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洋泾浜
新年伊始,手机短讯跳出一句“挟鼻扭耳”,到底是什么意思?打电话去问,对方要我多念几遍,不理我还是一头雾水,就坏笑着挂了机。我只好像老太太念阿弥陀佛样反反复复念叨着,忽然灵光一闪豁然开朗——原来这是Happy
New Year!新洋泾浜。
众所周知洋泾浜源自上海。为了在十里洋场讨生活,众多无机会受正规教育的人无师自通,自创了一通不讲语法、发音不规范,但能与外国人沟通的英文,称为洋泾浜。其中不少使用率越来越高,正儿八经成外来语进入上海方言留用至今,如派司(Pass,证件)、瘪三(Bitter
Cents)、巴士(Bus,公车)、咖啡(Coffee)、沙发(Sofa)……
其实洋泾浜英语中有些翻译很到位,中英文含义都兼顾,还很形象化、幽默、通俗易记,充分显示民间草根智慧。其中不乏“恶搞
”,后来负负得正将错就错,得到公认。比如瘪三,即为叫花子之类,叫花子肯定瘦得干瘪落形,可谓音形佳近。再如黑漆板凳(Husband,丈夫)——哪个洋派太太没有将老公双膝当板凳坐过;Wife(太太)更有译为畏妇,那是对怕老婆者而言,也可译为畏夫。那都是源自上世纪初一些洋派大学生的恶搞之作,可能不够大众化,今日已不大用。
后来一度国门关闭,洋泾浜失却新鲜流通空气而停滞,但仍存活在老上海方言中……
然洋泾浜英语并未消亡。
事实上,只要是华洋杂处之地,必有洋泾浜的生存空间,而且越磨越精致,演绎成文化含量颇多的一道另类文字风景。香港因做了英国百多年殖民地,有如从前上海的洋泾浜一样,许多英文译音已成为广东方言,然后再反馈内地,成为最时尚的用语,如粉丝fans,脱口秀talk
show,打的Taxi……,其中最欣赏一个“酷”字,来自Cool,形容男人的孤高沉稳,铁血柔肠浓缩在一个“酷”字,真是神来之笔。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民众思路的开拓,现今的“洋泾浜”英语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不但白领化,而且充满创意。比如“加倍情浓”,源自意大利的Cappucino,直译为“泡沫咖啡”,也有直接按音译为“考布奇诺”,但太平白,与浪漫温馨的咖啡文化太不和谐。于是,有人译成“加倍情浓”,更有冰镇考布奇诺(Iced
Cappucino)译成 “爱是加倍情浓” ……
现今的“恶搞”洋泾浜也十分诙谐,很文化,不低俗。比如“祸事必到”为医院Hospital——确实到医院去总没有好事,“阴风魅生”是Information,为信息。今天信息爆炸,好消息坏消息捕风捉影真真假假,祸福不知,真如阴风魅生,令人心神不定!车中之王Rolls
Royce按译音直译为“劳斯莱斯”也太浅白,香港人“恶搞”为“辘死老鼠”(不过此仅在口头流传),相对国内称“奔驰”为“大奔”,似更有种对有钱阶层的揶揄和不以为然在其中;同样的
“乔治·阿玛尼”译为“叫你阿妈来”,颇有点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之味……
最经典的英译中当数“可口可乐”。当年Coca
Cola曾在海内外广征中文译名。此名译自上海的留英教授蒋彝之手。
上世纪四十年代位于今江宁路奉贤路一家装潢华美极具现代感的电影院落成,英文名为“MAJESTY”,原意为富丽堂皇、光彩眩目,在上海登报广纳各种中文翻译。当时我老爸老妈也轧了下闹猛,译为“美琦”,结果出胜者以“美琪”中标,奖品为一年的免费电影票。现在想来,“美琪”确比“美琦”更洋气,更富罗曼蒂克的气氛。
我是读英语出身,也玩票译过几本书,真是太体会翻译绝不只是简单的将一种语言表示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直接翻版。说到底,翻译不是机械的传声筒,而是经过大脑多次过滤而成,应该是一条文化的钥匙,一座跨越两岸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