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施热饭者
(2010-04-24 10:44:08)
标签:
餐馆灾民汉子青椒炒鸡蛋宁健玉树文化 |
点评:施粥者是一项传统。每每饥馑年份,“山西”大户们在电视连续剧的村口,僧人们在慈悲的门口支几口大锅,熬救人的热粥。热气腾腾举动吸引了逃荒的人,更感染着寒冷无序的历史,再下点雪就更合情合理了。伟大的祖国自然没有逃荒者需要被施粥,几个北川人民想到了玉树人民的本质需求,——不是用来交换的货币,不是没有热度的矿泉水,是吃上口热饭。历史的捐赠者没有想到,人的这个基本需求是类似的。施币者、施水者——施者们,我们看到这一件事物的本质了吗?我们相加比不上几个现场施热者。施热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概念,施热是一个重要的现场概念,施热可以是一个好策划。
(来源/新京报)白米饭,还有佛手瓜炒肉、番茄青椒炒鸡蛋和炒豆芽……
这是60岁的藏族老人卓玛拉毛23日的午饭,也是地震以来她吃到的第一顿米饭和菜。
吃到一半,她停了下来,她想把剩下的饭菜带回去,给家里的老伴吃。地震后,政府发放大量方便面和矿泉水,虽不愁吃,但一连吃了八九天,一家人都受不了。
卓玛拉毛吃的这顿午饭,是一家免费餐馆提供的。开这家免费餐馆的,是两个川菜馆老板。一个叫刘安华,是玉树州民主路上“川味王酒家”的老板,另一个则是“四海碟碟香”的老板宁健。地震后,两人的餐馆都部分坍塌了。
刘安华和宁健是四川省北川县安昌镇人,2008年在老家遭受了地震,2009年得到当地的无息贷款到玉树开餐馆,没想到不到一年,再次遭遇地震。
这两位北川人说,“3年经历了2次地震”。
4月14日地震后,刘安华和宁健在帐篷里结识了几个老乡:做装修的四川老乡何平宴和开家具店的老乡王文飞。
一商量,几个人决定开个免费餐馆:给需要帮助的人免费提供午餐、晚餐和开水,“2008年汶川地震,人家帮过我们,现在我们也该帮帮他们”。
4月20日,几个人把开免费餐馆的想法告诉了玉树州工商部门。尽管帐篷紧张,一听说要开免费餐馆,玉树州工商局副局长尹宝群当即批准调拨3顶大帐篷。
第二天,免费餐馆开业了。当天,免费餐馆煮了3袋米,每袋50斤。免费餐馆的消息传开后,22日,上千灾民排队吃饭。煮了4袋米,还是有些灾民没吃上饭。
开免费餐馆每天要花多少钱?刘安华和宁健都摇头,“没算过”。
但是,他们开的免费餐馆,影响越来越大。
4月23日上午10点,藏族姑娘卓尕和卓玛赶来帮忙洗菜和择菜。
11点,在玉树租地种菜的河南南阳人刘厚晓闻讯送来一筐油麦菜,50斤;11点5分,在玉树开电焊铺的甘肃临夏人焦世勇送来一个铁炉子,前一天他还送来两袋大米。
11点20分,玉树县民主路工商所副所长巴桑旦朱来到餐馆,不住地对几个四川人说:我们太感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