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初选作品(31)汪有榕的作品

(2016-12-07 07:33:05)
标签:

汪有榕

阳光的诗

禅意诗

分类: 诗意生活

 《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初选作品(31)汪有榕的作品

 

链接征稿启事

 

《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初选作品(31)     

                                                      茶  缘(组诗)

 

                             汪有榕

 

    【读稿手记】闽地多茶,大红袍、铁观音、白芽奇兰等,品类齐全,品茶的人多,写茶的人自然也多。可以谐趣地这么说,没有写过茶诗的诗人,在闽地或许就算不得诗人。何况,闽地还有专门的茶文学刊物,比如《铁观音》等,就使得当代诗人中写茶的人不少,茶诗日涌。就因为写得多,也写得遍透了,品茶诗要写出新意与特点不易。

汪有榕这一组诗,由于有禅思的契入,具备了一定的精神气象,而不只是情绪清峻和语言独特。他如此写“茶味”:“雨下到山底犹如茶叶/沉入杯底/缸中的鱼已熟睡/离乡的人坐着/送水的人脚步不断/水在水壶里嘶鸣/鸟叫着,别样的,欢喜/小雨斜斜,窗玻璃上/余叙未尽”(《茶味》)。这“茶味”可谓形象生动而香醇啊!但这不是汪有榕诗句里“茶味”的全部,汪有榕继续述说着:“走夜路的人回来了/我起身续水/水在水壶里嘶鸣/哪里不是我封存的乌有之乡/雨中/我试着打开”(《茶味》)。从实有的“茶香”走入虚化的“乌有之乡”,这是人面对茶时精神的高蹈,是茶之所以高于茶本身的精神格调,是佛禅所说的“空诸所有”的境界。好的品茶诗,应该有高于茶本身的精神敏悟,有在寻常的喝茶聊天中获得的一种精神放松与品味提升。

茶是我们的日常所需,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内容。汪有榕以禅式思维写品茶诗,使之日常生活化,已颇有心得。他说:“在日常生活中,我或许更接近于一种低层的写作。写作是从身边的点滴开始,一言一行,一茶一寺,一山一水的悟,写更贴近自己生活的禅。”

是的,禅茶一味,茶与禅结合,容易体现生活禅的理趣。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我们就在喝茶之际,在袅袅茶香茶雾之中走向禅,即如元代清欲禅师所述那样:“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云。”(《闲居无事可评论》)。如果这个时候,心有所感,写出品茶诗,那一定既有诗情又有禅意,那一定就是禅茶一味的禅意诗了。(少木森)

 

     续 茶

 

一杯接一杯地去喝

直到你对苦转变了原有的看法

直到你在回甘的路上

隐忍的开出了花

 

静,一层一层地铺过来

两三个小时里,我记住了你们

忘我的样子

几只朱鹮与白鹭

在湿漉漉的茶树下踱步

似水墨中的白循序渐进

它,美在你必经的路上

 

它克制住你

身体里亏欠的一部分的火

这么多年想家的味道

你一杯一杯地去喝

 

那时,你离我的渴那么近

那么滚烫。像两只稚鸟扑翅的最初

一只鸟心存另一只鸟的兰香

 

 

     自在仙境的茶缘

 

仿佛中了爱情的蛊。一路寻来

在一杯渐凉的

暮色里,我掂出几只飞鸟的渴

它们跃跃欲试想摇出

这个虎邱的茶香,夜,不断有下水的

人只为散热。你摩挲着

那些古器,薰过的香、浸过的茶

它们去了哪里?

 

在玉西居

采青、晾青、摇青、炒青、

包揉与烘焙

让茫然上手的自己不知所措

仿佛中了爱情的蛊

 

自在仙境有自在人

喝茶的,有早生有晚到

像过手之物与过眼之人

我只是随缘遇上

 

 

       

 

雨下到山底犹如茶叶

沉入杯底

缸中的鱼已熟睡

离乡的人坐着

送水的人脚步不断

水在水壶里嘶鸣

鸟叫着,别样的,欢喜

小雨斜斜,窗玻璃上

余叙未尽

 

寒暄着

风摇动成排倦开的

花窗?如同我茫然置身于

乡愁之外。闻着

你给的茶香

 

走夜路的人回来了

我起身续水

水在水壶里嘶鸣

哪里不是我封存的乌有之乡

雨中

我试着打开

 

 

         原载于《铁观音》杂志2016年3期

 

 

    作者简介:汪有榕,《海峡诗人》杂志社编缉。曾用名阳光。生于70年代,福建福州人。其作品散见美国《诗天空》、台湾《创世纪》、《中国微型诗》、《诗选刊》、《福建文学》、《闽都文化》、《潮诗刊》、《九月诗刊》、《陌生诗刊》、《诗歌蓝本》、《海西茶话》、《情诗季刊》等诗刊杂志。现为福建作家协会会员,居福州。

 

 

      个人诗观:诗写如同一个人的慢生活,而“慢”则是一首诗“水满则溢”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