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瑞云宫

标签:
瑞云宫水牛宫沂水文化遗存 |
分类: 沂水物语 |
消逝的瑞云宫
http://s7/bmiddle/001mQrtKzy7iiU8uroa56&690
看到黄家庵这个村名,觉得这里或许有故事,便决定跟闫哥一起去探访一下,想了解一下这里是否有历史遗迹或者历史故事。
查阅1988年版的《山东省沂水县地名志》,黄家庵村元朝在此已有人落居。《黄姓家谱》载,明初黄姓自沂水城南黄家庄迁此建村,取名黄家庄,遇水患,其六世祖于隆庆六年(1572年)移居此处。因靠近尼姑庵,故改名黄家庵。
到了村子,一看村庄碑名,竟然写作“黄家安”,碑后记载“相传明朝隆庆年间,黄姓自古城庄迁此建村。以吉祥意取名黄家安。”黄姓从何处迁此建村的两种记载有出入,村名碑是1992年8月沂水县地名办公室监制的,我推测,大概是黄姓始祖先从沂水城南的黄家庄迁到古城庄,后又有人迁此。
http://s11/bmiddle/001mQrtKzy7iiUbWqsqaa&690http://s12/bmiddle/001mQrtKzy7iiUbS6Yb2b&690
进入村中,询问了一些人,他们什么信息都不知道。询问了一位老年人,他也无法说出任何尼姑庵的事,只是说修建跋山水库西干渠时,看到过一些青砖。我们有些遗憾,想离开,但在地图上看到黄家庵村以北的村子叫信家庄,信家庄北有“水牛宫”和“牛山腿”的地名,再往北,就是牛山,牛山以北,就是著名的无儿崮了。“水牛宫”和“牛山腿”这两个地名,我们感到很有意思,便决定继续北上,一探究竟。
我们猜想,“水牛宫”或许是道家的一个场所。到了信家庄,遇到三位晒太阳拉闲呱儿的老妈妈,她们热情地介绍,“水牛宫”是一个道观,曾经有孙、高两位道士,他们各有五个儿子,如今繁衍成村,但道观早已不复存在了。又遇见八九个老人在一起闲坐,有一位长者拉弦,另一位长者唱书,感觉很有意思,闲谈中,这些老人对“水牛宫”的介绍跟前面老妈妈们的介绍相差无几。
http://s1/bmiddle/001mQrtKzy7iiUedV3aa0&690
http://s3/bmiddle/001mQrtKzy7iiUeiZjQ92&690
http://s9/bmiddle/001mQrtKzy7iiUegbK838&690
http://s7/bmiddle/001mQrtKzy7iiUeuG2296&690
http://s6/bmiddle/001mQrtKzy7iiUet7Olc5&690
http://s3/bmiddle/001mQrtKzy7iiUeGfOq82&690
跟老人们告别,我们驱车径直进了“水牛宫”。“水牛宫”其实就是信家庄的一个自然村,只有十来户人家。《沂水县地名志》中记载,清乾隆年间孙、高两姓子今夏蔚镇上位村迁此,村南有“瑞云宫”庙,村以庙取名。这两姓始祖是不是就是道士呢?可惜语焉不详。我们恰巧遇到了孙姓的一对夫妇,男主人40多岁,一问竟然跟我同龄,他们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水牛宫”的现状来。经向他们求证,这个自然村确实只有孙、高两姓,都是道士后人,这位男主人大概已是老道士的曾孙辈上了。
http://s1/bmiddle/001mQrtKzy7iiUiXlAI00&690
据男主人介绍,“水牛宫”其实叫“瑞云宫”,因为沂水当地方言“瑞”的读音一直是“shuì”,后来不知怎么演绎成了“水牛宫”,有石碑上说唐朝重修。我查阅清康熙《沂水县志》,其中记载“县西北二十五里为兀儿崮,下有瑞云宫。”道光版《沂水县志》则介绍:“瑞云宫,县西北二十里,隋大业年间(605年正月-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年号)建。”此地当是瑞云宫无疑,隋朝建,唐朝重修看来是有依据的。“瑞云宫”几兴几废,最终毁于什么年代,没人说清楚,男主人说,应该是八路军那个时候。由此推断,上世纪40年代,正是战争年代,一些无神论者为了革命的利益,以革命的名义拆毁一座庙当不稀奇。
http://s1/bmiddle/001mQrtKzy7iiUsZO4o30&690
如今的瑞云宫所在地,都是道士的后人住宅了。村南据说建国后还立有三四通石碑,还有大赑屃,有雕龙碑帽等,可惜上世纪80年代后,经常有来收文物的,前前后后被道士后人或他们的媳妇为了一点儿眼前利益给卖了,这些石碑什么的都被人拉走,至今没有任何遗存了。男主人说,他小时候还能在村南抠出一些小铜钱来,而如今,什么都没有了。在我的眼中,只有一片萧瑟的杨树林,让我心中很是荒芜。
http://s12/bmiddle/001mQrtKzy7iiUxpHM71b&690
瑞云宫原先还遗留有一棵大银杏树,建国后也被政府伐掉用作他用了,“如果白果树还在,或许还可以复建,灵泉寺就是依托五棵大白果树重建的,可惜这里于今什么都没有了”。白果树遗址附近,如今还有七八米深的水井,现在用不到了,用棘子枝条遮盖了起来,只剩一个安放辘轳的有孔的大石头。过去的石碾和碾盘仍在,被废弃在一边。还有两块棋盘,一块刻有至今农村老人还常下的“五磴”棋,另一块是“三磴”棋盘,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会下了。偶有一些青砖,也只是被垒进了矮墙当中,或落寞地散落在墙下……
http://s13/bmiddle/001mQrtKzy7iiUN3diA2c&690
http://s8/bmiddle/001mQrtKzy7iiUN7qv547&690
http://s16/bmiddle/001mQrtKzy7iiUN9w3t9f&690
http://s3/bmiddle/001mQrtKzy7iiUNkDhoc2&690
http://s14/bmiddle/001mQrtKzy7iiUNqJn70d&690
http://s11/bmiddle/001mQrtKzy7iiUNpsh45a&690
http://s8/bmiddle/001mQrtKzy7iiUNBWbZ37&690
http://s12/bmiddle/001mQrtKzy7iiUMMwnF3b&690
看着这两块棋盘,我似乎看到了孙、高两位道长,清瘦飘逸,超凡脱俗,正在吞吐清风,悠然自得地下棋,他们大概无法知道自己毕生为之努力的精神财富,会在后世被几个钱币换走,如果能后知后觉,他们又该作何感想呢?或许对于后代如何,他们也只能徒唤奈何吧?这些道士的后代人,连自己老祖宗的东西都这样轻易给卖掉了,我内心不禁阵阵长叹。
两位主人又热情地把我们让到他们家中,说,还有当时瑞云宫上的部件,让我们拍一下照,他们特意保存下来,而今虽用作养花,也算作纪念。这两块建筑构件,大概是屋脊或房檐上的部件,一块红陶,一块黑陶,一块像是花叶纹,一块是龙鳞(或许也是鱼鳞)的样子,相当气派。由这两块部件,可以想象当年瑞云宫是何等的高大和雄伟。可惜,现在瑞云宫的地面建筑都不知所归了,就连有文字记载最有价值的几通石碑,也被后人卖了钱,无从考证了。
http://s9/bmiddle/001mQrtKzy7iiUt6urS58&690
http://s5/bmiddle/001mQrtKzy7iiUX25AE14&690
http://s11/bmiddle/001mQrtKzy7iiUWRKhc5a&690
http://s4/bmiddle/001mQrtKzy7iiUX6hYT03&690
http://s9/bmiddle/001mQrtKzy7iiUWNSha98&690
http://s13/bmiddle/001mQrtKzy7iiV2mpxq4c&690
http://s6/bmiddle/001mQrtKzy7iiV2ilxz65&690
瑞云宫,何人而建?为何取名瑞云?供奉哪几路神仙?有哪些古今往事?辗转于这十来户道士后人的小村落,寻寻觅觅,却冷冷清清,只是徒然惹起了几声狗吠,让人心绪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