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他们在波士顿

标签:
丹尼斯勒翰命定日文化 |
分类: 书舫 |
丹尼斯•勒翰调转枪头,以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来呈示美国历史,着实令人料想不到。由《神秘河》及《隔离岛》或《宝贝,再见宝贝》,勒翰的小说格局确实不小,但都是于人心内里申发,来展现限定时空的个体遭际,换言之,是以时代来写人与人性。而《命定日》这部勒翰最新的作品,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由散乱的个体来组合成一个大时代里的大事件——1919年波士顿罢工。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与其时的美国社会图景交相辉映,奏出宿命交响。
小说选取了三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构成三个叙事门墙:波士顿警察世家之子丹尼、黑人男仆路德•劳伦斯以及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传奇棒球手贝比•鲁斯。有意思的是,作为真实人物存在于小说中的贝比,每次出场,都是作为串联其他两位虚构人物的引线而存在,是以其“戏份”远远不如丹尼与路德来得多。小说的历史叙述基本上由丹尼、路德这样的虚构人物所进展的假定性叙事及由贝比、柯立芝(时任马萨诸塞州州长,后来的美国第30任总统)等组成的纪实性叙事构成,一条线是主人公各自沉浮命运的相逢,杀黑手老大逃亡至波士顿的路德,遇上陷入警界罢工风潮与一战后工人运动夹缝的丹尼及其家庭,引出连串关联种族、移民、阶级与社会人心议题的事件,另一条则是实打实描述棒球界的内幕及政府高层面临愈演愈烈的无政府主义风潮所进行的判断。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在煌煌数十万言的文字里,教人难分真与假,进入历史又跳脱历史。
与代表作《神秘河》作比较,恰可以看出勒翰小说在《命定日》(2008)所作的转型之成与缺,一方面,将小说的格局由一时一地的人心探引上升到俯视苍生的高度,在书写波士顿大罢工场面的段落中,几乎完美地呈示了全景式的波士顿大爆炸,由糖厂爆炸到警察加薪问题,动乱的逼实描写,加上路德作为一个负罪黑人在此中的遭遇,正是很难驾驭的表层桥段与内在联系,被勒翰写得磅礴。另一厢,正是由于结合微观视角(丹尼和路德的个人经验)与宏观场景,令这两种份属不同规模的叙事或曰纪实主体在结合上面临极大挑战,显然,勒翰试图以多元类型(悬疑、黑帮、社会写实与犯罪)糅杂来解决问题,而这部事关整个美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小说,显然在这宏大与细微之间,显得进退维谷,一方面,作为传奇性的黑帮与悬念吸引读者翻章过页,另一方面,则又被一次次的近乎实录的社会命题所打断。
然而对于勒翰来说,《命定日》依旧是革命性的尝试,它直面了一九一零年代美国社会的诸多问题,亦并不回避一次次提及甚至强调种族歧视及移民心态的现实,最重要的一点,正是这些在“传奇性”中发生的故事里的批判性,令罢工的时间获得异常强大的爆发力,重视这一事件,不单只是简单地回顾,更是动魄惊心、虽然不情不愿但必须坚持的反思,正如书中艾迪•麦肯纳抬手不眨眼的一枪,点睛的笔触偶发,却针针见血。这正是勒翰小说一以贯之的吸引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