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词语上的痕迹,就是诗
——读高堂东溶的组诗《冬天的诗》
近期在半岛诗刊上读到高堂东溶老师的新作《冬天的诗》,在惊叹于诗人于平凡中攫取诗意的天赋本领,也为诗人近四十年来坚持不懈地修炼诗艺的那份倔强与毅力,感慨而钦佩。
最早知道高堂老师的时候,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是一份宁波本地诗人油印的小诗刊。其中就有当时署名王大芳的高堂老师。(高堂老师真名王大方。但不知怎么我的记忆里一直记得是那个“芳”字,究竟当初那份油印上是否确实,我至今无法肯定。)
当时,未见其人,仅知其名。后来,也有很多年过去,由于另外别的机缘,竟然认识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对方一直喜欢诗歌并在创作,但却因为矜持或不愿意把心爱的事物拿到阳光下来晒而没有涉及诗歌方面的交流。这大概是“君子卓尔不群”的一种表现吧。
这次《冬天的诗》,看所署日期,是真正的新鲜出炉,我们还是抢先来读一读吧。
这一组十首诗,以冬天为名。但是,诗人没有描绘冬天。冬天,那是情绪,是感悟,是领域,是境界。
我首先要赞的是诗人诗情的充沛,如江河流淌,绵绵不绝。
多数诗人可能在点上出彩,但能在一个面上,经营出一片,哪怕是谦虚点说一个扇面,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虽然说很多成名诗人都有组诗一类的作品,但细究起来,恐怕大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多重侧面,组诗之内的每首作品之间,差别在于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
高堂老师的这一组,却有些不同。在我看来,这十首诗基本没有什么侧重点,它类似于一种叠加上去的呈现,你抽去一首,下一首呈现的还是和上一首相类似的意境,关键在于每一首的品质并没有参差不齐,还篇篇别有味道。比如第一首说了一个“词”,第十首也说了一个“词”,这两个词都是沉浸在时光中的一点光芒。虽然第一个说的是个体在时光流水中的感悟,第二个是从历史的时光中凝结起来的智慧结晶,但是它们是如此地相似,质地如一,滋味同款,如同同字号出来的一盒精美点心。
也许,诗人在创作中并没有刻意地布局谋篇,预做设计,但正因为如此,这种天然的布局尤显珍贵,似乎暗合了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
其次要赞的是诗人在诗歌语言上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形成了触类旁通似的点化一大片的效果。这种大面积对语言的诗意化处理,或私人化占有,使语言推陈出新,达到了一种移步换景,新意盎然的独特风格。
以第二首为例。
冬天的诗之二
日午,犹如涂满金色诗句的书页。
许多隐约或散失的容颜
就像天幕之水又回拢到一条河流上。
那苍茫本色
那惊起不小的波澜
仍经得起千万字句的钟爱
与缠绵。
但文字有各种场面。有阴暗
穿着不同的衣裳
在梦里继续前行。当绕不开那悲壮时
总是沉着脸。
在梦里总有一把锤子
砸在头上
不让沉沉睡意错过对明亮的倾斜。
随手抓一把,都是温柔。
你也不是一粒错误的黑纽扣
遭世事遗弃。在日午
在此刻,当真理的镜面
照出的丑陋
不掩遮。不害羞
也不自耻。欣喜阳光自有它最终的原则。
这首三节七行的诗,并没有什么核心的意象,但它像不断流淌中的一截河水,诗人用手掌津入其间,把这一截捞上来打量,然后又放了回去。这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带着诗人的温度,受到他心意的温暖和改变,并传达给了读者。无声无息,没有概念口号的传输,只是心贴心的传递。你可以说诗人自言自语,但这自言自语已经如时光流淌过你的身心,逐渐地浸润了你。
“
日午,犹如涂满金色诗句的书页。
”
这是一景。乍一读,似乎很普通,但你仔细回味,你脑子里会出现一个时光的立柱,上面篆刻着金色诗句。此景何等璀璨而神圣!因为那是时光,是世间最不可忤逆的事物。“
许多隐约或散失的容颜
”,
人类破碎和丢失的事物,带着无奈的些许伤感,成为了另一景。“
就像天幕之水又回拢到一条河流上。
”
但诗人不想沉浸在个人的感伤中,于是在更远的地方,造出了一个更有抽象感的景,让悲伤消除。“
那苍茫本色
/
那惊起不小的波澜
”
这两句,“苍茫本色”接的实在太好,迅速概括了“日午”、“容颜”和“天幕之水”。这个“波澜”也很妙,让诗人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和传达。于是才有了
“
仍经得起千万字句的钟爱
/
与缠绵。
”
落实到人间。
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词语,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好像都有些特殊的魅力,让你读得贴心。后面两节这样的句子也很多,比如“随手抓一把,都是温柔”,比如”欣喜阳光自有它最终的原则“等等。
这些句子,不能说它们有多少哲理,但它们是有趣的,有意味的,是充满某种神秘私人规则的独特表达。
最后要赞的是,诗人的目光穿过日常琐碎的事物,把焦点落在点滴时间的过痕上,在没有情绪化的叙述中呈现诗意,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品质。
这一组诗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诗人或许是把时间当作了一种最大的空间,他把时间经过的任何事物上的一鳞半爪都收集了起来,并且毫无保留地全部呈现出来所有的细节。因此,诗人才会感叹说,“
一分有六十秒之长
/
一日:即是越过死亡之海的一只大铁鸟。
”
同时,诗人的目光也大量地集中在人世间,探寻着悲欢离合的奥秘。“
在尘世里一只钟摆的走动是真实的。
/
劫走的是喜怒哀乐。
/
劫不走的是大地,星空和沧桑。
”
又比如下面这一段,观察到人在时间流逝中的处境。
这情景,倒使我想到一个街景的消失
另一个街景
就呈现肉眼之内。随着旧的消失
欲望也被更新。爱
成了不同方向的钢轨
在暗夜里
闪着使星空战栗的寒光。人成了蒲公英的替身
飘向哪里
自己不一定能撑控。像雪
轻柔、淡定、无味
那就好了。
人,就是在时间的滚滚车轮下的那一抹雪痕,“轻柔”——无足轻重,“淡定”——萧瑟索然,“无味”——油盐酱醋只等闲啊。轻叹一声:“那就好了。”
但,这就是诗的锋芒。这就是时间留在词语上的天然痕迹。
纵观高堂老师《冬天的诗》的全景俯瞰图,我不得不感慨有些事物的影响滴水穿石。摆脱掉诗歌的窠臼,从更高处来品味这些文字,我似乎看到了另一种情境——这是不是和高堂老师礼佛有关,我无法判断,但我隐约还是能感悟到一些轮廓。
这种感受是如此的虚无飘渺,我都没勇气继续写下去,只能勉为其难地简要叙述一下。
在我看来诗歌的尽头应该是时间和空间,就连生命,也将退居二线。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这不仅是现代物理学的问题,同样也是人类从古至今哲学家和宗教的问题。佛家讲的是虚无,是空。现代物理学讲大爆炸理论。无论讲什么,怎么讲,都要说明时间怎么来?
诗人通过诗歌找到寄存于语言中的时间,并让这份凝结着记忆和感受的温度,通过文字传承下来,并传递给后人。这种方式,虽然语言和文字作为载体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但我们不能忽略时间在其中的作用。
佛学经典在讲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随着经典的朗诵,朗诵者的生命和时间都在静静地流淌,消逝。而佛者还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又重复,继续重复,这种重复的本质意义又在哪里呢?
意义就在于时间的根源是虚无,是空,所以需要填充,只有开始填充了,时间的河流才开始成形,犹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所以,时间怎么开始的,我们不知道,时间怎么结束,我们也不知道,因为无始无终,无穷尽。像阿拉伯数字,无穷无尽。
但这样讲还是在虚无的范畴里,所以必须还要讲得清晰一些,具体一点,于是佛家就产生了念经这种法门,让你自己去悟,所谓悟道。
而在诗人看来,记忆或回忆中的一个个想象或过往的空间,数也数不清,一词一句无不是一个个小空间排列在那里,那什么是时间呢?此刻的时间不是虚无,而是顺序,是秩序,铁的秩序。因为诗人要记录,要表达,要传递。没有秩序的混沌,那就是倒退的虚无。
简单点说,把无序的空间规整为有序,时间因此而成形。诗歌也一样,语言或文字的秩序,形成的一个大空间叫意境,一个词语形成的空间叫意象。庞德之所以说诗人一生只呈现一个意象就够了,是因为他把意象的发现当作了西方科学家发现了细胞的原子。其实,除了原子以外,细胞里还有很多其它的东西。正像诗歌中除了意象,还有别的小空间,比如意味,比如有趣,比如语感,比如哲理,比如逻辑和结构等等,这些都是和意象一样能够构造一首诗意境的相关材料。只是诗人在有序化的选择中有所取舍,有所嗜好偏重而已。
以上这些有些模糊的叙述,也许在《冬天的诗》的缓慢朗诵中,能慢慢悟出来。
高堂老师多年来潜心于诗歌艺术,虽然长期身体状况不佳,但是依然笔耕不辍,其诗歌中的艺术魅力不是我这短短的一篇读后感能够概括。或许,抛砖引玉,不值方家一洒,但能尽绵薄心意,痛快言之,余愿足矣。
2022-1-7(草就。)
时间在词语上的痕迹,就是诗
时间在词语上的痕迹,就是诗
——读高堂东溶的组诗《冬天的诗》
近期在半岛诗刊上读到高堂东溶老师的新作《冬天的诗》,在惊叹于诗人于平凡中攫取诗意的天赋本领,也为诗人近四十年来坚持不懈地修炼诗艺的那份倔强与毅力,感慨而钦佩。
最早知道高堂老师的时候,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是一份宁波本地诗人油印的小诗刊。其中就有当时署名王大芳的高堂老师。(高堂老师真名王大方。但不知怎么我的记忆里一直记得是那个“芳”字,究竟当初那份油印上是否确实,我至今无法肯定。)
当时,未见其人,仅知其名。后来,也有很多年过去,由于另外别的机缘,竟然认识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对方一直喜欢诗歌并在创作,但却因为矜持或不愿意把心爱的事物拿到阳光下来晒而没有涉及诗歌方面的交流。这大概是“君子卓尔不群”的一种表现吧。
这次《冬天的诗》,看所署日期,是真正的新鲜出炉,我们还是抢先来读一读吧。
这一组十首诗,以冬天为名。但是,诗人没有描绘冬天。冬天,那是情绪,是感悟,是领域,是境界。
我首先要赞的是诗人诗情的充沛,如江河流淌,绵绵不绝。
多数诗人可能在点上出彩,但能在一个面上,经营出一片,哪怕是谦虚点说一个扇面,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虽然说很多成名诗人都有组诗一类的作品,但细究起来,恐怕大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多重侧面,组诗之内的每首作品之间,差别在于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
高堂老师的这一组,却有些不同。在我看来,这十首诗基本没有什么侧重点,它类似于一种叠加上去的呈现,你抽去一首,下一首呈现的还是和上一首相类似的意境,关键在于每一首的品质并没有参差不齐,还篇篇别有味道。比如第一首说了一个“词”,第十首也说了一个“词”,这两个词都是沉浸在时光中的一点光芒。虽然第一个说的是个体在时光流水中的感悟,第二个是从历史的时光中凝结起来的智慧结晶,但是它们是如此地相似,质地如一,滋味同款,如同同字号出来的一盒精美点心。
也许,诗人在创作中并没有刻意地布局谋篇,预做设计,但正因为如此,这种天然的布局尤显珍贵,似乎暗合了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
其次要赞的是诗人在诗歌语言上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形成了触类旁通似的点化一大片的效果。这种大面积对语言的诗意化处理,或私人化占有,使语言推陈出新,达到了一种移步换景,新意盎然的独特风格。
以第二首为例。
冬天的诗之二
日午,犹如涂满金色诗句的书页。
许多隐约或散失的容颜
就像天幕之水又回拢到一条河流上。
那苍茫本色
那惊起不小的波澜
仍经得起千万字句的钟爱
与缠绵。
但文字有各种场面。有阴暗
穿着不同的衣裳
在梦里继续前行。当绕不开那悲壮时
总是沉着脸。
在梦里总有一把锤子
砸在头上
不让沉沉睡意错过对明亮的倾斜。
随手抓一把,都是温柔。
你也不是一粒错误的黑纽扣
遭世事遗弃。在日午
在此刻,当真理的镜面
照出的丑陋
不掩遮。不害羞
也不自耻。欣喜阳光自有它最终的原则。
这首三节七行的诗,并没有什么核心的意象,但它像不断流淌中的一截河水,诗人用手掌津入其间,把这一截捞上来打量,然后又放了回去。这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带着诗人的温度,受到他心意的温暖和改变,并传达给了读者。无声无息,没有概念口号的传输,只是心贴心的传递。你可以说诗人自言自语,但这自言自语已经如时光流淌过你的身心,逐渐地浸润了你。
“
日午,犹如涂满金色诗句的书页。
”
这是一景。乍一读,似乎很普通,但你仔细回味,你脑子里会出现一个时光的立柱,上面篆刻着金色诗句。此景何等璀璨而神圣!因为那是时光,是世间最不可忤逆的事物。“
许多隐约或散失的容颜
”,
人类破碎和丢失的事物,带着无奈的些许伤感,成为了另一景。“
就像天幕之水又回拢到一条河流上。
”
但诗人不想沉浸在个人的感伤中,于是在更远的地方,造出了一个更有抽象感的景,让悲伤消除。“
那苍茫本色
/
那惊起不小的波澜
”
这两句,“苍茫本色”接的实在太好,迅速概括了“日午”、“容颜”和“天幕之水”。这个“波澜”也很妙,让诗人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和传达。于是才有了
“
仍经得起千万字句的钟爱
/
与缠绵。
”
落实到人间。
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词语,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好像都有些特殊的魅力,让你读得贴心。后面两节这样的句子也很多,比如“随手抓一把,都是温柔”,比如”欣喜阳光自有它最终的原则“等等。
这些句子,不能说它们有多少哲理,但它们是有趣的,有意味的,是充满某种神秘私人规则的独特表达。
最后要赞的是,诗人的目光穿过日常琐碎的事物,把焦点落在点滴时间的过痕上,在没有情绪化的叙述中呈现诗意,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品质。
这一组诗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诗人或许是把时间当作了一种最大的空间,他把时间经过的任何事物上的一鳞半爪都收集了起来,并且毫无保留地全部呈现出来所有的细节。因此,诗人才会感叹说,“
一分有六十秒之长
/
一日:即是越过死亡之海的一只大铁鸟。
”
同时,诗人的目光也大量地集中在人世间,探寻着悲欢离合的奥秘。“
在尘世里一只钟摆的走动是真实的。
/
劫走的是喜怒哀乐。
/
劫不走的是大地,星空和沧桑。
”
又比如下面这一段,观察到人在时间流逝中的处境。
这情景,倒使我想到一个街景的消失
另一个街景
就呈现肉眼之内。随着旧的消失
欲望也被更新。爱
成了不同方向的钢轨
在暗夜里
闪着使星空战栗的寒光。人成了蒲公英的替身
飘向哪里
自己不一定能撑控。像雪
轻柔、淡定、无味
那就好了。
人,就是在时间的滚滚车轮下的那一抹雪痕,“轻柔”——无足轻重,“淡定”——萧瑟索然,“无味”——油盐酱醋只等闲啊。轻叹一声:“那就好了。”
但,这就是诗的锋芒。这就是时间留在词语上的天然痕迹。
纵观高堂老师《冬天的诗》的全景俯瞰图,我不得不感慨有些事物的影响滴水穿石。摆脱掉诗歌的窠臼,从更高处来品味这些文字,我似乎看到了另一种情境——这是不是和高堂老师礼佛有关,我无法判断,但我隐约还是能感悟到一些轮廓。
这种感受是如此的虚无飘渺,我都没勇气继续写下去,只能勉为其难地简要叙述一下。
在我看来诗歌的尽头应该是时间和空间,就连生命,也将退居二线。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这不仅是现代物理学的问题,同样也是人类从古至今哲学家和宗教的问题。佛家讲的是虚无,是空。现代物理学讲大爆炸理论。无论讲什么,怎么讲,都要说明时间怎么来?
诗人通过诗歌找到寄存于语言中的时间,并让这份凝结着记忆和感受的温度,通过文字传承下来,并传递给后人。这种方式,虽然语言和文字作为载体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但我们不能忽略时间在其中的作用。
佛学经典在讲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随着经典的朗诵,朗诵者的生命和时间都在静静地流淌,消逝。而佛者还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又重复,继续重复,这种重复的本质意义又在哪里呢?
意义就在于时间的根源是虚无,是空,所以需要填充,只有开始填充了,时间的河流才开始成形,犹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所以,时间怎么开始的,我们不知道,时间怎么结束,我们也不知道,因为无始无终,无穷尽。像阿拉伯数字,无穷无尽。
但这样讲还是在虚无的范畴里,所以必须还要讲得清晰一些,具体一点,于是佛家就产生了念经这种法门,让你自己去悟,所谓悟道。
而在诗人看来,记忆或回忆中的一个个想象或过往的空间,数也数不清,一词一句无不是一个个小空间排列在那里,那什么是时间呢?此刻的时间不是虚无,而是顺序,是秩序,铁的秩序。因为诗人要记录,要表达,要传递。没有秩序的混沌,那就是倒退的虚无。
简单点说,把无序的空间规整为有序,时间因此而成形。诗歌也一样,语言或文字的秩序,形成的一个大空间叫意境,一个词语形成的空间叫意象。庞德之所以说诗人一生只呈现一个意象就够了,是因为他把意象的发现当作了西方科学家发现了细胞的原子。其实,除了原子以外,细胞里还有很多其它的东西。正像诗歌中除了意象,还有别的小空间,比如意味,比如有趣,比如语感,比如哲理,比如逻辑和结构等等,这些都是和意象一样能够构造一首诗意境的相关材料。只是诗人在有序化的选择中有所取舍,有所嗜好偏重而已。
以上这些有些模糊的叙述,也许在《冬天的诗》的缓慢朗诵中,能慢慢悟出来。
高堂老师多年来潜心于诗歌艺术,虽然长期身体状况不佳,但是依然笔耕不辍,其诗歌中的艺术魅力不是我这短短的一篇读后感能够概括。或许,抛砖引玉,不值方家一洒,但能尽绵薄心意,痛快言之,余愿足矣。
2022-1-7(草就。)