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景》文讯(2012.4):一封情书

(2012-03-28 20:08:24)
标签:

雨果

艺术家

奥斯卡

文景

文化

分类: 影记

84届奥斯卡新鲜出炉,《艺术家》勇夺影片、导演、男主角等大奖,变成评委集体致敬影史的动作,教人难以相信同样的班底(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演员让·杜雅尔丹及贝热尼丝·贝乔)之前居然拍过《里约谍影》、《开罗谍影》这样怪咖的作品。事实证明,“情怀”二字真个很管用,全程黑白默片,对评委来说应景得恰到好处,数字与胶片,叙事与影像风格,矛盾与承接,今日恰似当初,是夕阳或旭日的当口。

纵观学院奖之前的提名名单,在在可见全年制作颇多致敬过往,无论讲述撒切尔夫人盛年与晚年的《铁娘子》(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亦以此第二次登顶金像影后)、回顾20世纪初被战争破毁之欧洲精神的《战马》(全程陪跑,颗粒无收)以及回味五十年代icon人物梦露的《我与梦露的一周》(同样无有斩获)等,一股股怀旧风气接踵而来,遑论最佳原创剧本得主《午夜巴黎》(伍迪·艾伦照例不出席颁奖礼)。然而最妥帖的一封情书,写给了电影本身,《艺术家》自然目清晰,趣味鲜明(电影声音改变观看口味与方式),与马丁·西科赛斯仅仅收获音效摄影等技术奖项的《雨果》相比,却显得精明有余。

从片头航拍巴黎夜色,转向巴黎火车站,之后直入站台而至大钟顶端的长镜头开始,《雨果》便已经将文本自身牢牢挂在了电影史的脉络上,不断耀示着其与影史长河的千丝万缕。1895年诞生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是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以火车站为原型背景,一方面是其欲牵出并致敬的主人公——亦是电影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导演,其时(1920年代末)沦落为火车站玩具店主的乔治·梅里爱,一方面亦是承接影史长河的源头,影片色彩取冷蓝黄两色基调,车站各色人等彷如流动盛宴,分分钟诸味杂陈,小主人公雨果身兼技术男与技术男之子两重身份,指认着电影作为工业及电影作为玩具(他与他父亲一同试图修复博物馆捡来的机器人,而此机器人一旦开动,便可自动书写文字,外形又很难不让人想到弗里茨·朗格《大都会》的某些场景),由他而牵出玩具店的老板,貌不惊人的老头,却正是世纪初电影业的大魔术师梅里爱,由机器人牵出了梅里爱其时几乎湮没在时间里的辉煌过往,更在电影教授塔巴牵引下,令早将往事深锁的梅里爱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影片主要发生场景火车站,在西科赛斯规划下成为主人公蜗居场所(雨果寄身于钟楼,梅里爱隐居在不远的小楼),而整个巴黎,却成为迷影情愫的萌发地,作为电影的诞生之所,无疑更具深意。

假如《艺术家》是试图用黑白映象向默片时代邀功(当今在世导演中唯一一位默片亲历者是葡萄牙的奥利维拉,年过百岁并仍有新片问世,其余的“魔术师”们皆无缘见到此片),那么《雨果》则在寄寓世俗童话向电影艺术的襁褓时代轻轻一吻,由于代入了具体的致敬客体(梅里爱),显得不那么辉煌显赫,甚至表现出在世俗中求大团圆的吊诡悖论,一方面是在自人间喜剧层面切入,另一方面不免寄托太多对早期电影史的美好想象,梅里爱的时代,当电影并未作为一种普泛艺术深入大众之时,未必真如今日言必迷影的全民迷恋时代生人看起来如此伟岸,但它道出了一个简单却常被忽略的事实,今日之所有幻化桥段,无不脱胎自最初的艰苦尝试,在停机再拍初试水的境况下,完成一个人物的凭空消失,是需要想象力及其背后对于影像的极度好奇心的,这种好奇心一直延续至今,乃一切电影创作与接受的最本质,亦是所谓“迷影文化”的核心价值。

所以,马丁的情书,写在影史将近百廿年时,写得含蓄,动人,当然有其煽情一面,却深合执着的观影情绪。当然,这封情书里的巴黎委实太美,机器人开动画出的《月球旅行记》(梅里爱导演,1902年)也颇令人动容,而当雨果在梦境与现实中两度跳下轨道面临飞来火车时,所有目光,一面投向或3D银幕或电脑显示器,一面,也在越来越深地加固精神深处的影像迷狂。

 

 

《文景》2012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