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新编—前出师表
(2010-03-28 02:08:38)
标签:
文化 |
古文新编—前出师表
原著 (蜀汉)诸葛孔明 改写 华林居士
华林居士案:蜀汉诸葛亮之《前出师表》,矢志忠贞,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流传千古。在古文中,此文算是比较简单的。然,文中还是有部分章句不易理解。故本居士将原文稍作改写。虽有点半文半白,但旨在使现代人读而易懂之。呵呵,自不量力,班门弄斧,见笑,见笑!
关于出师北伐之请示报告
总统阁下:
属下诸葛亮在此进言,拟就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做出分析,并就出师北伐之事请示之。
国父先总统志在振兴中华,毕生从事统一天下之大业。然,事业尚未完成一半,便中途去逝。壮志未酬而身先死,常使属下为之挥泪惋惜。如今天下分为三块,我蜀汉国仅拥有川、甘、陕之地,经济贫穷,国势弱小。此实为危机四伏、生死存亡、多事之秋也。好在,我国政府内的官员勤垦办事、尽心政务,而守边的将士又忠诚志坚、舍命保国。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国父在时待他们不薄、关怀备至,而总统阁下又是国父之遗孤。滴水之恩,当永泉相报。故,他们愿效忠总统阁下以回报国父知遇之恩。
国父曾遗言曰:复兴尚未成功,诸君仍须努力。国父创业不易,总统阁下年纪尚青,作为一国之主,所承之业任重而道远,故而阁下之行为举止至关重要。作为辅佐国父创业之叔辈,属下在此有几句肺腑之言要向总统阁下奉劝之,望能采纳。
阁下宜广开言路、听取各方建议,以继承发扬国父礼贤下士、不耻下问之美德,弘扬光大仁人志士之精神。不宜妄自菲薄而自失价值,更不能举止失当而不合大义。总统府内之僚属、国务院内之官员,应一视同仁,其升官、降级之奖罚,好坏、善恶之考核,不宜内外有别。如有行为不端、违法乱纪者,或作风正派、忠直善良者,宜交付组织人事部去处理,论其惩罚与奖赏,以昭总统阁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执法不一致也。
总统府顾问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同志,皆忠良诚实、谨慎正直,因而被国父作为人才选择提拔,留给了阁下使用。属下以为,总统府内的事务,不论大小,都应征求这些顾问们的意见,然后再行实施。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弥补缺漏。向宠将军待人善良公平,通晓军中事务。向宠将军昔日曾随国父讨伐吴国,虽然我国军队在秭归兵败,溃不成军,但向宠将军率领的那支部队却得以保全,完好无损。通过对其军事才能的观察,国父认为其能堪重用。因而,大家就举荐其担任禁卫军司令。属下以为,军营中之事务,都可以征求其意见与建议,定能使部队协调齐心,和睦相处,赏罚分明,各得其所。亲贤臣,远小人,此乃西汉朝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乃东汉朝之所以衰败也。国父在世时,每当与属下讨论此事,就会情不自禁地抚掌叹惜,痛恨东汉朝恒、灵二帝之亲信阉党、重用小人而败国。总统府顾问郭攸之和费祎同志,秘书长陈震同志,国务委员张裔和蒋琬同志,都是忠贞不渝、高风亮节之士,愿总统阁下信任而重用之。如按此行事,则我蜀汉国之兴隆,指日可待也。
属下原本一介草民,隐居于南阳邓县,结构野草起室庐,躬耕务农,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名于诸侯。国父不以属下位低识寡,而屈尊自谦,三顾属下于草庐之中,咨询属下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答应国父而为之效劳。公元二零八年,遇上曹贼南侵荆州,国父在当阳长坂被其击破,退至武汉。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属下受国父之命,出使东吴,向孙权求助,开始了蜀、吴的第一次联合,打响了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使得曹贼之八十万敌军灰飞烟灭,争取到了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而创立了我蜀汉之基业。如今来算来,二十一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国父东伐孙吴,在秭归中吴将陆逊奸计而被击败,退居白帝城。公元二二三年四月,在永安宫病笃而仙逝。国父知属下谨慎,故在弥留之际,从成都召来属下并临终托孤,嘱余辅助新主,讨魏兴汉。当时属下感动得涕泣而曰:属下愿竭尽辅佐重臣之力,效以忠贞之节,死而后已。
接受国父遗命主持军国大事以来,日夜担忧叹息,恐辜负了国父重托而无所成就,有损于国父善于用人之名声。故于公元二二五年五月率军出征,度过金沙江,深入不毛之地,与南方少数民族叛军作战。如今南方叛乱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充足,当召告三军将士,出师北伐,以定中原。在此,特向总统阁下请示,授权属下实施出师北伐之战略行动。属于愿竭尽全力,攘除曹魏奸凶,复兴中华,还都于长安、洛阳。此乃属之所以报效国父而忠于总统下之职分也。
至于为国家权衡利弊、出谋划策,则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同志之责任也。为表达属下讨贼复兴之决心,身为总理,愿在总统阁下前立下军令状,如果此次北伐没有成效,则治属下之罪,以告国父在天之灵。若出谋划策不力,则问责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同志,以通报其失职,惩罚其过失。总统阁下也宜自行思量,征求高明的计策,采纳正确的建议,继承国父之遗志。若能如此,则属下不胜荣幸,万分感激不尽!
今当出征远行,感慨万千,面对所写之报告,老泪纵横,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