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地方审计工作中的不足及对策
(2019-01-15 21:18:18)
标签:
地方审计不足与对策学习与思考杂谈 |
分类: 时评.经济 |
http://www.cfen.com.cn/dzb/dzb/page_8/201901/t20190115_3123068.html
进入新时代,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对照新时代的新要求,地方审计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年度审计计划不够稳定。审计计划管理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还关系到审计成果的重要体现。实践中,地方审计机关不时会接到上级条线和同级不同部门临时交办的审计任务,既定年度审计计划频繁调整、执行缺乏稳定性。
审计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审计全覆盖的开展实施,使得目前审计工作正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综合性、效益性审计发展,审前调查等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工作计划的易变和不稳定,尤其是一些交办项目往往是任务重时间紧,审前准备工作难以做到充分周全,产生针对性不够强、进度不够理想、成效不尽人意等情况。
专业审计人员不够充足。进入新时代,地方审计的范围从传统的审物和审人进一步拓展到审自然资源和审政策执行效果等更多方面。不仅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而且还要能发现国家政策措施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地方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在审计理论、知识结构、业务技能等诸多方面还不能很好很快适应。
审计成果转化不够到位。从内部成果来看,地方审计机关由于任务重时间紧等原因,审计人员在项目结束后进行回头看、针对具体项目的分析研究以及共性问题的总结提炼等方面投入不够。从外部成果来看,被审计单位内审部门审计成果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未能和被审计单位的内审部门形成合力和资源共享。审计成果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的作用还有待提升。
为了更好适应新时代对地方审计机关的工作要求,地方审计机关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计划管理,周密安排审前准备工作。一是要综合平衡,留有余地。充分考虑上级条线与本地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临时交办的工作量,预留一定比例审计力量,确保能按时完成临时增加的审计任务。二是加强审前准备工作。更加重视审前调研工作,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整体环境,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明确被审计单位需履行的职责与具体要求,为现场审计工作的及时有效推进奠定基础。
培养大数据思维,借助中介审计队伍力量。一是创新审计思维,充分运用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推进大数据审计技术与审计工作业务的多方融合,逐步提升审计工作成效。二是建立与中介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培养较为稳定的中介审计队伍。
关注资源整合,加大审计成果转化力度。一是建立被审计单位内审部门审计成果备案制度。内部审计是各单位行政权力、经济决策权力执行和经济运行管理监督的第一道关口,是自我纠错改正的重要环节。要求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成果到当地审计机关进行备案管理,可以形成对审计机关力量的有效补充。二是逐步提高整改问题到位率。完善审计整改工作的条例制度,对整改工作的各环节进行细化与规范,减少被审计单位“屡审屡犯”现象,节约审计资源。三是从体制机制层面完善规章制度。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共性问题,以点带面,从体制机制层面上寻找根源,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达到节约资源、提升成效的目的。
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宏观决策能力。一是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审计服务意识。审计是一种监督手段,监督的目的是服务发展。只有在提供服务上定位好,看准方向,找准着力点,审计部门才有可能在促进宏观治理上真正发挥建设性作用。二是要提高审计服务宏观决策能力。地方审计机关要自觉提升服务层次,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大普遍性、共性问题、重大风险隐患等问题的分析总结力度,深入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漏洞和机制性缺陷,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为促进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精准发力,为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与吴宇合作)
原载:《中国财经报》2019年1月15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