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子曾几原著《三衢道中》一首。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小小读古诗:
梅雨时节开始以来一日中也还是有晴和的时候,这一日我趁机走往三衢山中,身旁一条小溪流到了尽头,出现的却仍然是一堵壁垒。而这里的绿荫比起前路更多,多出的还有黄鹂偶尔的鸣叫声。
梅雨时节也有晴和的天气,而我正碰上了这好天气。一个人走在三衢山间的路上,身旁的一条小溪忽然不见了,原来是流到山腹里去了。绿荫凉凉,比起前路更浓,而且这里还能听到黄鹂的鸣叫声。
小小的读后感:
曾几,北宋时期的诗人。他曾被叫做奇童。当过将侍郎,校书郎,淮南东路茶盐公事,福建路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江西和浙西的提刑。后来因为得罪了秦桧被贬为老百姓。之后曾几旅居于上饶茶山寺,自号茶山居士。据说他在诗歌创作上推崇杜甫和黄庭坚,还曾向吕本中求教。曾几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留于世上的有《茶山集》。
从这首诗来看,确实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受,而且文字朴实易懂。像“四五声”,“不减”这些字眼,很平实但在这里被诗人合理铺排化平淡为优雅。前面一句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在我脑子里认为是难得的,这也会使人产生一种意外而喜悦的心情吧,后面的“小溪泛尽却山行”也是山间奇妙的景致,形容这种景色类似的还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相比之下,曾几的诗句明显淡了许多,这是他作品的特点,虽平却雅,立意在新不在艳。
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应该是让人心情愉悦的,再加上晴朗的天气,这都是一派山野之乐,居于此间虽难免清苦,却也是个隐居修心的好地方。
山中跋涉,常常会使人疲劳,但在这中间观赏一下绿树莺鸟,寻访一下幽泉,就算独自行来,也是一种很有趣的事情,反而是不虚此行了。
读到这里,想到这里,我想钱钟书老先生的评价是有道理的,他老先生说曾几是做了杨万里的先声了,就是说杨万里的风格和曾几的很接近,而立意上曾几比他更新更清淡雅致。我还想读过杨万里的《伤春》和《初夏睡起》后,有心人看了就会一样同意钱先生的观点。曾几其实真的是一个寻求自然美,却摈弃浓词艳调的诗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