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艺术赏析张雨生逝世十周年纪念 |
分类: 音眸 |
象牙塔中独自挣扎的我再度听到《我期待》熟悉而遥远的音律悠悠,澎湃的心境一如当初,七年前那些颠仆候命的日日夜夜。当年的我尚可以随着雨生一同嘹亮高歌,而今却意气消沉,仿如行尸走肉。一晃间,原来张雨生这个名字,已经在时光的流动里驻足了十年。十年前那场对我来说无关痛痒的灾劫,生生取去了以为音乐天才如日中天不羁的灵魂,改变了台湾流行乐坛的走向与格局,对于聆乐如命的歌迷,无疑是不情愿的永远的痛。
对我个人来讲,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大陆地区,爱上张雨生的声音,他的音乐,他的创作,他的态度,那般深刻的影响力,全都不曾经历,或者可以说对我基本没有影响。昔时尚幼的我,被禁锢在所谓正统教育体系所深发的种种身不由己中,自觉自愿地努力当着一个理想中的优秀者,根本对于外部世界的种种一无所知。第一次听到“张雨生”三个字,已是他离世后的数月,在电台一遍又一遍的纪念短片中。而真正把他合三年前电视上看到的《我的未来不是梦》MV对上号的,已在1999年的冬日,音像店老板不无唏嘘地推荐我一盘封面充满了祭奠意味地盒带。当我从《大海》、《口是心非》一路听到《永远不回头》、《一天到晚游泳的鱼》,立时就明白了97年深秋为什么成为那样一个失落的秋天。这样一把嗓音,如此执著的音乐,突然冰消在一场意外,天妒英才。
在众多宝歌中,最打动我的始终是《我期待》,这首歌所属的《卡拉·ok·台北·我》专辑据说当年销量惨败,如今却成为张雨生为数不多的创作专辑中的一张典范,当真讥诮得很。话说回来,即便听过了陶晶莹拼力拔高的隔世合唱,都难以盖过独唱版无双的光华。这首歌有别于专辑中一些实验性较强的曲目,以其独有的沉郁而勃发的强烈感染力征服了昔时那个茫然不知措急需发泄的少年——我本人。开首是沉静舒缓的钢琴,沉淀下繁华都市的浮躁气氛,随着“我期待,有一天我会回来,回到我最初的爱,回到童真的神采。”雨生沉稳又有些许忧郁地吟唱着纯真、天籁、秋凉的爽快这些现实中已然遍寻不获的美好。皆知雨生深受老庄的影响,所以他的创作里总能找到返璞归真的追寻。《我期待》的前段颂出许许多多失落的映象,缓缓流淌着握不住的过往。终于在“say goodbye”的高音抒放里,满肚郁结、一腔愁闷,一口气冲口而出,到了“昂首阔步,不留一丝遗憾”到达巅峰。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是张雨生与林志炫在某综艺节目中对飙高音,层层而上,结果terry的假声终于顶到了极限而雨生却依然毫不费力。坊间居然有朋友将张雨生与帕瓦罗蒂并列,这自然是夸张过头,但是单单是高音方面,张雨生确实是实力到家,这一点在最后的专辑《口是心非》中的《河》亦可窥得一斑,最后一句“这里有爱”,一再突破音高,成为叹为观止的一声绝响。另外一首《玫瑰的名字》也体现出相似的个性。而雨生的声音,相对于他的创作更为普罗大众所接受,这也是一系列非他原创的商业之作诸如《大海》、《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大红的主要原因。
纵观宝哥的音乐历程,除了可以旗帜鲜明地将其作品分成截然不同风味的原创与商业两种分界之外。其在两种分明的音乐世界中自在游走、商业上固然获得大的成功,创作的作品亦是水准非凡,而且几张全原创作品的水准螺旋式上升,的确看得出其用心之良苦。作为歌手,《我的未来不是梦》、《大海》、《还是朋友》每首歌都成为今日绝版的经典之作。作为创作人,则可毫不为过地用“才华横溢”来形容,不论是关注人世的《我是多么想》,还是自由灵动的环保先驱概念之作《带我去月球》,又或者狂烈不羁的《河》,博来“音乐哲人”美誉的同时,也彰显着其时台湾乐坛最特立独行的一种话语。不同于同时期较早的李宗盛或者周华健为代表的滚石旗下音乐风格之都市哀愁,张雨生所表现的,恰是领先于同辈的环保概念,曲风变革的锐意而非一味在抒情上作烂俗的延续,即便伤心,也要意气风发如《如果你要离开我》,哪怕柔情都会成为《湖心草深长》悠悠静静。更不用说立意在当年算得上绝对另类的《动物的悲歌》以及到后来《心底的中国》的家国情怀或者《沉默之沙》这般沉静的厚积薄发。
我不算一个骨灰级的迷,只是因为喜欢听,所以爱上这把声音,这般态度。从什么音乐理论角度来分析一个歌手的作品,根本不是我的专长,我能够道出的感受,就是听张雨生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凡是听《口是心非》必然免去失眠之苦,而听其他唱片则几乎无法静下心来,这一点独特,可能是十年来,能对宝哥所做的最真的倾诉了。
昂首阔步,不留一丝遗憾,纵然已经逝去,留下的确实永远的最坚强的声音和音乐的一个短暂而耀目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