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情感长廊 |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但是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是在宋朝开始盛行起来的,到明清两朝,已与元旦齐名,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的别称也很多:“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等等;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团圆节”一词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还有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所以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嫦娥奔月与中秋拜月的习俗
后羿盖世神功吸引了不少人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后羿有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他本来和后羿是一对恩爱夫妻,但现在的后羿除了要处理日常的事物,还要用大量的时间去教授徒弟,就渐渐冷落了嫦娥。平时,她呆在后宫感到十分的孤单。
有一次,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了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心想这下我和嫦娥都能到天上当神仙去了,真格的作对神仙眷侣,快活一世。
后羿回到家里,就把这包不死药交给了嫦娥,还告诉她这仙药的妙处。说完就又出去教授徒弟去了。嫦娥一个人越想越伤心:你后羿说得好听,要和我一起到天上作对快乐的神仙眷侣,可你心里有我吗?你心里只有你那些徒弟。刚回来就又走了,老是把我一个人扔在这里。
嫦娥不禁黯然神伤,流下了眼泪。哭着哭着,她想起了那包不死药。她拿定了主意,与其一个人在人间孤孤单单,还不如自己到天上做个无忧无愁的神仙。她吃下半包仙药,但过了半天却毫无反应。嫦娥索性心一横:“后羿,我再也不要见到你了”于是又吃下了余下的半包药。
这次,终于有了效果。嫦娥突然觉得自己的身子变得轻飘飘的,竟然离开了地面,又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飞到了月亮上的广寒宫里。
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发生的事。后羿大吃一惊,捶胸顿足哇哇大叫。他明白是自己粗心,冷落了爱妻。但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嫦娥把所有的仙药都吃了,后羿不可能到天上去追她了。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忽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最爱吃的食品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
嫦娥在广寒宫里,看见了这一切,知道丈夫心里始终是爱着她的,但她已经不能回到人间,她要永远呆在这个冷冷清清的广寒宫里了。她对自己的冲动懊恼不已。唐人李商隐《嫦娥》诗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她只能在月圆的那天展露身姿,遥望自己的家乡和丈夫。后羿也在这一天看看自己心爱的妻子。后人就此逐渐演变出了中秋拜月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