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潇.品诗]情在诗中,欲说还休-----品读阳光的微诗 [转载][潇.品诗]情在诗中,欲说还休-----品读阳光的微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昨晚靠在沙发,沉醉在三毛的文字里,突然接到阳光的电话,告诉我他的诗稿发我邮箱了。这是第二次收到他的诗稿,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去年收到诗稿拜读后,虽心有种种感受,但羞于自己诗评不够成熟,迟迟未敢动笔。最近阳光出书在即,不敢再拖,赶紧抽空执笔,写写读后感言。
2011年晋安作协中秋晚会第一次见到阳光,在这之前,就已时常听雨花提起她这位十几年的文友。同是73年牛人,阳光看上去就像他的笔名,充满阳光,更像80后。走进阳光的博客,才知道他也喜欢写微诗。
喜欢上微诗,缘于前几年收到好友“我是圆的”(陈丰)的诗集《月圆月缺》。记得当时读到诗集里的几首短诗,修辞精到,内容深刻,意境深远,令人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如《棋道》:一盘棋/错了一招/便输了一生。还有《盆栽》:之所以长得缓慢/因为得到主人/太多的宠爱。微诗一般要求在三行以内,小巧精致,表现诗人刹那间的感受,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我是圆的”的微诗更多的是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所以他在晓阳及很多诗友眼里是位“哲理派诗人”。喜欢这些富含哲理的短诗,之后就时常关注微诗。
阳光的微诗更多的是一种美的情思。比如这首《一觉醒来》,一觉醒来,天空竟然蓝成了那样/灰鸽子腾空,你呆立着,欲言又止/仿佛爱上了什么?三行诗,描绘出一个很美的画面,有着微诗手法之“想像美”,让人仿佛看到“你”望着蓝蓝的天空发呆,眼神中流露出一种痴迷的情感,也感叹“仿佛爱上了什么?”“犹抱琵琶半遮面”,情在诗中,欲说还休。
微型诗虽然没有古典诗歌格律的要求,但我觉得它就像现代版的古诗词,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很珍贵,都有深意,不能浪费。所以微诗要短、精、深,如用一粒沙雕世界。也要耐品,给人一种爱不释手,情不可抑的感觉。阳光的这首《情债》就让人有这种感觉,打井的人醒来/她向你要一瓢的弱水。整首诗只有这两句,情在诗中,欲说还休,诗人捕捉着自己内心世界的微妙感情。
诗歌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取决于作者的境界和灵魂。读阳光的《熬药记》,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三钱婉约四两清瘦//半弯的月/在井里活了过来。诗里没有一句药,但却让人联想到熬药和喝药以及康复的过程。"半弯的月,在井里活过来",没有下文,情在诗中,欲说还休。一碗心药,一种圆满,尽在字里行间。
记得“我是圆的”老师和我说,微诗应该从短、快、美、空入手。所谓短,就是要简短;快就是要有时效性;美就是结构美,想像美,情感美;空即空旷性,虽然没几个字,但内容却要宽广。阳光的《阿婆在打盹》体现了微诗的“短”、“美”与“空”。一愣神,天就开始黑了/阿婆在藤椅里打盹/像落日埋首在一棵老榕的影子里。结构美,想像美,情感美,穿越了时空。这个影子让人仿佛看到阿婆从年轻到老年守在老榕树下等待的情景,情在诗中,欲说还休。
1923年冰心出版了《繁星》《春水》,以及宗白华出版了《流云小诗》,引起了人们对“小诗体”的关注与兴趣。之后认同,冰心是中国微型诗之母。福州是冰心的故乡,同是福州人的阳光,在这座文化古都,这片诗歌的热土执着耕耘,写出了很多令人喜爱的作品,祝他越写越好,出书成功!
附阳光几首微诗:
第三辑:被阳光微博了的诗语
《梦话》
打开的棉絮里好像有声音探出了头
絮絮叨叨
而我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
《一觉醒来》
一觉醒来,天空竟然蓝成了那样
灰鸽子腾空,你呆立着,欲言又止,
仿佛爱上了什么?
《情债》
打井的人醒来
她向你要一瓢的弱水
《
《暮晚》
望不到边的青麦之上,浮动暗下来的村庄
一滴佛陀的浑圆的泪,隐入尘世。
《睡在果核里的佛》
我听见过,有人轻轻
叩门
《阿婆在打盹》
一愣神,天就开始黑了
阿婆在藤椅里打盹
像落日埋首在一棵老榕的影子里
《熬药记》
三钱婉约四两清瘦
半弯的月
在井里活了过来
《未展芭蕉》
他仿佛埋下青涩
埋下未展的睡眠。那身
绿,从此无人认领
《石头记》
安静、乖巧,是一块石头的全部
当风写下它的顽戾
我说,佛啊,那不是我
![[转载][潇.品诗]情在诗中,欲说还休-----品读阳光的微诗 [转载][潇.品诗]情在诗中,欲说还休-----品读阳光的微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阳光:原名汪有榕,男,自由撰稿人。福州作家协会会员,曾用笔名阳光、悠游的鱼,福建福州人,1973年出生.写作诗歌、散文、杂文、影评及其他。著有诗集《仿佛人间的前夜》与《浮世之美》2部,以及散文随笔集《尘埃落定的人也有年少的痛》等。作品散见《美国诗天空》、《中国微型诗》、《诗选刊》、《福建文学》、《闽都文化》、《潮诗刊》、《九月诗刊》、《诗歌蓝本》、《海西茶话》、《陌生诗刊》、等杂志,并被收入多种年度诗歌选本,现居福州。一尾诗经中悠游的鱼,上善于七十年代,为赋一首美诗而四处游走,所幸还有一些浪诗入门的直觉。以实验和探索为主。自认诗歌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擦拭自己身上的灰蒙,直至遇到有缘的明镜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