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有榕:见与不见 文 / 少木森

(2015-07-30 09:25:37)
标签:

海峡诗人

海峡西岸行

诗人阳光

汪有榕的诗

少木森

分类: 阳光读诗

汪有榕:见与不见 <wbr>文 <wbr>/ <wbr>少木森



汪有榕:见与不见

 

/ 少木森

 

  读汪有榕的诗,容易想起台湾一些现代派诗家,像罗门,甚至杨牧等,说真的,不仅说汪有榕的诗有点像罗门、杨牧他们,而且,一些读诗者对汪有榕的品评也颇像品评罗门或杨牧,用到了“难解难懂”这样的词。

  我倒不觉得汪有榕的诗“难解难懂”,而是觉得他的诗里有骨。细读一下,真觉得他的语言有“骨”——语言里有一种突兀感、一种“梗硬感”。汪有榕诗语言的这一种骨感其实必须“两说”:语言有骨,不易被消化,也许就容易让人觉得“难解难懂”,更这一步说,甚至是“诘屈聱牙”;可是,语言有骨,可支撑起一种独特的结构与形态,使诗独具特色。我觉得还是保留这一种“骨感”好,在当时我选编的《禅意诗十家》里,汪有榕就以这种“有骨”的诗语言,而保留了“一家”的个性。

  还有,在选编《禅意诗十家》时,感觉入选的作者中,汪有榕的诗中“佛”、“禅”的意象和用语也比较常出现。那时候,汪有榕常使用意识流式的联想,思路的突然割断、跳跃,有时让人跟不上,而在跟不上的地方,如果他恰恰使用了佛禅的意象、用语,实际上就是一种“指引”,一种“接引”,把读者引导向佛禅的“色空观念”上,读者在读诗时,在“见与不见”之间 就参与了思索身边世界,披阅宇宙人生。所以,我有时就想,把汪有榕那些“有骨的语言”,说成是他的“心语”、“心象”似也不过份。

  而现在再选读汪有榕的诗,发觉他诗中仍有较多“佛”“禅”的意象和用语,但已经少有突然割断与跳跃,而多了一些平实的铺叙,读起来变得更加清晰和亲切。

  佛语有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写诗,而展示“心语”、“心象”,已是一种境界!不过,常言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倘若你的“心语”、“心象”,太多人觉得“难解难懂”,“共鸣圈”太小,那是不算明智的,汪有榕正在拓宽“共鸣圈”,这个努力很有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