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杀不了我妈妈

(2010-03-23 00:43:36)
标签:

我杀了我妈妈

哈维尔·多兰

娱乐

分类: 影记

《我杀了我妈妈》看来就像一出诚实的对照记,十六岁的少年于贝尔与单身母亲塞尚多在去学校的私车上、于日常家居的饭厅里,不断上演着叛逆与管制的冲突好戏,鸡毛蒜皮都是两人斗气的导火索,看来彷如自家屋里的亲子危机,我们自己的生活,岂非也是在与父母的不断反叛与谅解中匍匐前行的么?

这部电影最大的宣传点应该是加拿大青年导演哈维尔·多兰,这位1989年出生、帅气凌人的青年自编自导并主演了《我杀了我妈妈》,这也是他导演生涯的处女作,一举夺下09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艺术电影奖、SACD奖以及青年视野奖,一时羡煞同龄。见到某些评论指这部影片或受王家卫影响,确实有那么些端倪,比如整部片子丰富饱满的色调与迷离沉静的摄影风格,但说到底它不是王家卫式的喃喃自语,这些色彩影调服务的是一对随岁月流逝不断“分裂”的母女,幼时尚可以促膝长谈的母亲在儿子眼里成了对自己事事都看不顺眼的死老太婆,甚至不愿意在车上与正在开车的母亲说上一句体己的话。用拉康的解释,是青少年终于看到了自我的存在而急于摆脱婴儿时期将母亲与自己认同为同一个体的谬误。用中国老百姓的观点解读,那是一道无论你十六岁花不花季都得跨过去的叛逆期门坎而已。

与众不同不在于多兰帅弟弟顶着半头玩世不恭的秀发还是个同性恋,这只是母子嫌隙的催化剂而已,而所有的心理机制在影片开始都得到清楚交代,黑白影像是儿子自拍的叙述段落,与色彩斑斓的正常叙事段落互相交织,慢慢我们知道儿子并不是你死我活地恨母亲,而是找不到爱的适当方式。真正令帅才发光发热的观影惊喜来自于拍两人对话场景时独特画面表达,往往是母子二人置于同一画面的平衡中景,然后双人对切,如果是母左子右,则母亲画面中大于等于二分之一的左侧空间是背景,儿子亦然,只是左换作右,这种在平淡影像中显得尤为突出的构图形式,正是影片中的母子缺失感的放大:他们在对话,但他们永远是空虚无依的,母亲关切地严厉指责儿子这儿那儿的缺点,儿子则固执地觉得母亲从来不曾爱过自己。而除此之外,影片大量的固定双人中景,画面是对称而平衡,于贝尔与老师朱莉、与新寄宿学校的同学同坐一桌,采用的皆是这种处理,具有某种固定仪式般的冷静,而显然,冷静之下是于贝尔亟待独立的愿望,又是母亲大人严词之下的寸草之心。

看影片名字仿佛预示着一个意料中的意外,但是却没有,《我杀了我妈妈》并没有作为一个高潮冲击出来,却散落在长镜头拍摄两人在行驶中的车内火药味浓重的对话或是厨房中的彻底摊牌中,又一次次被唤醒在主动洗衣服做饭的儿子与深夜吸毒后无法自持而情绪崩溃的儿子与母亲相拥时缓缓自门口退出的镜头下。“杀了妈妈”简约成一个心理暗示的符号,在于贝尔的个案中父亲缺席,是以弑父情结转换到母亲身上,然而于贝尔一声声每每出自肺腑的“我爱你”将弑母情结消解得干干净净。多兰在接受INOCINEMA.com专访时坦言作品源自自己高中时写的短篇故事,依据自己的经历写成。

本来就如此,绝不止于贝尔一个人问得出那一句“如果我死了你怎么办”,自然千万父母都会沉默却暗暗心里回答“我也会去死”。结局是有色童年追忆,母子并肩而坐,“老年痴呆”的诅咒注定只是脱口而出的一句妄言,既然大家的记忆都如斯凛冽,真的怀疑多兰的下一部作品,还能不能保持这样的锋芒。

 

我杀不了我妈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