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禅意诗点评2篇

标签:
春台。露水海峡诗人诗歌诗人阳光汪有榕文化 |
分类: 诗意生活 |
少木森点评:
我坚持认为,现代禅诗、禅意诗,现代禅意散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演绎式的,一类是发现、归纳式的。演绎式的禅意诗、禅意散文,是从经典出发,从教义出发,找个故事,找个情境,把经典教义演绎出来,它带着“教化”的特性,“励志”的特性。台湾的著名作家林清玄可说是把这一类禅意散文作到极致了。而另一类是从生活出发,从人性出发,发现生活中的禅意,发现(归纳)并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平常的生活中原来还有那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禅意”啊!“百姓日用而无知”啊!我们在禅中,只是我们不知而已。
汪有榕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古典词、古典意象比较多,可以看出受古典诗词影响较深,能读出一种典雅的文字韵味,可以细品。
(福建省著名“现代禅意诗派”诗人、诗评家、作家。)
李云龙点评:
释迦牟尼佛拈花,迦叶尊者破颜一笑——玄妙得不可言及。忽尔花开,有云踽踽独念前世的扰攘,身后是无边的洪荒。于是有了“于静中动,于无中有”,有了如月升月落的禅思,考究的茶道,亦是禅。这禅机,就在那紧紧捂着的不能泄露的阳光的诗里。
洒脱、清新又略带忧郁,是阳光诗歌当中,自成格调并且最能打动我的所在。这里不仅有伦常,也有禅机。像《欢喜》,只要保留“眉目深处的微语”,即便老去,也有一杯爱情的水。像《伽南香娑罗树》,人所能看见的,都熄灭了,犹如娑罗树上的繁花。微风拂过发梢,爱恨顷刻间“云散烟消”,无论是怎样“鲜活而蚀骨的形容”(此处的形容即指容颜),都只封存在枯荣的树木之间,时间的沙漏在写就“生命,是死亡的瞬间”其中,对于情感的诠释,是一种伦常,而对于生命、死亡的感悟,则是禅机。所以,阳光在诗歌道路上,的确往前走得甚远。可以再听听他的《琵琶语》,那种对美的意象的敏锐捕捉,那种将琮琤作声的乐器,比喻为四散的珍珠的出言,那种来自白乐天笔下如泣如诉的琵琶语啊,由阳光接续,那是他在打开内心的最后一道门扉。此时我们可以齐齐看见,一颗纯粹的灵魂,一颗并不显赫但绝对高贵的灵魂,正偕同一只鸟,扑愣愣飞走。宿醉依旧,时间依旧,可伊人何处?寂静等待《僧敲月下门》之际,正是岁华又新。只是,毋须性急,地老天荒,怕也是为了“一首写也写不完的诗”,不管是推还是敲,“万籁贴着俱寂的门”。贾岛的典故,被阳光施予了僧侣,唐朝的苦吟人,就此披着月的袈裟,站成了千古迷蒙的影像,仅存逝水如斯再不复回。
(李云龙、文学评论家,两岸三地台港陆作家协会理事,现为深圳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