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崔颢原著《黄鹤楼》一首。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小读古诗:
黄鹤楼,想必大家不陌生,故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上,因为位置而得名。始建于三国年间,后屡毁屡建,一直是登山观景的胜地。传说中吕洞宾曾在这里驾鹤而去。黄鹤也一直是仙家的坐骑之一。
昔日驾鹤的神仙早已多年未见,此地只有黄鹤楼依然巍峨。黄鹤载着神仙一去不返,空有白云缭绕千载。与黄鹤楼隔江而望的汉阳在晴朗的天气里树木清晰可数,长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遍地。烟波浩渺的长江,到了暮色降临,无端会使人惆怅,也许旅客还会问自己家乡到底在何方。
成仙的人早已驾鹤离去,只有黄鹤楼立于此地。黄鹤一去再没有回来,千年以来唯有白云悠然陪伴着古楼。隔江而望的汉阳,晴朗的天气里树木清晰可见,长江中间的那座鹦鹉洲芳草遍地。烟波下长江不见尽头,旅客们心底涌起愁绪,家乡在那里,暮色越来越浓,前面的路更模糊了。嘿嘿
小小的读后感:
崔颢,河南开封人,唐玄宗年间的进士,曾出使任河东军幕,后任过太仆寺卿,官至司勋员外郎。崔颢早先的作品流于轻艳,后来出使塞外,风格转为奔放。《全唐诗》里收录有崔颢的遗作40余首。
其实这首作品不仅是崔颢的代表作,也是唐诗七律中的优秀作品,并被广为流传。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诗,至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更是写景的经典。可惜,据说鹦鹉洲已沉没,现在是看不到了。汉阳,其实位于武昌西北,就与黄鹤楼隔江而望。暮色中,长江上水气形成了雾,时清时暗,就会使船只摸不清方向,人们产生不知乡关何处的疑惑也不奇怪。但游子心底的忧愁被表现的活灵活现。
这首诗所写的对象是黄鹤楼,黄鹤楼是古人等高远眺,俯瞰长江的好地方。诗人从众所周知的关于黄鹤楼的一个传说下笔,诗里有对往昔的追忆,还通过对目前的实景的描述表现游子思乡的情怀,内容充实,感染力很强。黄鹤楼有仙鹤,并有仙人从这里腾空飞去,虽然这是个虚无的神话,但给黄鹤楼增加了几分神秘,吸引了许多的游客,其中也有游历山川的骚客,渐渐此楼成了登高望远的胜地,所以写黄鹤楼怎能不牵扯上这段佳话。正因为这样吧,诗的前四句都是写这个美丽的传说。后四句交待了一个时间的更迭,诗人在晴朗的白天登上黄鹤楼,一直待到了暮色降临。暮色里的长江被烟波笼罩,一下给了诗人灵感,找到了很好的结尾,既将黄鹤楼的一天写得如画,又将人的心理活动嵌入诗里。古代的仙人离去不再来,但是江上有找不到航线的客船,有思乡的游子,仙人高明不用担心这样的俗事,可是千百年来这烟波荡漾的情形难倒了许多人。仙人为了找一个休息的干净地方,而将云朵安置在了黄鹤楼周围吧,他一走了之,但是这雾却使普通人犯了愁。从黄鹤楼远眺可以看到汉阳鹦鹉洲美丽的样子,近处在暮色里还能在烟波隐约间看到客船。人们为了登上出过神仙的名胜,最后回去时竟迷路了。这是不是诗人在告诫人们,我不好做判断。诗里突出的主客之分,仙人还是普通人是黄鹤楼的主人,我很难说清楚,但是希望人们不要迷信神话的观点却显露了。如果读这首诗,您只想欣赏风景,那么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无疑是最美的诗句,如果您想学古人的哲学,那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是佳句。
严沧浪(《千家诗》里特别引用的)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说“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我读过的七律实在不多,但觉得这是首很美的诗,而且讲得道理也很有说服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