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程颢原著《秋月》一首。
秋月
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小小读古诗:
青翠碧绿的山头上流下了一条清澈的小溪,空气像溪水一样透明澄澈,秋天里这样的景象真是让人感到秋高气爽。山隔断了三十里外的红尘俗世,在这里人的心舒服得如同白云和满山红叶一样自在悠然。
山间流出的一条小溪淌过了这草木旺盛的山头,秋日里山里的空气像这溪水一样清澈新鲜。山还隔断了三十里红尘,人们在山间漫步,心情会有白云般的自由轻松,人会像漫山红叶般放开胸怀,心情一时悠悠然然起来。
小小的读后感:
程颢,宋代理学学派创始人,文学家。其他的前面的东西里做过介绍,这里没有更多的补充。
这首诗体现了理学学派的思想,一种偏向唯心主义的见解。很有佛家的精华在内,意境上突出了人融于自然的感受。
诗的前一句是写景物,山水澄澈,空气新鲜,青山碧水,长天一色,这些景物在寻常诗句里应该也不陌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后一句才是本诗的巧妙之处。这山将俗世于山中的清新环境隔了开来,人走入这山林,就好比入了一个桃源仙境似的,就算不是个桃源,也应该是个幽僻之地,没有喧哗,没有吵闹,人的心一下子就可以放下,再看看蓝天上漂浮的轻云,身边或深或浅的红叶,或许还有野花的清香,人在这样的境地真是想烦恼都很难了。于是悠悠之意油然而生。这后一句既是前一句的接续,也是前一句的深化,那种对人和自然相融洽的精神追求就在这一句里说明白了。
爱静不爱动,在古文,尤其是诗歌散文中常见。这或许是因为人们常会动极思静。有名的诗人或奔波于朝廷,或游走于江湖,难免有时候会写个安静的东西,让自己的心安静安静,也让自己有个歇歇脚的时候。有名了才被传颂,我才有机会读到他们的作品,因此,古文中安静受作者的偏爱这也不奇怪。
这首诗里诗人想让作品使读的人得到心灵的净化,事实上这一点即使达不到,却也会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一分清冽之意,在读者心中总还会有上片刻的清灵,让读者的心有上一时半会的休憩。悠然本发乎心,心悠然了,整个人也就悠然了。这首诗通过对清幽景物的描写,将清静送入读者的脑海,没有细致精美的构思和文字,显然是很难做到的。绝句这一文体,在程颢这位名家手里真是被运用的淋漓尽致,又恰到好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