诗里的康桥,很想知道究竟是哪一座。导游带着我们来到圣约翰学院那里的一座桥下说:“这座桥叫叹息桥,徐志摩诗人在诗中写的康桥据考证就是这座桥。这座桥曾经又被称之为失意桥,因为在很多年前,不少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是情感受挫,失恋,解不开心中的结,便会来到这座桥上,甚至还有不少人想不开,就从这座桥上跳了下去,于是这座桥被称为了叹息桥。学校为了防止悲剧再次上演,就把这座桥的两面封了起来,于是这座桥就变成了廊桥。”看着这座桥,感觉徐志摩当时也被失意的情感所笼罩。
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生于浙江海宁,笔名有南湖、云中鹤等。1915年徐志摩毕业于杭州一中,后来到上海,就读沪江大学,再后来他又去了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在英国,徐志摩就读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不过是特别生,研究的是政治经济学。

其实徐志摩对政治经济学并不感兴趣,但两年的学习,使徐志摩接受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并欣赏欧州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回国后,他所创作的诗文表现出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并因此成为变革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徐志摩发起成立了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还与胡适 、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在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里,徐志摩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徐志摩的一系列社会活动无不浸透了他受西方现代思想文化影响的烙印。
徐志摩当年与才女林徽因
徜徉在清清的剑河边,踩着碎石铺就的小路,想像着在这里曾经有过徐志摩当年与才女林徽因散步的足迹。在徐志摩写给林徽英的许多诗里最出名的要算《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剑桥是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地方,它记录下了徐志摩的情感。我记起了徐志摩的一首诗:“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徐志摩一生经历过的女子有张幼仪、林徽因、凌叔华、陆小曼和韩湘眉,在剑桥只留下了张幼仪和林徽因的身影。1931年11月19日, 徐志摩在由南京飞往北平的途中失事身亡。
封面
徐志摩一生写了许多流芳人间的诗和散文:《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巴黎的鳞爪》,《自剖》,《秋》等都是徐志摩的作品,徐志摩毕生还创作了戏剧《卞昆冈》,翻译了《 曼殊斐尔小说集》。

穿梭在被花草点缀,树荫环绕的小路,欣赏着圆顶教堂和国王礼拜堂,面对绵绵无尽的剑河,感叹伟大的诗人徐志摩已离我们远去,可他的诗文却至今为人们传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