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情书小电影

标签:
娱乐伊尔凡·可汗午餐盒印度电影 |
分类: 影记 |
谈论印度电影的时候,我们多数是在谈论宝莱坞,动辄三个小时的篇幅,长段极尽华丽的歌舞,撑起一部部商业通俗剧,有时产量之高,颇令人厌倦。但回望上个世纪的印度电影,甚至是“宝莱坞”这个提法或体系形成之前,森德拉姆、雷伊、伽达克、奈等导演不同程度践行人文关怀为主旨的影片,以及一些主流大片中鲜明的对低下层生态的关注(其实是另一种想象),构成印度电影在通俗剧法内外全面开花的地气传统。新世纪后以米拉•奈尔为代表的电影人,以摒弃烂俗桥段的文艺电影扬名国际,自然颇有投西方视野所好之嫌,但无疑是为印度电影在国际的形象开拓了新的面目。当然,在主流商业片外,产量庞大的印度电影工业每年也源源不断产生各种闻所未闻的小众电影,比如诠释“立地成佛”的古装传记片,比如以伽达克本人为原型的实验传记片。但最耐人寻味的作品,还是介于这两种趣味、规模与美学截然不同的影片规制之间的文艺电影,比如2010年的《飞行》,聚焦丧母的男孩与暴躁父亲的关系,在写作梦想驱动下,挣脱“家”的管制。影片获得63届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大奖提名,更在国内获得了超过年度大作《我的名字叫可汗》的良好口碑。
而最近的印度小成本文艺电影,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在去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获得大奖的《午餐盒》(2013),这部某种程度上是跨国合作的印度电影,没有长时间大篇幅华而不实的歌舞,也欠缺生生死死的爱情通俗剧桥段。一名家庭主妇精心烹制并托运给异地上班的丈夫的午餐盒被送错,到了一位即将退休的中年丧偶的男子手中,主妇与这位不曾谋面的男子展开书信来往,尽诉心中情,更带出其关于家庭、生活与爱的思考与渴求。
相较主流宝莱坞大片而言,影片的节奏极尽缓慢,但拍摄城市场景与生活细节丰富沉稳、素淡动人。少妇伊娜为丈夫做饭,楼上阿姨用篮子从窗口吊下美味香料,教他烹饪进午餐中,这位从未出现在镜头前、只从窗口发出声音的坚强婆婆(照顾植物人丈夫之故),在关键时刻为伊娜提点人生,是影片一位全知全能般的“幕后”英雄,而正是她送给伊娜的香料,令原本普通的午餐焕发独特美味,当拿错餐盒的会计师费兰迪打开后,为这美味而惊诧无比。这神奇的香料,穿针引线,成为伊娜与费兰迪之间情感联接的线索,失去了香料的午餐,骤然变得淡然无味,这一层敏感的味觉信息,在没有收到午餐的伊娜丈夫那里,是完全无效的,影片亦因此暗指伊娜夫妇貌合神离的婚姻本质。
《午餐盒》在细腻铺陈“午餐盒”的叙事作用之外,更以冷静的视角拍出孟买的城乡图景,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送餐员、雨中来往匆匆的城市,城乡间来回穿梭的列车及车里的各色人等,甚至是费兰迪所在公司的日常生态,皆在镜头不经意的移动中成为观者的深刻印象。这是充满梦幻的宝莱坞大片无法呈现的写实面相,午餐盒串联起的既是两名主人公的情感脉络,更在其流通过程中,向银幕外呈示当代印度社会空间。运送午餐的这一套服务称为“达巴瓦拉”(dabbawal),是极富印度特色的一种午餐递送服务,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百多年前的英国殖民时期,超高的准确率保证了家人做的午餐高效快捷送至用餐者手中。这一对素未谋面的孤独男女,因为概率极低的一次误送,开始了书信往来。剧本细致入微,拍摄亦不落俗套,新人导演赖舒•彼查细心拍下了达巴瓦拉送餐全过程,又细腻展示片中人际关系:费兰迪面对前来接替他的年轻人,由排斥而到交心,与其和伊娜通信的心灵接近相成对照,人物关系的进展,多数依托于身处的环境,火车、办公室等,而某种程度上来说,《午餐盒》讲人情,更是关于普通人的人情,平淡丰富,自然天成,这是这封“美味情书”最难得的地方。一些批评指影片是为欧洲艺术电影标准而拍,细节如此精准地契合叙事发展,注定是一部“获奖面相”的影片,但事实上,正是对于世人眼中宝莱坞大片刻板印象的规避,成就了《午餐盒》感动人心的力量,任何电影语法皆是手段,归根到底是效果,《午餐盒》在普世的意义上,达到了一部小成本文艺电影的高水准。
由《午餐盒》亦可看出,当代印度“小电影”,在填补大片审美疲劳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传达当代印度社会生态与文化承担载体功能,《午餐盒》对送餐系统“达巴瓦拉”堪称不遗余力的展示,正是这一印度或曰孟买特色向世界展示其存在情状与特色的绝好渠口,通过送餐,透视妇女为丈夫做午餐以期抓住胃与心的心态,亦是当下印度婚姻关系的一种映射,而达巴在被运送途中需要经过的运送程序,如自行车、火车、派送秩序,以及对于午餐盒本身形状规格(通行的规格是圆筒形四格装)的反复展示,都在在将一套真实存在的印度社会风俗以影像传递出去,这在常规的文字介绍中是很难在受众脑海里建立形象的,但由故事及物件,可以比较容易地向世界传达关于“达巴瓦拉”的形象。在笔者同样激赏的另一部新导演小成本影片《路过蜻蜓》中,借由问题少年的成长展示的北孟加拉邦与加尔各答地域人文图景,亦是故事之外最令人惊喜之处,唯美的镜头难以掩盖平凡世界的庸常,是这部风格更加隽永的影片隐秘而趣味交杂的魅力所在,同时,这也是印度文艺小电影区别于越来越像大型mv的主流商业片的亮色。当然,宝莱坞也非常值得欣赏,但观众若想看到一个相对客观真实(即令是纪录片亦不存在绝对客观)、去刻板印象的印度,宝莱坞大片通常会令人比较失望。
《北京青年报》2014.9.23
而最近的印度小成本文艺电影,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在去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获得大奖的《午餐盒》(2013),这部某种程度上是跨国合作的印度电影,没有长时间大篇幅华而不实的歌舞,也欠缺生生死死的爱情通俗剧桥段。一名家庭主妇精心烹制并托运给异地上班的丈夫的午餐盒被送错,到了一位即将退休的中年丧偶的男子手中,主妇与这位不曾谋面的男子展开书信来往,尽诉心中情,更带出其关于家庭、生活与爱的思考与渴求。
相较主流宝莱坞大片而言,影片的节奏极尽缓慢,但拍摄城市场景与生活细节丰富沉稳、素淡动人。少妇伊娜为丈夫做饭,楼上阿姨用篮子从窗口吊下美味香料,教他烹饪进午餐中,这位从未出现在镜头前、只从窗口发出声音的坚强婆婆(照顾植物人丈夫之故),在关键时刻为伊娜提点人生,是影片一位全知全能般的“幕后”英雄,而正是她送给伊娜的香料,令原本普通的午餐焕发独特美味,当拿错餐盒的会计师费兰迪打开后,为这美味而惊诧无比。这神奇的香料,穿针引线,成为伊娜与费兰迪之间情感联接的线索,失去了香料的午餐,骤然变得淡然无味,这一层敏感的味觉信息,在没有收到午餐的伊娜丈夫那里,是完全无效的,影片亦因此暗指伊娜夫妇貌合神离的婚姻本质。
《午餐盒》在细腻铺陈“午餐盒”的叙事作用之外,更以冷静的视角拍出孟买的城乡图景,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送餐员、雨中来往匆匆的城市,城乡间来回穿梭的列车及车里的各色人等,甚至是费兰迪所在公司的日常生态,皆在镜头不经意的移动中成为观者的深刻印象。这是充满梦幻的宝莱坞大片无法呈现的写实面相,午餐盒串联起的既是两名主人公的情感脉络,更在其流通过程中,向银幕外呈示当代印度社会空间。运送午餐的这一套服务称为“达巴瓦拉”(dabbawal),是极富印度特色的一种午餐递送服务,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百多年前的英国殖民时期,超高的准确率保证了家人做的午餐高效快捷送至用餐者手中。这一对素未谋面的孤独男女,因为概率极低的一次误送,开始了书信往来。剧本细致入微,拍摄亦不落俗套,新人导演赖舒•彼查细心拍下了达巴瓦拉送餐全过程,又细腻展示片中人际关系:费兰迪面对前来接替他的年轻人,由排斥而到交心,与其和伊娜通信的心灵接近相成对照,人物关系的进展,多数依托于身处的环境,火车、办公室等,而某种程度上来说,《午餐盒》讲人情,更是关于普通人的人情,平淡丰富,自然天成,这是这封“美味情书”最难得的地方。一些批评指影片是为欧洲艺术电影标准而拍,细节如此精准地契合叙事发展,注定是一部“获奖面相”的影片,但事实上,正是对于世人眼中宝莱坞大片刻板印象的规避,成就了《午餐盒》感动人心的力量,任何电影语法皆是手段,归根到底是效果,《午餐盒》在普世的意义上,达到了一部小成本文艺电影的高水准。
由《午餐盒》亦可看出,当代印度“小电影”,在填补大片审美疲劳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传达当代印度社会生态与文化承担载体功能,《午餐盒》对送餐系统“达巴瓦拉”堪称不遗余力的展示,正是这一印度或曰孟买特色向世界展示其存在情状与特色的绝好渠口,通过送餐,透视妇女为丈夫做午餐以期抓住胃与心的心态,亦是当下印度婚姻关系的一种映射,而达巴在被运送途中需要经过的运送程序,如自行车、火车、派送秩序,以及对于午餐盒本身形状规格(通行的规格是圆筒形四格装)的反复展示,都在在将一套真实存在的印度社会风俗以影像传递出去,这在常规的文字介绍中是很难在受众脑海里建立形象的,但由故事及物件,可以比较容易地向世界传达关于“达巴瓦拉”的形象。在笔者同样激赏的另一部新导演小成本影片《路过蜻蜓》中,借由问题少年的成长展示的北孟加拉邦与加尔各答地域人文图景,亦是故事之外最令人惊喜之处,唯美的镜头难以掩盖平凡世界的庸常,是这部风格更加隽永的影片隐秘而趣味交杂的魅力所在,同时,这也是印度文艺小电影区别于越来越像大型mv的主流商业片的亮色。当然,宝莱坞也非常值得欣赏,但观众若想看到一个相对客观真实(即令是纪录片亦不存在绝对客观)、去刻板印象的印度,宝莱坞大片通常会令人比较失望。
《北京青年报》201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