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视觉化风潮
(2008-06-29 09:12:36)
标签:
文学视觉化文化 |
分类: 书铭誌 |
现今生活的繁忙,人们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文学作品,社会也意识到文学不应永远站在高地上,而应该越来越大众化,呈现出足够的社会意义以及人文关怀,而文学作品中,有相当数量是与大众文化格格不入的。一些严肃的作家有意识地要远离商业化的运作,这就难免使其作品被束之高阁。
而且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近日公布了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再次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调查显示,现今人们由于各种原因放弃了看书而逐渐转向了网络阅读等其他方式。
而今,无论电视还是电影,都会呈现出一批以文学为蓝本的作品。导演以及相关人员运用成熟的市场运作和营销手段,上演了一场吸引眼球的视觉文学盛宴,如琼瑶的系列,金庸的系列,余华的《活着》,柔石的《二月》,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王安忆的《长恨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及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搬上了银幕或者屏幕,而且改编后的视觉文学作品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去年的冬天中央台播放的《京华烟云》更是达到了同类时段的收视率高潮。文学作品的视觉化给人带来了相当深刻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影视艺术手段丰富多彩,表现力极强,能够具体而逼真地反映各种不同的复杂事物,这是文学艺术难以企及的。视觉形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具体、鲜明、生动,使观众能够看到所要表现的一切。而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描述,诉诸读者的想象,可以说必需凭借读者的想象,才能与读者沟通。所以现今视觉化文学作品正在风靡。
文学作品视觉化的好处:
一 、从观众角度。
观众喜欢视觉作品,相对于现在忙碌琐碎的生活来说,人们可能无法专心阅读名著,导致名著的受众效应只能影响一部分人,而无法扩大。为强化教育社会大众,也许有需求把名著作品拍成各种形式的剧目,引发观众收看,激起兴趣。此外,通过观看电视剧,电影等形式,会驱使相当一部分人阅读原书,深刻目的可提高观众的文学欣赏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哪种艺术能够容易地被欣赏者接受,满足他们心理上的期待,哪种艺术才更 易获得欣赏者的青睐。影视艺术是最接近生活的一种艺术,正因为具有这种特性,所以它显得特别 逼真,常常使人在欣赏它的时候忘却了它是艺术,好像这就是我们身边或周围的实际生活。观众接受生活,便接受了影视艺术。再者,欣赏影视艺术不像欣赏文学艺术,或雕刻、建筑等其它艺术样式那样会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一家三代能够一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观看同一部影片,同样你可以用动画片《西游记》来吸引三岁孩童,但你别指望三岁孩童去欣赏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这就是影视艺术作品不受知识水平限制最直接的体现。
二、 从盈利角度。
目前,阅读名著的受众有限,更别说购买收藏了。但是,把作品视觉化后,会引起一系列连锁效应,如影院可以宣传影片,促使更多的人欣赏视觉创新的文学,带来一部分票价收益,还有网站可以利用视觉文学作品展开宣传攻势,如展开和其他媒体的互动,在网上进行在线收费观看或下载,进行论坛交流,电视可以凭借收视率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在广告上投资,此外相关的DVD碟片,小饰物,有关明星效应,粉丝喜欢的收藏品等等诸如此类的周边产品的开发设计,这样也是让收益最大化。等等所有诸如此类的东西,都打着文学这张品牌展开视觉作品的创意改编。这就像是蝴蝶效应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拾。
三 、从社会角度。
文学作品的视觉化,可以引发受众的文学欣赏欲望,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提高整个社会公众的文学素养,这是硬性教育所无法达到的,只能通过社会教育引导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而现今泛滥的视听,文学作品的视觉盛宴可纠正不良视听,重置媒体环境,引导良性消费。微观说来,现今的年轻人对文学知之甚少,基本上是没怎么看中国的名著,那么越来越多的文学视觉作品出来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样在看完电视剧或者电影时,学校老师可针对性的诱导学生参与阅读,这样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会抓住文学的经脉,不会沉迷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
弱处
一、 改编后的剧本和原著必将不同,因所需要情节的冲突设置不同,如戏剧和电影电视的区别,势必会影响原著的精华。如电视剧集数过长,就需要拉深剧中的情节,形成表现人物的突出形象,表现出吸引力,而电影就会集中情节,做好表现人物和事件的节奏冲突,在将近2个小时的影片中表现出文学的魅力和电影的张力,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种形式都有自己的好处和弱点,就看你要表现出哪部分,舍弃哪部分,这就要根据视觉形式作分析,而不能把作品的内涵全表现出来,这就要看导演的力量了。此外,会有一部分作品歪曲原著所包含的意蕴,加入太多的商业色彩,引发观众的反感。如电影中,会出现赞助品牌等一些置入式广告,这是商家为使影片获取最大收益而必做的广告宣传,
二、 此外,文字有联想能力,拍成视觉作品会影响观众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无限制性,不可见性。如对作品里人物的描写,每个人看完都在心里形成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是视觉化文学作品后,会冲淡你对原著人物的形象期盼,造成一个样,像琼瑶的作品,大都选择清秀美女,靓丽帅哥,而且据说选角色的时候还要演员哭来试镜,要哭得很美,造成观众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有误导。这也是为什么现今导演选择合适的演员需要格外注意的元素。
三 、图像虽然在我们今天的审美生活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但它不可能“包打天下”,不可能成为所有人、所有时间的审美方式。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如小说、散文、纪实文学乃至诗歌的阅读,仍然是现时期人们的重要审美方式。大量的视像包围着我们,构成了现在的这个所谓“读图时代”。但是,我们也不免要追问一下: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世界,给人们带来的都是好的东西吗?恐怕未必。对于沉湎于视觉快感的人来说,理性思维能力的弱化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到处都充斥眼帘的图像,大多数是在一种表层的,凌乱的状态下存在着的,缺少一种整体感。事实上,图像的强化和文学的隐匿造成了深度感的缺失。而深度感的召回,要靠文学性的作为视像底蕴来实现。
视觉作品的风潮,夸张点可以说成视觉艺术的泛滥,像金庸的系列,读过原著的人就会知道,是很经典的武侠文学,就拿《射雕英雄传》来说,现今有很多版本,但是调查显示83年版的版本评价是最高的,而后就是单纯走商业运作路线,选择当红演员,而不顾是否切合原著的形象,造成观众的反感。虽然,现今把文学作品翻拍,再翻拍是商业化的模式,导演们热衷于此,可是也要观众买帐才是真的成功,有些作品实在不敢恭维,有的作品那是相当不错。大众的眼球的雪亮的,一切都要考一些硬性的指标来考证,如电视作品,就要看收视率等指标。
综上所述,文学与视像不是互相排斥的,文学也用不着在视觉文化面前自卑或气馁。视觉文化从其积极的方面看,应该更多的吸取文学的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