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惊醒——牙牌令的秘密
牙牌令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贾母两宴大观园席上行的酒令。我在《凹晶馆联诗》一文中就曾把“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一韵,作为断定全书回目是一百一十回的最有力证明。而且,从全书内容来看,第四十回的确是《红楼梦》的重头戏,书中写湘云笑道:“三宣有趣,竟化俗成雅了”,作者在暗示我们,“三宣”这个词可不是随便用在这里的。我在《曹雪芹的“大对称”构思》一文中曾得出结论:《红楼梦》是以家庭和情感的盛——衰——败三部曲来演进的一部文学巨制,它的回目形成了巧妙的三部对称。我想,这就是“三宣”这一词语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必须挖掘出令词中隐藏的奥妙。
牙牌(又称骨牌、牌九)是旧时游戏用具,亦作赌具。共三十二张,刻有点色,上下的点数都是一至六。一、四点色红,二、三、五、六点色绿。三张牌点色成套的就成“一副”,有一定的名称。本书牙牌令的规则是由行令者鸳鸯宣布的:“如今我说骨牌副儿,从老太太起,顺领说下去,至刘姥姥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错了的罚一杯。”因此,书里行令时一、三、五、七单句都是由宣令者鸳鸯来说。
历来红学界对“牙牌令”的内容都十分重视,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推敲它的意思,正是因为作者在描写这一情节的过程中,字字珠玑,处处着意刻划人物的不同思想性格。而且,从“二郎游五岳”、“世人不及神仙乐”直到“大火烧了毛毛虫”等等这些饱含着艺术性的语句中,我们早已感觉到其中一定隐藏着关于人物命运结局的关键线索。但是,怎样才能挖掘出这些珍贵的宝藏呢?
事实上,我们发现有令词的应令者只有七人:“贾母、薛姨妈、湘云、宝钗、黛玉、迎春、刘姥姥”,而其中迎春只说了一句:“桃花带雨浓”。我们因此可以暂且说它仅仅是个过渡,是个点缀。而其余六人每人四句,又恰好凑成了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为什么总是离不开“二十四”呢?根据我在文章《红楼梦惊醒——自从十二钗》一文中所提出的观点,这是典型的十二钗双倍隐喻词(每两句喻一钗)。因此,就只有一种可能:这些令词又是十二钗的判词!
紧接着,在研究这些令词的出处时,令人惊奇的是,贾母、薛姨妈和刘姥姥的令词都纯粹是作者自编。而湘云、宝钗、黛玉、迎春所说的令词,几乎全部选自于曹雪芹祖父曹寅所编写的《全唐诗》。这就与我在《占花名诗新解》一文中所言道的:“占花名诗中有六句全部选自于曹雪芹祖父曹寅所编写的艺文杂著——《楝亭书十二种》(其中有《后村千家诗》二十二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来,作者对“占花名”和“牙牌令”的判词选择,竟然以唐宋划分(《后村千家诗》收录的是宋诗)!这真是巧夺天工!显然,它们同样是作者在祖父曹寅的熏陶下,从小就烂熟于心的文学作品。它们在曹雪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他创作《红楼梦》的灵感来源。这十三句令词中,有明确出处的就有十二句,其中共有六句出自《全唐诗》的原诗,未作任何改动。下面就让我们来看它们为作者提供了那些创作源泉。
先看史湘云的令词:
左边“长幺”两点明。韵自下平:八庚
——双悬日月照乾坤。韵自上平:十三元
右边“长幺”两点明。韵自下平:八庚
——闲花落地听无声。韵自下平:八庚
中间还得“幺四”来。韵自上平:十灰。
——日边红杏倚云栽。韵自上平:十灰
凑成一个“樱桃九熟”。韵自入声:一屋。
——御园却被鸟衔出。韵自去声:四邃
“长”是指上下都是一点的牌,就像麻将牌中的二筒。“双悬日月照乾坤”是由于两点都是红的,所以用日月并照为喻。出自《全唐诗》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原句: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华阳春树号新丰,行入新都若旧宫。
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
石镜更明天上月,后宫亲得照蛾眉。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
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
四海此中朝圣主,峨眉山下列仙庭。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
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
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这首诗字面辉煌、气势恢宏,是在描写唐玄宗(上皇)西巡南京的场景。这当然是指向了身份与地位都最高的元春,其中“圣主西巡”、“如锦绣”、“万人欢”、“若云屯”、“开紫极”等词,暗合她省亲时的辉煌场面。“散花楼”暗合“大观楼””、“缀锦阁”,
“三秦”指向了“三春”。据史料记载,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叛兵攻破潼关,唐玄宗西逃蜀地,太子李亨已经自己在灵武称帝,即肃宗(诗中少帝),他称玄宗为“上皇”。所以,不论这样的“西巡”有如何风光,毕竟玄宗已经失去了帝位。很明显,这些诗句中隐藏着无奈、寂寞和悲哀。这与元春后来的命运是完全相合的。
“闲花落地听无声”是以“闲花”喻两点红。“长幺”又叫地牌,与“落地”相合。这句出自《全唐诗》刘长卿(一作李嘉祐诗)《别严士元》诗原句: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今已误儒生。
从“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我们就可以确定,这首诗是探春远嫁情节的原版。不难看出,探春“一帆风雨路三千”
的远嫁情节,就出自于此!在酒令里,这句话是无声无息、春去花落的意思。但“细雨湿衣”却明显和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是相合的。
“日边红杏倚云栽”一句,以“日”比幺,以“红杏”比四点红。出自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原句: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有作“南”)怨未开。
“芙蓉生在秋江上”,明显指向了黛玉的命运。这一点我已经在《占花名诗新解》一文中说明。
“ 樱桃九熟”是成套点色的名称。三张牌是幺幺、幺四、幺幺,全红,共九点,所以用“樱桃九熟”为比。而“御园却被鸟衔出”出自《全唐诗》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诗:
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
总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
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
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樱桃相传为莺鸟所含食,故又名“含桃”。见《吕氏春秋》。王维诗中否定了樱桃是“鸟衔”,大有欲盖弥彰的意味。而“御园却被鸟衔出”则明确指出,成熟的樱桃是被鸟衔去的,大有惋惜和落空的感觉。我想《红楼梦》关于秦可卿命运的设计正是汲取了这里的灵感,“鸟衔出”指向了她与贾珍的偷情,“频倾赤玉盘”则是玉碎的写法,显然是指向了秦可卿的自杀。“愁内热”则指向了第十回描写的秦可卿的病情:“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
再看薛宝钗的令词:
左边是“长三”。
韵自下平:十三覃
——双双燕子语梁间。韵自上平:十五删
右边是“三长”。
韵自下平:七阳
——水荇牵风翠带长。韵自下平:七阳
当中“三六”九点在。韵自上声:十贿
——三山半落青天外。韵自去声:九泰
凑成“铁锁练孤舟”。韵自 下平:十一尤
——处处风波处处愁。韵自下平:十一尤
“长三”是指上下都是三点的牌。也可以倒过来说成“三长”。“双双燕子语梁间”是说两个“三”都成斜线,形状就像双燕并栖。
“梁间”二字,在戚序本作“呢喃”,与上句“三”不同韵部。己卯、庚辰、程乙等本皆作“梁间”。由此可见这句是出自宋代刘季孙《题饶州酒务厅屏》诗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为何这句选用了宋诗呢?因为这句是指向了宝玉。第三十七回有宝钗的话:“你的号早有了,‘无事忙’三字恰当的很。”又说:“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因此,“梦里闲”就是宝玉某些“闲散”情节的灵感来源。“杖藜携酒看芝山”一句指向了他日后的漂泊与出家。
《红楼梦》中,“杖”字几乎就是宝玉的代名词,是用以同十二钗区别的重要文字。第三十八回就有:“休负今朝挂杖头”。五十八回,又有文字:“宝玉听说,只得拄了一支杖,靸着鞋,步出院外。”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今犯慈威,复拄杖而遽抛孤匶。”就连曹雪芹的挚友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中也有这样的诗:
《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
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剎今游寄兴深。
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
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
显然,在张宜泉的心目中,曹雪芹是很喜爱“曳杖”的诗客,他的这一习惯恐怕就是出自“杖藜携酒”的情怀吧?也未可知。
“水荇牵风翠带长”表面上是形容牌的点色。出自《全唐诗》杜甫《曲江对雨》诗原句: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着(有作著)雨燕脂湿(有作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本意是说荇菜根在水底,叶浮水上,顺风逐波如翠带飘动。在这里是指向了妙玉,“花着雨”、“燕脂湿”和“晚色静年芳”暗合妙玉最终无法摆脱世俗,身份暴露、走入红尘的结局(终陷淖泥中)。诗中的“芳”字、“脂”字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她同芳官的映射关系和与脂砚斋的莫大关联(详见文章《妙玉其人》)。
末句的“锦瑟”出自李商隐的诗锦瑟。《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有菊花诗十二首,其中的《菊梦》是湘云的判词(详见文章《菊花诗》)。诗中有:“登仙非慕庄生蝶”,看来“锦瑟”一词竟然与湘云发生关系。我想在后三十回中,一定会有妙玉和湘云的对手戏,这出戏和“金钱”、“暂醉”有关。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山半落青天外”之中,“三山”是说上面的三点,“青天”说下面六点。六点是“天牌”的一半,所以说“半落青天”。出自《全唐诗》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原句: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不用说,一看就是凤姐名字和故事情节的由来。她是冰山上的一只雌凤,正合判词的“凡鸟偏从末世来”,“半落青天”和“中分白鹭”指向了她的才干和手段,正合了“都知爱慕此生才”。同时“三山”和“二水”还为曹雪芹带来了“一从二令三人木”——“拆字法”的灵感(另文细述)。而“长安不见使人愁”则正合了“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凤姐末日。
“铁锁练孤舟”是成套点色的名称,三张牌是三三、三六、三三,左右上下的“三”,很像是一条条的“铁锁练”。
“处处风波处处愁”语出唐代薛莹《秋日湖上》诗: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沈浮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但是,仅此还不够,作者显然是深爱着明朝唐寅的《题画》诗(二十四首之三):
芦苇萧萧野渚秋,满蓑风雨独归舟;
莫嫌此地风波恶?处处风雨处处愁。
两首诗双剑合壁,所以就有了“处处风波处处愁”的出现。在这里,“芦苇萧萧野渚秋”显然是“荒村野店”的景象。所以这首诗是指向了巧姐。后面的诗句指向了她的逃亡结局,“风波”显然比“风雨”更能说明贾府最终的动荡命运。
最后再看林黛玉的:
左边一个“天”。韵自下平:一先。
——良辰美景奈何天。韵自下平:一先。
中间“锦屏”颜色俏。韵自仄声:十三袄
——纱窗也没有红娘报。韵自去声:二十号。
剩了“二六”八点齐。韵自去声:八霁
——双瞻玉座引朝仪。韵自上平:四支
凑成“篮子”好采花。韵自下平:六麻
——仙仗香挑芍药花。韵自下平:六麻
“良辰美景奈何天”语出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中的唱词原句(据1984年徐朔方、杨笑梅注本):
春
香(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
你看
: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杜丽娘(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恁这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春
香(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杜丽娘(旦):【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春
香(贴):成对儿莺燕呵。
(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
春
香(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
杜丽娘(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书中黛玉说完“良辰美景奈何天”后有这样的文字:“宝钗听了,回头看看她。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说明了这句唱词的指向——宝钗。恐怕曹雪芹以牡丹喻宝钗的灵感就是来自与这段唱词。第四十回贾母有话:“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同这里的唱词“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一样,都是在暗陈宝钗素雅高贵的个性。“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正合宝钗刚嫁给宝玉时的温馨场景。但紧接着“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却又指向了婚姻的迅速完结。末句“十二亭台是枉然”正合十二钗命运的悲剧性结局。
“锦屏”颜色俏是形容上四下六的牌。四是红的,六是绿的,排成长方形,像美丽的屏风。纱窗正像六点,窗上多用绿纱,形容颜色,红娘比喻四点红。“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出自元代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中张生唱《驻马听》一曲:
“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
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
侯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
害相思的馋眼脑,见他时须看下十分跑。”
这当然是惜春出身的所在,“法鼓”、“钟声”、“佛号”、“老僧敲”都是最好的证明。因为惜春最终的命运是出家,所以原句中的“定有”就改为了“没有”。
丫鬟红娘常作莺莺与张生间的信使,所以张生盼她报消息。现在信使也没了,是暗喻与世隔绝、遁入空门的意思。
“双瞻玉座引朝仪”表面上是形容上二下六,八点整齐地排成两行(“八点齐”)的牌点,很像是左右官人引百僚分两行朝见皇帝的场景。但其实这句诗是出自唐朝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诗原句: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由于是描写退朝,这首诗当然指向了李纨。“春风转”、“淑景移”指向她的风光不再,“希闻高阁报”与“天颜有喜”则正合贾兰中举。
“篮子”是成套点色的名称,三张牌是六六、四六、二六,四与二加起来也是六,成“一副儿”,叫“篮子”,以“二”像篮柄,“四”
像篮筐。“四”是红的,所以说“好采花”。
“仙杖香挑芍药花”一句中,由于“芍药花”与麝月和湘云之间存在特别微妙的关系(详见《占花名诗新解》)。此句一定是指向了湘云。这句诗出自哪里呢?作者又开始同我们打起了哑谜,但是由于我们已经确定了它的位置——《全唐诗》。因此,就不难找到它的影踪。果然,我们先看看姚合的《欲别》:
山川重叠远茫茫,欲别先忧别恨长。
红芍药花虽共醉,绿蘼芜影又分将。
鸳鸯有路高低去,鸿雁南飞一两行。
惆怅与君烟景迥,不知何日到潇湘。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恐怕《红楼梦》中的蘼芜、鸳鸯、潇湘等等的灵感就来自于此吧?但不管怎样,可以确定的是,作者正是从“红芍药花虽共醉”结合第五回的《海棠春睡图》以及苏轼《海棠》诗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之中获得了灵感,才设计出了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的美妙情节。
再看牛峤的《女冠子》
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
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眼看惟恐化,魂荡欲相随。
玉趾回娇步,约佳期。
锦江烟水,卓女烧春浓美。
小檀霞,绣带芙蓉帐,金钗芍药花。
额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
柳暗莺啼处,认郎家。
星冠霞帔,住在蕊珠宫里。
佩丁当,明翠摇蝉翼,纤珪理宿妆。
醮坛春草昼绿,药院杏花香。
青鸟传心事,寄刘郎。
双飞双舞,春昼后园莺语。
卷罗帏,锦字书封了,银河雁过迟。
鸳鸯排宝帐,豆蔻绣连枝。
不语匀珠泪,落花时。
诗中的“眼看惟恐化”让我们想起了第六十六回的一段文字:“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而“小檀霞,绣带芙蓉帐,金钗芍药花。”一句又使我们想到了檀云、湘云(枕霞旧友)、黛玉(芙蓉)、宝钗、麝月,可见《红楼梦》这部奇书,绝非是天上掉下来的怪物,而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结晶。诗中的“绿云高髻”、“月如眉,浅笑含双靥”、“臂钏透红纱”
、“柳暗莺啼”等等语句,在《红楼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情节或语句,如“星冠霞帔”正合李纨的“凤冠霞帔”。所以我不免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芍药花”正是出自于这两首诗,正是因为难以取舍,作者才未照搬,而祭出了“仙杖香挑芍药花”的烟云妙笔。
果真如此吗?经过比较,显然第一首诗更有分量,而且更契合湘云的命运。其中“绿蘼芜影又分将”指向宝钗与宝玉的离异,“鸳鸯有路高低去”则告诉我们,宝玉和湘云这对鸳鸯最后都是“烟蓑雨笠卷单行”——流浪的结果。后面“鸿雁南飞一两行。惆怅与君烟景迥,不知何日到潇湘”,也是二人流浪的最好证明。如此说来,“仙杖香挑芍药花”正是出自《全唐诗》中姚合的《欲别》。
这里的“仙杖”显然又指向了宝玉。《全唐诗》里韦式写道:竹。
临池,似玉。
裛露静,和烟绿。
抱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正是宝玉的写照。因此,我认为“仙杖香挑芍药花”一句就是指向了宝玉和湘云的最终结合,以及麝月的不离不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