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赵元镇原著《寒食》一首。
寒食 赵元镇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小小读古诗:
诗题还曾是《寒食书事》。
偏远村落里的人也有过寒食节的习俗,这一日家家户户会插柳枝来纪念时光的过往。禁止生火起灶的命令在粤人那里不起作用,人们常是全家一起去上坟。汉唐的帝陵到了现在已少有人祭奠,山野间小溪旁处处生长着梨树,到了寒食节前后梨花依然盛开。尽管躺在青苔上喝酒吧,不要管暮色里军营里传出的号角声。
寂静中小村庄里人们一样要过清明节,这一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着柳枝,以示纪念岁月往复。在广东广西一带人们在寒食节里是不需要吃冷食的,上坟的时候会全家一起去。可叹汉唐帝王的陵寝到了现在也没有什么人去祭奠了,但山野溪流间梨树依然年年开花。我们不妨卧于青苔上畅饮,暮色来临时,城头的军营里会传出笳声,那是换防的兵士在思念家乡吧,但我们不必去理会。
小小的读后感:
赵元镇,北宋政治家,主战派,支持岳飞抗击金国侵略,谥号“忠简”。其人为徽宗年间进士出身,高宗时两度为相,后因受到秦桧党系的打击迫害气愤绝食而死。赵元镇是一位正义凛然的清官,人品和气节为后人钦佩,我心里也对这位历史人物很敬重。他写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等。
写这首诗的时候,赵元镇已经在官场中受到排挤,诗的风格多多少少流露了一种担忧和牵挂,虽然说是不必理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但其实心里对国家的命运有着忧虑。除去这一点,诗里主要还写了小村子里人们质朴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有的美好。
寒食节里小村子里是寂静的,人们家里插着柳枝,但更多的只是为了记录时间的流逝。禁烟火这样的命令到了两广一带就没有用了,那里的人们上坟大都全家一起去。可叹汉唐皇帝们的陵墓到了现今已没什么人去祭奠了,山野溪流间的梨树依然岁岁开花。这样的日子过起来或许是冷清的,甚至贫苦,但多出一番宁静安乐。尤其是到了天高皇帝远的两广地区,人们一样的生活,却少了束缚,不是反而很好么。皇帝高高在上,到了身后几百年或者几十年,他们的坟墓甚至连个祭扫的人都没有,而百姓家却年年会过寒食节,年年祭拜祖坟。这样想想,人生不如卧于苍苔上饮酒度日,不去理什么朝政,什么边防。可细读读,诗人隐约间还是表示人终应该居安思危,应该饮水思源,良士更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实际上家国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这个道理在封建社会里不被重视。文人最多拥立新君主,但开口反对皇权的极少。赵元镇的态度,在这首作品里很模糊,既有放弃权力的意思,又有对皇权的敬畏。也许这说明他本人经历过挣扎,面对奸臣的陷害,他怀疑了君主的能力,但还有那么多百姓需要军队的保护皇帝的领导,他就没有了批判的勇气。但是赵公是位正直的人,执着中他竟然绝食抗议奸佞扰乱朝政,一介文士,所能做得都做了,赵公固然走得坦荡荡,我们后人读到他的诗文,想起历史上的这位忠臣,所受的教育又不只是忠君思想而已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