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游人新华
游人新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552
  • 关注人气:3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赏绝品晋祠(附照)

(2007-03-01 11:11:29)
标签:

旅游

美图

见闻

山西

晋祠

分类: 本国之旅

巡游山西 赏绝品晋祠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wbr>赏绝品晋祠(附照)

 

早就听说山西太原晋祠为建筑史上一绝,值得一游,终于有机会从山西一路游到太原,欣赏到了晋祠。

晋祠建于北魏,当时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晋祠离太原市很近,来到晋祠大门口,抬头观牌楼,感觉年代已久远。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wbr>赏绝品晋祠(附照)参天古树

 

从门楼进去,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参天古树扑面而来,树枝,树杆,枝繁叶茂,巨大无比,高大的树木不在于它的年轮,而在于它的气势,那是在江南很难欣赏到的豪放,大气与巍然。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wbr>赏绝品晋祠(附照)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里描述晋祠:“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早在1500年前晋祠就有了相当的规模。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wbr>赏绝品晋祠(附照)

 

沿着宽阔的林荫大道,我感觉到袭来的古风,自古中华就有寻水流,筑水池,以水的纯净、永恒和神圣来与神灵相通的说法,在晋祠的整体布局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wbr>赏绝品晋祠(附照)

 

晋祠以泉渠布景。水母楼建在难老泉上,中间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座落在主轴线上,南北建筑对称,南有台骀庙、公输子祠、三圣祠、同乐亭,北有苗裔堂、朝阳洞、唐叔虞祠、关帝庙、东岳庙、文昌宫。这些建筑依山傍水,水榭楼台穿插其中。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wbr>赏绝品晋祠(附照)

 

山西人喜欢把晋祠比作“小江南”,可我感觉是有过之。晋祠的殿宇、亭台、楼阁、廊桥,园艺有着江南一样的美,但更有超之非凡的气派,不说园内古木,圣母殿廊柱上的八条盘龙,感觉气势恢宏。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wbr>赏绝品晋祠(附照)       圣母殿

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为我国古建筑上的三大宝。圣母殿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供奉的是西周武王王后,太公姜尚的女儿,姬虞生母邑姜。走进圣殿,见圣母头带风冠,身穿蟒袍,面目端庄清秀美,端坐在风头椅上,边上40多尊彩塑,侍女各持所奉,服饰飘逸,表情各显不同,有天真烂漫的,也有悲伤忧郁的,姿态栩栩如生,展现出了宋代当时的历史文化和宫中人物的生活场景,被誉为晋祠三绝。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wbr>赏绝品晋祠(附照)

 

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34根八角石柱,柱基为莲花。呈十字型的桥四周有围护,桥东还有造型逼真的铁狮。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wbr>赏绝品晋祠(附照)

晋祠里的难老泉水温常年保持在17度。诗人李白在《咏晋祠》中写道:“晋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龙鳞沙昔草绿。”故晋祠大米明晶透亮,味道纯香,享誉天下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wbr>赏绝品晋祠(附照)

 

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有晋祠之铭序碑,是唐太宗撰文并书写,全文1003个字,劲秀挺拔,飞逸洒脱,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之为行书楷模。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wbr>赏绝品晋祠(附照)

金人台

 

来到金人台,金人台又称莲花台。传说金人台是金兵占领太原并虏去宋朝二帝,为歌舞庆贺而建。《晋祠志》上写“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wbr>赏绝品晋祠(附照)铁人

 

 金人台上有四个铁人,西南隅的铁人,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所铸,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四尊铁人身披铠甲,姿态勇猛,神情威严,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wbr>赏绝品晋祠(附照)铁人

导游说:“关于这些铁人还有个传说中的故事,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其中一个铁人炎热难耐,来到汾河边,见不远处有一小船。铁人要求渡河,船家说:渡你一人太少,除非你是铁铸的。”谁料话音刚落,铁人便纹丝不动了,船家这才认出眼前真是晋祠铁人,忙找来人把铁人抬回晋祠。圣母得知,下令把铁人脚趾连砍三刀,以示惩罚。“听完解说,我哑然失笑。

山西之旅(二)巡游山西 <wbr>赏绝品晋祠(附照)

 

晋祠方圆面积很大,有宋,元,明,清建筑100多座,由于要赶火车,不能细看,走到晋祠出口处,我又回首那一棵棵茂密的参天古树,远眺那片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感觉晋祠不愧为是中原大地的瑰宝,绝品,晋祠不但记录了中华先人的思想,保留了中华大地的灿烂文化,也再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