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影评书评 | 
浅析《驿站长》折射出的时代悲剧
Гриша
1小人物的悲剧
众所周知,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小人物”的形象正是发源于普希金的这篇短篇小说《驿站长》。而从本文的主人公,老驿站长身上,我们也能够看到那个时代无数与之类似的小人物的共性。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驿站长的生活的呢?“十四等官阶的背黑锅的角色,那官衔只够他抵挡拳打脚踢之用,而且并非每次都抵挡得住。维雅齐姆斯基公爵开玩笑称之为土皇帝的人的职务究竟如何呢?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苦役吗?日夜不得安宁。旅客把枯燥乏味的旅行中一路憋出来的满腔闷气一股脑儿都发泄到了驿站长身上。”身处社会金字塔的较底端,固然不像最低层的农奴阶级那样饱受压榨摧残,但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也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性格。诚然,在他们身上也有着一些可取的品质,如作者所说,“这些遭人唾骂的站长,一般说来大都为人平和,天性助人为乐,爱跟人交往,不求名,也不太逐利。听他们谈话真可以学到不少有趣和有益的东西”。甚至“我得承认我宁愿听听他们聊天,不愿领教因公出差的某位六等文官高谈阔论”。但正像有句话所说,可怜之人必须有可恨之处,这些生活境况悲惨的驿站长们也不可避免的养成了对大人物的那种奴颜婢膝,唯唯诺诺,不敢有丝毫反抗的奴性心理,还带着些微的势力眼,比如,一位将军驾到,站长就会“诚惶诚恐,拨给他最后两部三套马车,其中一部还是特快邮车”,却常常“把为我准备的三匹马套到某位官老爷的轿车上”。连同情驿站长的作者也不免会恼恨这种人的“卑鄙”和“没骨头”。
这种性格与心理成了造成老驿站长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女儿被骠骑兵军官拐走后,他是怎样做的呢?只是抱着“把我的迷途的羔羊领回家”的想法,来到彼得堡,老泪横流,苦苦哀求贵族老爷开开恩放过自己的女儿,却不敢有丝毫反抗之心。最激烈的举动,无非也只是把明斯基塞给他的那几张钞票“捏成一团,往地上一扔,用鞋跟使劲地踩,愤然而去”而已。有朋友劝他要告状,老头也只是“想了想,摆摆手,决心忍气吞声算了”。确实,即使告状恐怕也无济于事,甚至有可能给自己惹来更大的祸事;然而,面对夺走了他人格尊严和生活中唯一的欢乐以及精神寄托的不公平的世道,面对抛弃他去追求自己幸福的无情的女儿,面对惨淡的命运,他却只是自怨自艾,借酒浇愁,最后活活醉死,这也正折射出了小人物在自身命运时面前的无奈与怯懦,是吃人的社会吞噬了他们,而他们自己也无形中充当了自己的掘墓人。
就像契诃夫《一个小文官之死》中那位因为打喷嚏将唾液溅到了将军身上而惊恐万分,最后竟活活吓死的主人公那样,小人物的那种对权势,对达官贵人万分畏惧的奴性心理,造成许许多多类似的悲剧。他们可怜可悲的人生,其中折射出的,正是帝俄时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残酷的社会现状。
2冬妮娅的悲剧
俄罗斯文学中与小人物相对的另一个传统形象就是悲惨女性。从《可怜的丽莎》,到《驿站长》,再到《复活》,我们能看到一系列这样的女性形象。她们大多出身贫寒却不甘于自身的命运,最终往往在无情的现实中沉沦,毁灭。
确实,《驿站长》中的冬妮娅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很自私。我们可甚至以这样理解,她是因为不安分于贫寒的生活,与英俊而富有的骠骑兵军官私奔,丝毫不念父女间的亲情与养育之恩,最终导致了自己父亲的死,无形中充当了帮凶和刽子手的角色。假如她与贵族军官明斯基之间真的存在一见钟情的爱情的话,她无疑是将自己的爱情凌驾在了亲情之上;而如果她只是想借与明斯基私奔来攀上高枝,摆脱那种绳床瓦灶,瓮牖绳枢的穷苦日子的话,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说,她是个道德低下,品格低劣,冷酷无情的女人。
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个人物。
首先,与骠骑兵军官私奔之前的冬妮娅并没有表现出对贫贱生活的不满。作者借老驿站长之口这样夸赞她:“谁打从这儿路过,没有一个不夸她,没有一个说她的坏话。……她撑持着这个家:收拾屋子,张罗一切,这个家弄得顺顺当当。”可以说,这完全就是一个孝顺懂事,善于持家的女儿的形象。别忘了,在小说中的“我”第一次看到冬妮娅时,她才只有十四岁而已。因此,她的父亲才会如此疼爱她,视之为掌上明珠。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应该没有那种心机,也没有那种必要把对生活的不满隐藏在心底吧?
我们不要忘了冬妮娅也是一个人,一个正常的,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有着常人情感的女孩子。她遇见骠骑兵大尉明斯基的时候应该只有十五六岁,正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年龄。在此之前她的生活一直很单纯:虽然驿站人来人往,无非都是一些想借着吃饭来看她几眼的老爷,和风尘仆仆怨气冲天的旅客。而我们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驿站长家里墙上悬挂着的,是一套根据宗教故事绘制的“浪子回头”的图画。这其实也正折射出冬妮娅自小的生长环境与所受的教育,是多么呆板与枯燥。所以,当年轻英俊的贵族军官明斯基骤然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并且向她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慕之意时,豆蔻年华的少女自然会情不自禁地跌入他的怀抱,为之抛弃了自己的生身父亲,这一切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
但这也并不能为她对自己父亲的冷漠无情开脱。我们不知道她将来的结局会是怎样;《驿站长》这篇小说过于短小精悍,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老驿站长曾说过这样的话:“这种姑娘,她不是头一个,也不是末一个,过路浪子拐了去,养一阵子然后扔掉了事。这种傻丫头彼得堡多的是,今日遍身罗绮,一眨眼,明日就跟穷光蛋一道去扫街了……”而仅从这篇小说本身看,冬妮娅并没有被明斯基在玩腻了之后遗弃,相反却是过上了好日子。她“周身珠光宝气,穿着时髦,侧身坐在明斯基靠椅的扶手上,模样活象个英国马鞍上的女骑士。她情意缠绵,注视着明斯基,撚一绺他那乌黑的鬈发缠绕在自己指环闪烁的纤指上”。而小说结尾,她来到父亲坟前哭泣的时候,还是“坐六匹马拉的车来的,带了三个小少爷、一个奶妈、一只哈巴狗”,完完全全是一个阔绰的贵夫人的形象。但是谁能预料到她将来的生活会是怎样?她与明斯基之间出身悬殊,能真正地适应融入上流社会吗?她会不会像《名利场》里的丽贝卡那样沦为富有心机,凶残狡诈,为出位而不择手段的女人?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深思索。
总之,冬妮娅在爱情与亲情间义无返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她看来也十分愧疚于父亲的死,可又能如何?前途未卜,不知吉凶的命运,也正等待着她。
3亲情与爱情之间的悲剧
我认为《驿站长》这个故事本身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庭破裂的悲剧。
冬妮娅最大的过错,就在于她过分重视爱情——假如她是真的爱着那个骠骑兵大尉而不是贪恋富贵的话——而把亲情看得太淡。这也大概是一切热恋中的年轻人的通病吧。据送走明斯基的车夫描述,虽然冬妮娅一路都是哭哭啼啼的,但她显然是心甘情愿和明斯基一起私奔,而不是受了什么胁迫,虽然这也是由于她轻信了那个公子哥的花言巧语。她似乎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就这么一去了之,撇下与之相依为命多年的老父亲,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明斯基是个典型的上流社会的公子哥。虽然他不像《复活》中性格转变前的聂赫留朵夫那样始乱终弃,毁了一个纯洁少女的一生;但他不可避免的具有他们那个阶级所共有的那种对下层民众的优越感,自然不会太看得起这个老驿站长,更不会给予他应有的尊重。这从他面对找上门来向他要女儿的驿站长的态度就能看出来:带着一丝轻蔑,最后胡乱塞给老头几张钞票就把他打发走了,倒像是对待一个缠人的乞丐。这显然是由于二者之间悬殊的社会地位。他作为富有高贵的贵族军官,是“老爷们”中的一员,怎么可能会将一个十四品文官,下贱的驿站长接纳为自己的家庭成员?而冬妮娅呢?她看起来完全是被情欲冲昏了头,自然更不会去想到自己含辛茹苦的老父亲。年轻人都忙着追寻自己的幸福,却无人理睬可怜的老人,所以才会造成老驿站长穷困潦倒,最后忧伤成疾,酗酒而死的悲惨结局。
这一切孰是孰非都已不重要,《驿站长》的故事其实从某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年轻一代人与老一代人在对待家庭、爱情、亲情几者关系上的观念冲突。由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人性的自私,才造成了这一幕凄惨的活剧。
4社会的悲剧
普希金作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在他的《别尔金小说集》里也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低层的小人物。而小人物之所以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和结局,原因是什么?除了他们自身的怯懦和奴性,除了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的凌辱与加害,以及帮凶们的雪上加霜(比如小说里那个看出骑兵大尉居心不良却与他沆瀣一气的德国医生),更主要的,还是俄国专制社会的不平等。
贵族军官为什么可以地拐走自己看上的穷人家的姑娘,却不必担心会遭到制裁与谴责?老驿站长为什么在自己最心爱的女儿,自己生命中唯一的欢乐,唯一的精神支柱被无情地夺去后却只能忍气吞声,只敢向过路人发发牢骚?无非是因为在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金字塔底层的受苦人动辄得咎,养成了懦弱怕事的习惯;而顶端的老爷们却可以游离于法律制度之外,肆无忌惮作恶多端而不必担心会遭报应。
但普希金并没有将社会丑陋狰狞的本质完全展现出来。他笔下的明斯基并不是一个凶恶残忍的花花公子,我们甚至可以说他还是很爱冬妮娅的。所以和他一起生活的冬妮娅才会显得那么幸福,甚至连她的父亲也惊叹于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女儿竟有这般美艳”,也“情不自禁从一旁欣赏着她。”而且直到小说结尾冬妮娅也并没有像我们很多人预想的那样在成为残花败柳之后就遭到了无情的抛弃(虽然我们也不知道她以后的命运会是怎样)。虽然老驿站长还是默默孤独地死去了,但是他的那种担忧,甚至想到“冬尼娅或许已经沦落了,想到这点,不由得把心一横,但愿她快点死掉……”,就显得有写多余了。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对社会的谴责,减轻了小说的批判性。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那个社会与冬妮娅有着相同经历结局却比她悲惨得多的女性是比比皆是。卡拉姆辛笔下的丽莎不就是如此么?和贵族少爷相爱却被遗弃,最后自杀而死。而更多的女性则是由此堕入了深渊,沦为男性的玩物,比如《复活》里的玛丝络娃。老驿站长如是说:“这种姑娘,她不是头一个,也不是末一个,过路浪子拐了去,养一阵子然后扔掉了事。这种傻丫头彼得堡多的是,今日遍身罗绮,一眨眼,明日就跟穷光蛋一道去扫街了。”这也正折射出了那时无数走上歧途的年轻穷苦女性的命运。
在那样一个不平等社会,阶级出身注定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驿站长之死,正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