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与骨的汤式图谱

(2010-12-10 22:21:16)
标签:

汤祯兆

香港电影血与骨

文化

分类: 书舫

詹宏志眼中的汤祯兆乃是“另一个香港文化评论界的‘游离分子’”,侧重表达阿汤关注香港社会之外犹对日本通俗文化有深入研究。一张作品表,从《日剧美味乐园》到《AV现场》,既《命名日本》又《日本中毒》,教人颇将同好谈并写日本文化的蔡澜一时抛在脑后。然而读过了《香港电影血与骨》(以下简称《血与骨》),则又对这张列在勒口的表表示陌生。汤祯兆笔下的香港电影,岂止是活生生的速读文本,俨然成为多棱透镜下的香港电影文化生态的缩影。

汤祯兆声称“‘草根’是我个人影评书写上的关键词”,倒非一味自谦之辞,《血与骨》所收录的前前后后五十余篇评论作品,皆是对生动电影文本或影坛现象的锐意读解,实打实地基建于作品或事件本身。如立足后张国荣时代分析其背后传达的明星形象与时代命题,又或关注CEPA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施后对香港电影业的利弊,当然更精彩的,莫过于对《无间道》、《江湖告急》或《毁灭号地车》等作品的场面、身份设计与环境选择的读解以及针对郑保瑞、刘镇伟等作者化风格显著的导演作品从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阐释。

然而这种由文本到产业到作者研究全方位铺开并直接建立在其由影迷到学习影评到学习如何懂得“影片不应是什么”的过程基础上的评论视野终究还是体现出一种“反草根”的特质。自然这不是说汤祯兆本人越来越脱离草根性,而是行文中充沛的理论功底,在令人击节赞叹的同时,亦带来另外一种潜在的忧思即如何避免过度阐释。诚然,以荣格阿尼玛原型来论述刘镇伟作品中的自我修正或以类型研究方法审视叶伟信电影的叙事策略都是相当独到的视角,同时亦需要与惯常观感式影评相异的理论基础,然而这种从内容到形势颇为精英化的表述往往容易走向迷途。正如本书中最为人称道的荣格理论解析刘镇伟电影,通过阐释荣格的阿尼玛原型来审视刘镇伟作品中的时空穿梭与自我修正母题,观点固然独到,却不无偏颇地从潜意识层面解读了《大话西游》的经典性确立为“除了找他找到了周星驰作为银幕上自己的最佳代言人外,更重要的是把现实中的周星驰放进了电影的虚拟世界,企图启动对方的阿尼玛装置去为他作自我复原的疗程……”

自然,作为扎实的文本细读,汤祯兆无论在解读《毁灭号地车》的迷宫空间渊源抑或以《柔道龙虎榜》为引建立香港电影本土想象延续的话语,都是非常具有洞见与个性的解读方式,《血与骨》虽然存在着某些偏向形而上、与官场思维的草根气质有所偏离的场域,依旧清晰而明白地剖开香港电影的血肉,无论切的手法如何,起码是源于正牌庖丁。这应当即是此书想要并已然达到的目的了。

 

 

血与骨的汤式图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