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破、立策略
(2010-06-29 11:45:04)
标签:
富士康双炮血汗工厂视角工资文化 |
分类: 咖啡与茶 |
破与立是辩证法矛盾与统一的两个方面。经过“文革”的人们都知道哲学思辨意味的一句话——不破不立。
破开始于——富士康N次跳楼,政府上门,媒体评论,围观者兴高采烈地惊呼。评论——一些谴责富士康,一些从自杀平均数探讨公平,一些人探讨富士康员工的幸福指数,一些小心翼翼从企业视角放大到社会视角。从2006年第一财经记者遭富士康3000万索赔,到2010年富士康N跳,经过4年悄悄发酵,我们似乎正在见证富士康在劫难逃。这次不谈发酵,说的是富士康应对策略。
富士康的破——涨工资成为富士康和大众的第一反应。不涨不足平“民愤”。从900涨到1200,这属于王伟教授的“反应解”。不是“根本解”。尔后,宣布涨到2000元,是一个了不起的破。破的是自己的成本体系,破的也是竞争者的成本体系。打击自己,更打击对手。要死大家一起死。
那么,富士康立什么?不再做血汗工厂。苹果不是派工作小组进行调查了吗?谁都愿意享受低价又不愿与血汗工厂有瓜葛。富士康通过涨工资洗刷,向代工品牌树立信心,向全世界树立形象。
但富士康不想死。
内迁工厂。涨工资是第一步,内迁工厂,建设上海总部是第二步。
站在一个高工资的高度讲话,就会站在一个更宽广的视角讲话。
内迁——破的是某地方政府,立的是中央政府和更多的地方政府。富士康在儿子眼里不是好企业,在老子眼里继续是好企业。现在在某儿子政府眼里,富士康的涨工资和内迁两个动作,是一个双炮将。
破与立,在郭台铭的智囊那里,“攻、守”自如。一如连环马,二如双炮将,都是好棋。
都是哲学,和策略。
如果郭先生将2006年作为契机,如果不是支出3000万索赔这一招?历史无法正确假设。2010年是富士康的转机,是中国人向往幸福生活基准线的转机,但是在全球竞争的视角看,这个时机来得可不是时候。
王伟教授说,今天的问题都来自昨天的解。明天的问题都同样来自今天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