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所熟知的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

标签:
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文化 |
分类: 常识 |
http://s10/mw690/4abb8d3dgd0153b827679&690
2012年,北京将天安门建筑群纳入的中轴线申遗工程。为国人所熟知的天安门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更具有极高的政治象征意义。这里的每一个举动,都牵动着人们关注的神经。巨大反差的蛋壳式国家大剧院,内部翻建而外立面照旧的国家博物馆,都曾成为热议话题。被称为天安门广场周边建筑群的“收官之作”——全国人大机关办楼,则平实低调的不为人们所知。
自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全国人大并没有自己专用的办公场所。1959年,作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首的人民大会堂落成,大会堂南端为全国人大机关的办公楼,但是由于地方狭小,全国人大不得不在西交民巷、大会堂宾馆、西黄城根北街、南二的商务会馆等四五处分散办公。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足够的办公场所,这在很多人想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这块橙色底白字的牌子,直到第七届大人委员长万里提出全国人大制度化建设,才实现了挂牌。
对于人大常委会是否应有自己的办公楼,讨论始于六届人大。为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彭真上任委员长后力主建“大厦””,当时定的名称叫“人民大厦”。选址、设计、搬迁、拨款都进展顺利,并于1985年动工,但不久因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最终工程搁浅。2001年,由法国人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湖中明珠”,在这块旧工地上兴建。当年大厦没建成,为解决办公场所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人大向铁道部支付了一笔资金,接手了位于人民大会堂南侧西交民巷的一所铁道部设计院旧楼。后来又在此翻新盖出了一座6层新办公楼,这就是“23号院”,“ 23号院”的东侧是人民大会堂宾馆。
http://s16/mw690/4abb8d3dgd0153126b3ff&690
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位置图
2008年2月,酝酿多年的人大办公楼终于在西交民巷开工建设。建筑定位为人大会堂附属的办公建筑性质。选址位于“23号院”以南的西交民巷,东距正阳门城楼近百米,南临前门西大街,与“老舍茶馆”隔街相对。在施工区域内有优秀民国建筑、北京市市级保护文物——建于1922年的中国农工银行旧址。这幢楼现为中国记者协会办公楼,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就曾在此楼拍摄。根据有关部门要求,该楼向西了平移了50 米,并顺时针旋转3 度。
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占地2.52公顷,总建筑面积为83000平方米,工程预算13亿元人民币。建筑地下2层,地上7层,高32.90米。建筑东西长172米,整体与人民大会堂180米长南立面对齐,其南北中轴线与人民大会堂南门轴线一致。南面临前门西大街一面采用“中心开敞式”布局,两翼张开,中心入口凹入,正中整洁明亮的玻璃幕墙上方悬挂庄严国徽。简洁朴素又雄伟大气的7层大楼,与天安门广场周围的现有建筑协调。建筑外立面为暖灰色花岗岩,同人民大会堂建筑色调一致。建筑顶部造型取意于中国古典建筑的“飞檐”,和人民大会堂的琉璃檐口相呼应。
建筑内部东西两侧形成两个内向的独立绿化庭院,办公楼环绕庭院布置。在办公楼的南侧及东侧各有一块绿地,面积共约8842平米。南侧绿地以左右对称的栽植风格,通过油松、银杏、紫薇的相互搭配,烘托出建筑的庄严肃穆感。东侧绿地由绿荫停车场和绿化带构成,主要以银杏、国槐、垂柳、油松、云杉、玉兰、紫薇为主,种植风格自然,突出春夏季景观效果。
2010年11月,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建成。作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办公场所,全国人大机关的几个办公区都已经统一集中到这里,各个委、局的上千名工作人员“喜迁新居”,而人大的首长们则仍然在人民大会堂内办公。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蒋劲松认为,有了办公室,可以推动人大制度化建设、专业化建设以及委员专职化。有专家指出,各国国会、议会的专用办公楼,是国家权力的重要象征,如美国国会大厦、俄罗斯国家杜马大厦、英国议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都是世界知名建筑。全国人大作为中国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独立专用的办公场所,既彰显了人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有利于更好地履行职能,推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