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项脊轩志》文中有关的文化常识

(2011-09-22 08:08:43)
标签:

文化

分类: 咀嚼方略

涉及建筑方面的:

“鸡栖于厅。”“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涉及称谓方面的: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指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谓“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束发”。

涉及婚姻及其他方面的:

“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女子出嫁何谓为“归”?《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害否,归宁父母。”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

“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解说“南阁子”

南阁子,朱声琦先生《高中文言文学习手册》译为“南边的小阁子”,但是,“何谓阁子?”归有光妻妹尚且不知,归有光又没有回答,而教材中也不加以注释,今天的读者就更弄不清楚了。

那么,“何谓阁子”呢?“阁子”一词在古代并不常见,《辞源》《辞海》这样的大辞书上都没有“阁子”一词,归有光的妻妹不知何谓“阁子”也情有可原。《现代汉语词典》倒是有“阁子”一词,释为“1.小木板夹室;2.方言,阁楼”。课文中的“南阁子”显然不是“阁楼”,因为阁楼是“较高的房屋内上部架起的一层矮小的楼”,与课文内容不符,文章用的也不是方言;又因为文中有“百年老屋,尘泥渗漉”等语,可见它也不是木板房子。“阁子”会不会就是“阁”呢?“阁,在古代是指四面开窗,四面坡顶的建筑,一般将底层空着,楼上作主要用途。”(《中国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卜德清、唐子颖、刘培善、宋效巍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辞海》中释“阁”为“我国传统楼房一种。其特点是四周设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或供佛之用”;或“特指女子卧房”。《汉语大字典》释“阁”为“夹室,在大屋子里隔出来的小房间”;或“宫廷中收藏图书,安置贤才或绘象表功的房子”;或“供游眺望的楼房。如亭台楼阁”。联系课文,这些解释都说不通。“阁子”不是“阁”。那又到底是什么呢?《康熙字典》释“”时有一句话给我们揭开了谜底,它说“今俗通呼小室为子”,后面又说“阁音义通也”。原来,阁子即子,子即小室。《现代汉语大词典》也注“阁子”为“酒楼、茶楼等特设的小房间,也泛指小室”,可作佐证。《古文鉴赏大辞典》(徐中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也注“阁子:指小屋”,这与“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相符。《康熙字典》所说的“今俗”是清俗,归有光是明朝人,这个俗语大概在明代流传不是很广,所以归有光的妻妹不知道。

如果我们再推究一下,这个“阁子”是什么样子呢?“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又北向,不能得日……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室始洞然。”这间屋子是朝北的,古旧狭小,昏暗破漏。作者对它进行了一番整修,并在院中栽上一些兰桂竹木之后,它才变得明亮一些,幽雅一些。这个阁子是干什么用的呢?它原先不是用作书房用的,是给家中的仆人住的,“家有老妪,尝居于此”,“此”即指“南阁子”。文中又说,“室西连于中闺”,“轩东故尝为厨”,这里的“室”、“轩”都指“南阁子”,“中闺”课本注为“内室”,《古文鉴赏大辞典》注为归有光母亲住的地方,也就是说南阁子西面是内室,东面是厨房,乳母住这儿,既方便带孩子,又方便做家务,实在是最合适不过。只是后来归有光长大了,才让给他做了书房。这些都说明所谓“南阁子”实际上是最平常不过的一间小屋罢了。有人可能因为文中提到庭院、栏杆等就以为阁子是亭台楼阁一类的东西,其实,想想归有光的家世,远祖虽曾显赫,但到祖辈家道渐衰,到归有光时,归家也不大可能有精美的私家园林、亭台楼阁。

“东犬西吠”注释质疑

课文把“东犬西吠”一句注释为“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不妥。如果按照注释来理解,“东”是“东家的”之义,“西”却是“对着西家”之义,“东”是做“犬”的定语的,而“西”却是做“吠”的状语,岂不文气大乱?语言艺术的美显然被破坏了。

从散文艺术的意境来看,这一注释也不甚妥。在全文中,这一段是写“亦多可悲”的;在全段中,这一层是揭示“悲”的表象的。作者从“诸父异爨”——分家说起,叙写庭院的变化,反映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败零落。“东犬西吠”这一细节,正是要借狗的对咬来反映分家后兄弟之间的内讧。如果按照注释来理解,只是东家的狗骚扰西家,尚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意思。

我们认为“东犬西吠”应该按照“互文见义”来理解。

从字面上看,前半句只讲“东犬”,后半句只讲“西吠”,使得“东犬”不好解释;实际上需要前后“互文”补充而“见义”——前半句只讲“犬”,动作义由后半句的“吠”补出;后半句只讲“吠”,主语义由前半句的“犬”补出;或许有人会说:“吠当然是犬吠了。这不是废话吗?”殊不知“东”、“西”在此也是“互文见义”,这一来“犬”也就成了“西家之犬”的意思。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咬。进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分家后兄弟之间矛盾迭出的那种意境。

实际上,大凡“东”、“西”对举时,往往都要使得所修饰的那些词语生出一层新意。例如:东奔西走中“奔”、“走”同义。“东”、“西”字面上是“向东(奔)”、“向西(走)”,但由于“互文”的力量,立即凭空生出一层新意:四处(奔走)、到处(奔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