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青年看台湾(特约稿:刊于海峡之声)
台湾行:雨中的九份
文/阳光
九份老街在新北瑞芳区距离台北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走过一些古城老街,印象中那都是些有故事的老地方,要么是一些名人居住过的故里,要么它作为一种陪衬出现在名人的故事里。但凡是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圣地必有它独到之处,1990年,它首次出现在台湾导演候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中,2001年又出现在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中,同年台湾歌手陈绮贞浅吟低唱出一帖疗伤寻味的药引——《九份的咖啡店》,它的出现让一众寻味的旅人有了一个一定要来此坐山面海,一揽其雨情有独钟的理由。这些喜欢台湾自由行的人中更多的是日韩青年,他们重走宫崎骏眼中的神隐世界,孤悬在山丘上的九份,以能鸟瞰基隆港山海险峙,雾雨迷蒙的美景而闻名,背山面海的如梦场景与镶嵌在山坡上的老旧巷弄,让人有种时空错置,古老又新颖的奇特感受。多少人接踵而来,只为背包一睹九份的芳容。
九份,这个地名乍一听起来有些奇怪,根据《台湾县志》的记载,有九户人家开垦了这里。那时还是清朝,荒无人烟的土地尚未命名,开基先祖们尽管隔世而居,却难割舍人间的烟火。他们必须定期到山下遥远的市集中带回一些生活必需品,每次这项任务都由其中一户全权代表,“九份”这个最稀疏平常的交易用语便被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九份也是著名的雨城,一年当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雨天,被“文青”称之为慢行走中的——雨中的文艺小镇。我们还没到达九份,雨就下个不停,而且越下越大。下车时,遇雨的人措手不及,争先躲进周遭狭窄密集的商铺里,只剩一些有备而来的人举着伞或穿着雨衣继续穿行在略显逼仄的基山老街。雨衣与雨伞相互摩挲,那是友邦间偶尔碰触时比划沟通微笑问候最好的样子,耳边伴着多国语言随时切换的频道,他们不存在语言的障碍;伞与伞有些轻微的碰撞、旋动,像伞面上的小雨珠相互谦逊、避让后,划出各自惊世骇俗的轨迹与一场雨辨识回眸中的前生。似曾相识的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域,为各自的信仰缔结一面匆促地擦肩,而后又不自知地返回各自的命运,仿佛不曾见过。一路匆促,首站到了黄金博物馆,接待我们的是当地志工,大陆这边叫志愿者。台湾志工通常不求物质报酬,自由意愿地付出时间和精神去服务社会及他人。他们虽是非受薪雇员,也要遵守职业操守,例如: 尊重、友善服务对象;出勤守时、守承诺;思想积极、主动、有使命感;严守保密、合理使用个人隐私;不滥用志工身份;不贪污、不作欺诈性行为;不私下推销有私利的商品及服务等。志工们非常专业及敬业,从山下的游客中心、四排楼到山上的太子殿、五号坑金矿探秘等,一一叙述着这里的历史、人文、经济及社会的发展道路,既有繁荣,也有落败。当然最令人兴奋的还是黄金,这里有重达两百多公斤的黄金,价值3亿新台币,两个人也休想将它抬起。
雨还在不停地下着,雾气沉沉,远处的海面那么地模糊连着基隆山港。从黄金博物馆出来,转个弯就来到了九份老街,基山街、竖崎路、轻便路,基山街又称“暗街”无论平日还是假期皆有络绎不绝的拥挤人潮;竖崎路是九份的直向道路,是一条阶梯路,有很多观景茶馆聚集于此街道。旧道口(基山街口)也设有观景台,可以从九份观赏北海岸的绵延海景。基山街内商家聚集,有很多九份旧式纪念艺术品,基山街内的九重町客栈是九份一个旧式建筑中的佳作,橘黄色灯光也给人怀旧的印象。竖崎路则是全然不同的景观,很多旧式建筑都聚集在此,观景茶馆聚集,其中也可看到九份最著名的建筑,也是全台湾第一个电影院──升平戏院。至于轻便路,则有不少民宿聚集,有九份金矿城怀旧壁画,还有一些销售皮圈、鲜花的小店。
基山街内的九重町,这里的建筑继承了台湾日治时代的风格。大到整个街道的设计,小到每家门口挂着的日式红纸灯笼都让你有种回到日本江户时代的错觉。建筑内的一物一摆都娓娓而谈说着一个悲情时代的小山城故事。九份的怀旧气息,自然承袭许多美食,例如芋圆,除了原有的地瓜、芋头口味之外,还有特别的抹茶、芝麻及山药口味,冷热皆宜;香弹可口的芋粿巧;咸甜适中的草仔粿,内含饱满萝卜丝与虾的草仔粿;红糟肉圆则是以传统古法制作内馅,搭配上软嫩的外皮与特调酱料;此外还有黑糖麻糬、豆腐乳、无铅土皮蛋、山猪肉等美食。这里的台湾小吃及特色纪念品琳琅满目,熙熙攘攘,再加上雨下得特别大,人们撑着美伞,想不碰着人都很难,听着雨点打在屋面的
“朴朴”声,雨顺着屋檐滴到街面,汇集成流,沿着有点坡度的古街石阶向下流去,这时候仿佛置身于上世纪某时,抑或孩提时代的某时,驻足不愿离开。
一路慢行的旅人沉浸在《悲情城市》里面的长镜头里:低沉、宁静、悲伤。我在人生空旷回栏处一边眺望远海,一边聆听S.E.N.S.当年专门为这部影片创作的原声音乐。一路结伴成行的雨,到一处路口,告别分去。如这九份的盛衰有时,晴雨有时。辨识回眸中的九份情结,亦是一段人生行旅的情结,太多的未知与偶然,铺就了一条氤氲在雾中的,美好、曲折而又漫长的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